一棵生机盎然的灞柳——读白来勤诗集《圣象与阳光》感言

一棵生机盎然的灞柳——读白来勤诗集《圣象与阳光》感言

2017-11-10 22:44:18    4139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金步摇
   我与白来勤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亦师亦友。初识白老师时,对于他井喷式的写作状态和著名作家的身份,我一直都是仰视的。后来渐渐被他真诚朴实的文字和谦逊直爽的人品打动,这是一个真文人才有的性情。
   收到新近由西安出版社作为“长安风诗歌系列”之一隆重推出的白老师新著诗集《圣象与阳光》,我站在地铁口,迫不及待地品味、咀嚼起来,正如白老师的说集封面上的提示所言:“这本诗集是用亲情、爱情、乡情和真情浇灌心中的圣象,诠释对生命、生活及人生阳光的理解、热爱与祝福。”
2017111022472897596.jpg

《圣象与阳光》所收录的诗作题材多样,激情澎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率性而丰富的瑰丽世界。白老师的诗,像生机盎然灞桥柳,既有柔美的枝条,也有遒劲的枝干,更有深深的根须。
   “我看到雪花的裙底风光,那是我心中最强烈的震撼。”(见《我看到雪花的裙底风光》)白老师对自然万物有着与众不同的敏感和捕捉。“雨,是苍天斟给大地的浊酒。”(见《秋意》)“老柳,敏感地伸手,推开了,一泻千里的流霜。”(见《秋月》)这些灵动而新奇的句子,意境和节奏相融合,表现力特别强,于自然中突出人情,拓展了诗歌更深更高的艺术追求。这些诗句,就像春风里的柳枝,柔美、新鲜而充满生命力。
   “故事在您嘴边织成网,情节在您额头连成串。”“乡音,是祖先留下的,一项专利,叫人着迷。”(见《乡音》)正所谓功夫在诗外,白来勤老师的早已练就“化骨绵掌”,他善于从细节着手,用“四两拨千斤”的技法,以情感的力量,给诗句注入活力。诗人们常常“以诗为歌”,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充实而快乐。诗歌通过独具个性的语言创造和意象结合,用它的无穷魅力,让人们感知生命,体验真情。白老师行过许多路,见过许多人,他把这些岁月记忆,都用隽永的诗句记录了下来,白老师写黄土地:“几度黄土翻绿浪,几度绿潮落又升。”(见《黄土地·绿旷野》)白老师写《麦客》:“镰刀上,辉映着,古拙憨厚……”写《胡基》:“胡基!傲然屹立在青石上,草木灰成了他的化妆品……”在白老师的诗里,充满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岁月的吟叹,这些诗句,是诗集遒劲的枝干,随着岁月洗礼而日渐强大,坚韧,担当。
   白来勤老师是西安灞桥人,他根植于灞桥这片土地,深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圣象与阳光》中,收入了大量白老师写给灞桥古迹的诗歌,“灞桥美,酿了又酿的甜醪糟,让人醉在不眠中”(见《灞桥美·灞柳风》)“春阳,是灞河露脸的五线谱。结伴同作春的音符。”(见《灞河之春》)这些至情至真的句子,无疑给诗集增添了底蕴,家乡,是白来勤诗歌的来路,是白来勤创作的源泉,是他一生永远依赖的根须。
   当今诗坛,很多人快速启动分行成诗模式,你方唱罢他登台,让人目不暇接。有几个诗人能坐下来静静的读诗,写诗。诗人为什么写诗?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思考。真正的好诗,是诗人生命的一个延伸,是基于生活和传统的一个新鲜事物,而非无病呻吟的一种文字游戏。白来勤老师的诗集,凝聚着生活的份量,沉淀了岁月的积蓄,给人思考的空间,值得一读。给一首诗原生态的活力,让人过目难忘,白来勤显然做到了,这正是我欣赏这本诗集的原因。
    白来勤老师的性格里,有诗人敏锐和激情,又有关中汉子的深沉博坚守勤能补拙的古训,多年来笔耕不缀。他的诗歌在节奏、韵律上有很强的传统美感,许多诗句朴素自然,以情动人,始终保持着善良与激情,正如他始终热情的写作状态。《圣象与阳光》,像一棵柔美强韧而富有生机的灞柳,充满着白老师多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