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采油一厂劳动组织架构呈现新生态

长庆采油一厂劳动组织架构呈现新生态

2011-04-13 14:12:10    1023次点击               发布者:瞳.       字体:【

分享到:

        本网讯  一根水泥杆加一套视频监控装置,将井场的看井房及驻井人员同时取代。这是4月6日记者在长庆采油一厂杏南作业区13-108井场看到的情况。据该区驻井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数字化在生产现场的应用,曾为管护油井立下功劳的20座看井房“下岗”。伴随数字化改造工作在该区持续开展,后续还有30余座驻井点将被撤消。
         安塞油田位于陕北老少边穷地区,点多、线长、面广,油田星罗棋布,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由于缺乏科学的监控手段,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前油田每投产1口油井,都要根据油井所处的不同环境,指派1名到2名员工驻守井场,负责油井看护工作。在安塞油田的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庞大的看井队伍也成为油田用工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伴随着建设“绿色 数字 示范”油田这一工作定位的确立,安塞油田在数字化建设中逐步被赋予新内涵。目前,采油一厂前端数字化建设已完成侯南、吴堡、杏河、杏北、杏南、王南等6个作业区及好汉坡区域、中山川区域101座站点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全面推行,使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逐步被整套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革命所取代。
       侯南作业区是安塞油田第一个实现数字化管理并实行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作业区,于2009年全面建成,管理区域380平方公里。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业区(联合站)-增压点(注水站)-井组(岗位)”这种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在这个区应运而生。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撤消了采油井区,成立了应急班,构建起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模式,将富余人员和19名井场看护人员撤出,补充了产建新区劳动用工,用工总数较传统模式用工减幅21%。运行近2年来,达到了生产组织高效、原油生产稳定、安全环保平稳的预期效果。
      “好汉坡” 位于采油一厂王窑作业区王04井区,在实施数字化改造之前共管辖单井井场71个,占井场总数的85%,具有开发时间长、生产单元多、劳动用工多等特点。在好汉坡区域的数字化改造过程中,改厂按照“关、停、并、转”的思路,大力推行功图计量技术,关闭传统的计量站,应用数字化无人值守增压撬,使过去的三级布站优化为二级布站。改造后“好汉坡”区域站点由4座简化为2座(其中1座为无人值守),4座配水间实现了无人值守调配,劳动用工就由69人下降到43人,减幅达到了37%。
         实施数字化建设以来,采油一厂新型劳动组织架构依托站点数字化改造,对采油作业区的机关组室、基层单位的机构和职能进行重新调整,机关职能组室由原来的“三组一室”整合为“两室一中心”,撤消基层单位的综合维修队、采油井区,构建以生产保障队、应急班、基本生产单元为组成部分的基层组织架构,并根据生产单元情况进行重新编制定员,充分挖潜用工、盘活存量,实现劳动组织的扁平化和管理专业化,有力保障原油生产的高效运行。
        由于“数字化”的介入,安塞油田目前已有41座看井房“下岗”,随着这项工作下步持续深入开展,“井场无人值守,运行数据远程监控、事故险情第一时间排除”的作用将最大限度得到有效发挥,采油一厂劳动组织架构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呈现出了趋于扁平化的新生态。 (王琼)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数字化中端建设打造长庆安塞油田“信息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