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麦田
首页 > 文学 > 散文

逐渐消失的麦田

2022-06-06 17:01:00    1192次点击               发布者:思绪飞扬       字体:【

分享到:

                                                                              逐渐消失的麦田
      又是一年夏收季节,金黄的麦子在风中摇曳,形成一道道麦浪,此起彼伏。我虽然不是农民,但我骨子里是农民的后代,血液里就有一种对麦田和土地难以割舍的情节。看到麦子黄了丰收在望,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而记忆的闸门在汹涌麦浪的冲击下被猛然的打开,一种担忧和悲凉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头脑,让我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我出生在60年代后期,处于矿区和农村的结合部,正在成长发育的我们,常常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每个家庭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的当务之急。此时国家兴修水利,大搞基本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开荒种粮。到处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标语。粮食在当时是供应制,每个矿区都设有粮站,市面上不能随便交易,而广袤的麦田,金色的麦浪又是多少人的希望所在。
      小的时候,每次吃饭,父母都要叮嘱我们不能浪费,每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掉到饭桌上的每一粒米都要捡起来,不能剩饭,要懂得节俭,长大要学会勤俭持家,父母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
      上课时,老师常常叫我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食堂的墙壁上写着大幅标语“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让我们对那个年代,对于粮食的珍惜和渴望,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望着金黄的麦田,心中有许多感慨。过去一望无际的麦田,现在是越来越少。过去农业上讲究,最好的土地种粮,坡地、山地、沟地种经济作物。如今耕地越来越少,麦田越来越看不到了,昔日无边无际翻滚的金黄麦浪,都成了远去的记忆。
      记得十多年前,公路两边是无际的果园,上好的良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倡导下,都种满了果树,苹果不行了就推掉,改种核桃树,核桃不行了就推掉栽花椒树。而如今,花椒树也不见了,上好的耕地全部变成了太阳能光伏,公路两旁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像是一幅现代化建设的蓝图。麦田不见了,农民祖祖辈辈赖已生存的土地消失了。现在已经很难听到收割机的轰鸣,路上也见不到大型的收割机排列整齐的通过,人们不禁要问,耕地都去那了。
      记得40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麦子黄的时候,学校老师安排我们去站岗放哨,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我们五六个人一组,戴着红领巾,高举少先队旗,驻扎在各个重要的路口,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与此同时,其他年级的同学则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空书包去收割完的麦地里捡麦穗。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各个小脸晒得通红,把拾满的麦穗倒到麦场上,心里也有了几分丰收的喜悦,农民伯伯热情的用提前熬好的绿豆水招呼我们,他们各个笑容灿烂,我知道,那才是真正的丰收喜悦。
       那个时候,夏收季节最怕下雨,大雨会把麦子压倒,给收割带来很大的困难,连阴雨会让麦子烂到地里,导致颗粒无收。那时候收麦全凭人工,采取的是人海战术,一旦下雨,麦子收不回来,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人们都要挨饿,第二年的种子、口粮在哪里。所以,夏收季节是农民一年最忙的季节,这个时候要动员所有的人齐上阵,有多少人就能用上多少人,没有白天黑夜,争分夺秒抢收,过去称之为龙口夺粮。这个时候,割麦的割麦,装车的装车,所有的牲口都拉到了地里,顶着烈日的暴晒,一个夏收结束,每个人都要掉几层皮,各个晒得乌黑发亮,像非洲人似的。
       每到这个季节,各个单位都要给夏收的职工批假开绿灯,支持回家收麦子。支援三夏成为了一种常态,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一种农业传统,此时农村的学校要放忙假,就连一些在城里上班的职工也要想办法请几天假回去帮忙。此时的农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大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金黄的麦穗随风摇动,掀起层层麦浪,地里、路上满是拉麦子的马车、驴车、牛车和人拉的架子车,为了抢收,人们根本顾不上吃饭、喝水,饭、水,都是有孩子们送到地里、场里,形成了一张生动无比三夏无闲人的农忙图。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景象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因为已经看不到大片的麦田,和一望无际的金黄。耕地越来越少,麦田在逐渐的消失,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麦田的逐步消失和耕地的减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的一种悲哀,我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民以食为天,没有了耕地,不知农民还是否存在,没有了麦田,子孙后代将会是什么一种生活。
(煤矿运营公司 周豹 6.6)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的麦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