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消逝的荷塘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消逝的荷塘

2015-01-27 10:24:47    576次点击               发布者:商山闲云       字体:【

分享到:

 小时候,故乡的村庄有一处荷塘,它在碾麦子、晾稻谷的大场边上,在几棵古老的桑椹树下。麦收时节,我们在晃晃悠悠的麦垛旁捉迷藏,在高高大大的桑椹树上摘桑椹,有时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荷塘,爬出来时就变成了“泥鳅”。回头看那一片片碧玉般漂浮在水面的荷叶,早被我们打翻、打烂在塘泥之中……

儿时贪玩,不懂得怜香惜玉,不懂得欣赏荷塘的幽静和荷花的清雅,长大后外出打工,思乡念家心切,夜里就常常梦到母亲,梦到村前的河,村后的山,梦到那一处荷塘,梦到那桑叶青青果实红红的桑椹树。可是当我回到村里时,却发现那一处荷塘早被几间砖瓦房屋代替,桑椹树不见了,村庄变大了,田野正在被蚕食。

后来,在小县城的东边,我有了自己的家。家的对面,有一个以种菜为主的村庄。闲暇无事,喜欢走进那个村庄,穿巷过户,闻炊烟饭香,听鸡鸣狗吠。可喜的是,在那个村庄的最南边,有一处荷塘。荷塘周围是一片片的菜地,一条不知发源于何处的清流在绿草的笼罩下绕过菜地,注入荷塘,荷塘因此四季盈水,塘边生长着一些浮萍和藻类。

每到春季,新荷初露,浮叶展开,如圆盘,似锦帕,油光油亮,清翠欲滴。这时候去看荷,就能看到一种新生的希望,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到了夏季,立叶挺水,荷叶迅猛生长,叶片肥大、圆润,叶茎翠绿、粗壮。68月间,荷花盛开,那红的、白的、粉的花朵竞相开放,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这个季节,我喜欢在清晨或是傍晚去那里看荷,雨天里撑一把伞,静静地站在塘边,听雨点或是“沙、沙、沙”或是“嘭、嘭、嘭”击打着荷叶,担心那睡梦中的荷仙子被惊醒,担心那盾形波边的荷叶被雨打穿,担心那圣洁无暇的花瓣被雨打落。却不曾想到那些看似柔弱的荷,雨打不折,风吹不倒,更加清纯脱俗,从容不迫。让人禁不住对荷的柔韧萧然起敬,任凭湿漉漉的空气裹狭着淡淡荷香,充盈了天地,充盈了内心。

晴天里去看荷,自然是满心欢喜,朝阳夕辉中感受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美。待到晚上星月升起来,蛙声亮起来,月的皎洁与荷的圣洁,月的宁静与荷的纯净,天地相合,神韵相交。身处那蛙声起伏、意境无限的荷塘月色里,情景交融,神思缥缈,既能享受独处的宁静寂寞,又能感应灵魂的安妥清欢。而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超凡脱俗、清雅圣洁,一次次地涤荡着灵魂,让人自惭形秽,让人躬身自省,无形中抛却许多哀怨纷扰,尘俗杂念。

荷,又名莲花,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也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的象征。在我看来,莲花的佛教象征更符合东方文化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的风尚,莲花高洁脱俗的品性和清净宁静的智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在这个小县城,在这个小村庄,有许多像我一样在雨天,在晴天,在清晨,在傍晚来观荷、听荷的人,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必是怀揣向善向美之心。然而,今年初夏的一天,当我信步来到荷塘边时,却意外地发现荷塘已没了踪影,十多间用钢筋、水泥、石头建好的房基,像一根根的焊条,野蛮、残暴、疯狂,焊住了田田荷叶,无边风月,焊得我心中阵阵灼痛。几日后我再去,那里已堆满了沙子和砖头,想必不久,就会有一座大楼拔地而起……

“花开见佛性。”人有了莲的心境,就有了佛性,有了佛性,就会心存善念,厚德载物。有了佛性,就不会有贪婪、掠夺、焦虑。在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单纯地保护或盲目地开发,不能人为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精神家园。我们的中国梦应该是田园的、绿色的、诗意的。生命的渴求,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需要一种以绿色为底蕴的生态文明。

消逝的荷塘,怎不让人无限痛惜?消逝的荷塘,何时能再回到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老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