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想起家乡的涝池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想起家乡的涝池

2015-02-15 20:58:39    585次点击               发布者:yzy1959       字体:【

分享到:

想起家乡的涝池

     说起涝池如今对它有记忆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它是何物。但我们这些在农村生活过几十年的人却对它记忆犹新,因为它可以说是过去关中农村每个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进县城生活也已经多年,可我常常想起我们家乡那个涝池。

     这个涝池位于我们杨铁村子老街道的最东端偏南处,它是口面直径约30米的马勺形,蓄水最多时水位最深处可达两米,北岸边两米多宽的开口与街道的排水沟连通,每到下雨时几十户人家院子里的雨水就会积蓄到涝池。   

打记事起,我就知道了这个涝池。我觉得它好像比邻村的涝池都大,都美观。可能那时它是我平生初次见到的最大水域,所以它成了我童年记忆中的“海洋”。等我开始上学以后对它的印像就越来越清晰了。它的岸边有好多枝叶茂密的柳树,树茎最粗的足有一搂多,树与树间有好多块干净的大石头,地势较高的东岸边的一条小路直达岸上那个很大的饲养室,它的西岸隔一条大路就是生产队的仓库院,它的南边隔一条路和一块庄稼地就是我们的学校。蓝天白云下涝池周围的景色很美。那时候我觉得涝池周围是村子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我在涝池周围玩耍过、憩息过、劳作过,可我很始终都没搞清楚这个涝池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采用什么技术修造的,只感觉它的蓄水性能很好,纯粹用泥土构造竟然很少渗漏。在我的印象里它从没有干涸过,只隐隐约约记得当年的生产队清理过淤泥,还用红胶泥钉补过涝池底破损处。和老人们交谈它们也说不出何时有了这个涝池只知道涝池是解放前村子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不知多少年了人们发现这个涝池如果彻底干涸,当地就要遭年馑,还听说临近解放时的某年村民们还曾见过一次大暴雨过后涝池奇迹般的升起过彩虹,涝池的水都被耗掉不少。所以村民们以为神奇,多少年间都很注意保护自己的涝池。

     在我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涝池最富生机与活力,它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它用“乳汁”哺育周围的生物。那时候涝池周围整天可以看到熙熙攘攘忙碌的人们,听到树上的鸟儿婉转的歌声、圈里的牲口的叫声和学校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饲养员用涝池的水喂养牲口;盖房的人家的用涝池的水和泥;下地干活回来的人走到涝池边可很方便就可洗洗手、涮涮农具;西岸大路上,上下乔山路过的行人都会在岸边歇歇或洗洗消解疲乏;涝池边的石头旁经常可以看到本村和邻村的妇女在洗衣服;乔山脚下的风邑、韩家窑、坊村等村子来我们学校上中学的学生初次来校都要先去涝池边观赏。

     春天,涝池的水清澈见底,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水面波光粼粼,柳条在春风的吹抚下绿得最快使人神往,岸边的草丛中绽放出的朵朵小花更平添了不少生气。夏天,涝池岸边绿树成阴,岸边的水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乌黑的小蝌蚪一天天长大,直到变成小青蛙。尤其是入伏后经常会听到树上知了不停的叫声和水里呱呱的蛙鸣声,看到孩子们在涝池中游泳的身姿。我那点游泳技术也是在这里学会的。涝池周围是人们消暑纳凉的最好去处。秋天,涝池的水虽没有春天那么清澈,但仍然很干净,岸边的草丛中可寻觅到几种植物的小果实,离岸最近的田地里果实飘香,景色格外迷人。冬天,涝池岸边草木凋零,略显荒凉,但是隆冬时节厚厚的冰面,却是我们滑冰和赶猴(玩陀螺)的游乐场。

村民们也在寻找过开发利用涝池的水资源的办法。曾经有人想养鱼,可养了不到一年就养不下去了;离涝池最近的一户人家养鸭子,虽是养成功了可苦于没有技术扩大规模也没能养多长时间;有人养殖水葫芦也算成功了,可由于影响其它方面的生产生活也没能继续下去;唯有天旱时用涝池的水浇地再方便不过了。

涝池的水域面积不算很大水容量也不算太多,但是在关键时刻却也可以帮人们排忧解难。记得有一年夏天,离涝池不远的生产队的麦草摞子突然发生了火灾,村民们就赶紧扑救,有的用农具打、还有的用土压,可就是不能控制火势,情急之下村干部动员大人小孩一齐行动担挑盆端涝池的水扑火,结果火很快就被扑灭了,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涝池因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慢慢冷落。包产到户后牲畜分到了农户,饲养室就被拆除。进城务工的人逐年增多后,学校的规模随着学生人数减少逐步缩小,直到2002年彻底撤销。就连涝池岸边的柳树也被逐个砍伐。到如今涝池完全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已成为惨不忍睹的可怜的臭水坑。不要说维护它,竟有个别只图自己方便的村民还向涝池的水里倾倒垃圾。我每次回家看到涝池那一天天破落的景象,心中不由会产生难于言表的悲凉感!

涝池对当今的一些人来说好像很不起眼,但对我们来说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其实它可以说就是农村的一块湿地。它虽没有河流与湖泊那样广阔,也没有城市公园中的人工湖那样时髦,可是它是的“纯天然材料”构造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杰作,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无疑会唤起曾经在它身旁快乐生活过的游子们的乡愁。我希望我们村涝池目前的命运有转机,通过开发和利用使它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期盼着它成为未来美丽乡村的一个风景优美的景点!

(作者:杨正玉     工作单位:扶风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