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路遥:厚重而孤独的人生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路遥:厚重而孤独的人生

2015-04-16 12:15:44    722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宁陕  胡耀安
 
写下这个题目,我很忐忑。因为我知道,像我等的愚昧和浅薄,去写纪念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作家的文字,生怕有亵渎之嫌。就像一个刚接触世界地理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谈论钓鱼岛一样。但从路遥故乡归来这一个多月里,这种倾诉的欲望却折磨得我寝食难安……
7月26日3时30分,我的期盼终于实现,和阮杰、钟嘉先生一行踏进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路遥纪念馆的大门。跨进院门,是一座铜雕。一头老黄牛躬身前行,纤绳上拉着一本大书,上书“人生”二字。“路遥纪念馆”五个大字由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大门门板上,其中刻着这样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也正是路遥精神的内涵。一千余平方米的纪念馆,从北向南,分成“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板块。从这些展出和收藏的600多件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照片中,我仿佛又走进了路遥43年孤独而又平凡的生活……
在纪念馆马路对面的一个有四孔窑洞的小院里,就是194912月3日王卫国(后改名路遥)出生的地方。1957年只有8岁的路遥,因为家里极其贫困,父母无法养活五兄弟,便把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的延川县郭家沟的大伯,路遥与家乡一别就是5年。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的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小学时代。路遥升初中时,养父母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他靠星期天回村劳动挣工分、靠吃丙级饭菜,上完了初中。后来,路遥又有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农民、民办教师、《山花》小报编辑的经历。在那个时代,有时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青年路遥最奢侈的事,但任何时候,他都把与命运抗争、读书充实自己作为寄托。他故居邻居刘大妈说:“卫国喔(那)娃从小脑子就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么,七八岁就帮他妈砍柴、摘枣,小学升初中时全县一千多人考试呢,咱清涧中学只收一百多人,喔娃硬是(一下子)考上了。一罕(空)下来,喔娃就坐在枣树下念书么。”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作协《陕西文艺》(后改名《延河》)杂志社工作,使多年的积淀喷薄而出。从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全国获奖,到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成名,再到后来发表的30多部作品以及《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绝对地位。从生活及其贫困的农村孩子到中国文坛巨星,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从80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多年里,也正是路遥的文字像涓涓清泉般滋润着我干涸的灵魂,才使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固守着一方心灵净土、还能保持一丝淡定……我相信,有我这种生活状态的是一代或几代人。
易中天说:“达到绝对高度更显其孤独”。路遥就是这样,从19岁与林红初恋失败,到1978年与林达结婚后平淡如水的婚姻,他总是在孤独、苦难、贫穷中度过,在他43年的生命中,有十余年是在延川、榆林宾馆或外地采风中单身度过的。贫穷伴他终生,他死后还欠人万元债务。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飘雪的时节,差半个月就满43岁的路遥怀着无比的眷恋在西安西京医院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当时,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弟弟王天乐和两个护士。他故居邻居刘大妈对我们说:“卫国喔(那)娃命不好么,得个哈(坏)病(肝硬化腹水病) ,40多岁就没(mo)了。”以前我从一些文章中知道,他的四个弟弟都患上了与他同样的肝硬化腹水病,而且又在几乎相同的年龄段,已去世了两个。路遥去世后,妻子林达改嫁,1979年出生的女儿路远靠生前文友的资助才完成学业。听着大妈的话,再联想到路遥的一生,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翻腾:这是一个多么苦难的家族,路遥又是靠什么支撑着他走完了一生啊!……
路遥生前好友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中写到:“一个瓷杯和一个木杯在一做出来就决定了它的寿命长短,但也就在这种基因的命运下,路遥暂短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在我心中,路遥会永恒。
(陕西省宁陕县信用联社 )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人间仙境上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