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妈妈那双巧手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妈妈那双巧手

2015-04-20 08:44:05    556次点击               发布者:学士张       字体:【

分享到:

                                                                                                  妈妈那双巧手

                           张小飞

每双手都是不一样的,勤劳的,懒惰的,有用的,无用的……科学家的手是智慧之手,画家的手是创意之手……我独爱妈妈那双充满爱的巧手。

妈妈的巧手远近闻名,她没学过裁缝,却会自己比划着拿来布料划线、裁剪、缝制……小时候,穿着妈妈做的鞋子或者衣服走出去,我们总能引来“围观”和赞叹声。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很久没有穿过妈妈做的布鞋了。

儿时的记忆里,总是有这样的画面:夜已经很深了,躺在妈妈身边的我,一觉醒来,还见妈妈在引线纳鞋。针上穿着长长的麻线,妈妈很麻利把针线穿过来,再穿过去,神情很专注,还时不时把针在头发上捋一下,为的是走针时更顺滑,这个动作使妈妈看起来更加慈爱。有时候妈妈感觉到我在看她,会抬起布满血丝的双眼柔声招呼我赶紧闭上眼睛,我望着她,便又进入了梦乡。

做布鞋最费工夫的就是鞋底,鞋底纳好了,做鞋帮,“上鞋”,就快成型了。

首先是做鞋底,亲戚家开了一间布料厂,所以家里布头一直都多,妈妈得把它们整理起来,然后一块一块地刷米浆,熨贴,铺平,再一层一层地粘贴,天气好时摆在院子里晾干。之后,妈妈依照不同尺码的纸鞋样剪成布鞋的底子,用浆糊粘成手指厚。每晚放在炕头底下压平,一双一双地堆在针线盒子里。

纳鞋底是一个力气活,鞋底厚,针也大,连用的线也要几股搓成一根粗而结实的线。搓线的时候,我经常给妈妈帮忙拉着线的一头。妈妈巧而有力的双手,不用几天就把鞋底纳好了,现在仔细观察那鞋底,还能看出底上的针脚有规则的排列着,脚尖、脚后跟处针线密,中间则相反。

做鞋面则是个技术活。妈妈拿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买黑条绒、红条绒、花布条绒等,剪好鞋帮,一双一双地缝在“千层底”上。鞋面用黑灯芯绒布按样式剪好,四周滚边,用黑线一针针将滚边布缝好,针脚细密、均匀。脚背两边各安一副松紧,这样穿着更舒适。鞋面做好后,再用针上在纳好的鞋底子上。一双鞋就完工了。

冬去春来,总能看到妈妈不停地做鞋,做完单鞋做棉鞋,做完棉鞋做秋鞋。我就是这样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走过了整个童年,说实在的,那些一年到头只穿布鞋的日子里,得到一双白球鞋或红皮鞋是梦寐以求的事。

如今,我们逐渐长大,妈妈则年近花甲,眼睛不太好了,有时候得戴花镜,所以针线活基本搁置了。我们也有条件买各式各样的鞋子了,却总是特别怀念曾经穿腻味的布鞋,怀念那种舒适温暖的感觉。

 

最暖心的衣是妈妈做的小马甲

家里有一台老式缝纫机,蝴蝶牌的,踩底下的踏板的时候会发出节奏均匀的“嗒嗒”声,小时候听见妈妈这样踩机器的声音,不用问便知,是给我们做衣服,或者缝补被套、窗帘、床单之类的。

妈妈给我们做过的最多的衣服是马甲,薄的、棉的、超厚的,贴心的舒服。妹妹读小学一年级了,妈妈用很简单的布料给她做了一件马甲,是三块格子布拼起来的,红、黄、绿相间,现在看着可能觉得不搭,但当时已经算很洋气了。妈妈后来告诉我们,这个马甲当初是为了配妹妹的一套黄色衣服而做的,衣服是泡泡袖,在裁剪的时候妈妈动了点脑筋,为了突出那个红色的领结,领口做成了V型,底边也用红色的格子布呼应,很合身,妹妹就这样穿着上学去,老师们都夸说好看。

妈妈很会织毛衣、毛裤,但她是自学的,在她收藏的书里,有一本厚厚的《毛衣针法大全》,里面夹着鞋样、老照片等,我们小时候没事总喜欢翻开看。我当时大概十岁的样子,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决定跟妈妈学着织一个头发上扎的绷带,妈妈很用心地手把手教我,“正一针,反一针,食指抵在签子上,小指搭线……”,但是从小笨手笨脚的我任凭怎么也学不会,织错好几次后便放弃了。

也是那年,妈妈用爸爸特意买来的橘色毛线给我织了件毛衣,毛线是混纺的,很柔软很保暖。我急切地盼着穿新毛衣,恨不得妈妈织的快点,再快点……终于,完工了,毛衣是正反面错落开的、橡皮擦一样大的“搓板”花型,圆领,套衫,也是泡泡袖,特别合身,衬得皮肤很白,那是我小时候最得意的一件毛衣。

在那个清贫的年代里,除了衣服、鞋子,勤俭持家的妈妈还要亲手为家里缝制床单、蚊帐、坐垫,还有各种各样我都快淡忘的生活用品,因此家里的生活一直都有模有样。即便现在,为小孩缝棉衣,给老人拆洗被褥,替邻里裁裁剪剪……妈妈那双巧手,那双布满茧子依然温柔的手,还在不辞劳苦地忙碌着。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