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温暖如斯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温暖如斯

2015-04-20 10:49:03    553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临下班前,才拿到赵淑琴的初访材料,三页A4的纸,不到二千五百字,快速装下这些文字后已该下班,我踏上单车就滑出了厂门。

七月的天,烈烈的热,回家时候已是傍晚,有轻风流动。自行车在微风里穿梭,有暖风拂过脸颊,轻柔而温和。在这样的感受里,我想到了赵淑琴,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为那么多的社区住户送去温暖,这种温暖是否如夏日和风,一样的轻柔和温和。

带着这股温暖的风,在暗夜里我打开电脑,开始锤炼电视短片的脚本……

脚本定稿后,我约下要采访对象的电话,开始和摄像师小强踏入社区。

初访的对象是四街坊住户金华。在采访之前,我们给金华家打过电话,接电话的是金华的母亲,在知道我们要去采访时,这位老太太断然拒绝,她不想让我们打扰到癌症的重症病人金华的休息。然而,在得知我们是为赵淑琴作短片后,老太太居然爽快的答应了。因为赵师傅的名义让采访变得顺利,我的心里不禁对赵师傅多了一些敬意。

约好是下午五点钟,因为此时金华的病情相对稳定一些。我和小强如约来到金华家门前。还没有进门,一股浓重的药味就先冲了过来,让人忍不住缩了缩鼻子。调整呼吸轻敲门后,一位白发老人探出了身子,这位一定是金华的母亲了。我和小强作过介绍后,老人准许我们踏进家门。屋里的光线很暗,当眼睛慢慢适应这儿的光线后发现,这个家里有着我始料不及的散乱,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里屋有一扇门是紧紧的闭着,应该是金华休息的房间。我们不敢打扰,来到另外一间屋子。这个房间一样被衣物、杯碗铺满,腾出地方坐定后,我们和金华的母亲谈了起来。

这位已经八十岁的白发老人,对着我们这些初次见面的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我们从交谈中了解到,这个家庭遭遇了那么多的困境,绝望过的金华曾经想着要拉着儿子一起绝生。放弃生命的选择,该是多么苍凉而又心酸,我们能想象到曾经竖在她们面前的那个槛有多么巨大,她们面对的问题里含了多少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无奈。无法治愈的绝症、捉襟见肘的经济,这样的现实让许多人避之不及,足以挡住很多探望的脚步,让她们在困难面前更加孤单和无助。

金华一家人是善良的,她们记住了帮助她们一路走来的赵淑琴。赵师傅的多次登门、多次接济,让她们铭记在心。采访正在进行中时,金华的姐姐从那间关着的门里走出来,手中拿着一张纸条,她告诉我们,金华在病床上得知我们的来意,口述后请姐姐记录下来念给我们听。纸条上大概有百余字,写的是对赵淑琴的感激之情。金华的姐姐拿着纸条念,念着念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记得当时房间安静极了,只有金华姐姐轻啜的声音在暗色的房间低低的响起,让人的心也忍不住抽成团儿。纸上的字念完了,金华的姐姐忍住哽咽,一字一句地告诉我们:我没有想到这么干瘦的一个老太太,能够给予我们这么多的帮助,赵师傅,就是我们家的一尊活菩萨!

听到这样的话,我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的触痛了一下,眼睛也跟着温热起来。这样一个曾濒临崩溃的家庭,在命运不堪的时候,甚至快要被生活遗弃的时候,并没有忘掉赵淑琴付出的无数次关爱。这些送入心怀的温暖,她们无以相报,只有倾泪相还。

走出金华家门时,已是夕阳西下。日头不是很浓,一切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这样的阳光很温暖,斜斜地洒下来。我想,金华的家人一定真切的感受过,这种阳光的温度。

采访还在继续,我们联系好赵师傅,请求她例行一次平时工作,赵师傅略作考虑后,告诉我们,配合我们工作,让我们带着镜头跟着她一起走。接下来就是走访住户了。哪一户住哪个门洞是什么样的情况,赵师傅如数家珍,楼上楼下带着我们挨户拜访。我记得开门后见到赵师傅的张张笑脸,我见到那些住户拉着赵师傅的手不愿松开,我相信,这绝对是温暖的力量。

那几个楼跑下来,我的腿已是酸的抬不起来,但,赵师傅依旧腿脚利索,把我落下远远的一截。让我抱疑,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该是怎样适应这样马不停蹄的奔劳?

采访汤珍书一家时,已是另外一个下午。这个家庭同样遭遇过不幸。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类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采访汤珍书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涵义。

这是一个被突袭的事件击散的家庭,因为车祸,让汤珍书和爱人阴阳两隔,自己也因此受了重伤,当时无法下床。提起当时的情况,汤珍书老人还是忍不住激动起来,她告诉我们,曾多次在夜深时用小板凳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挪到煤气罐前拧开阀门,然而却在一次次的清晨发现自己依然还活着。相信这绝对是命运的照顾,听到这里,我和小强都深深的松下一口气。

然而,松下的一口气很快又提了起来:如果老人不停止这种思想、这种行为,难保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还好,幸运的就是遇到了赵师傅。

赵师傅不仅清理老人心理上的障碍,帮着做家务、悉心照顾疏导,让老人慢慢恢复生活的勇气,还跑前跑后帮助老人解决医疗费,使老人彻底解除了思想包袱。现在的汤珍书老人已经可以借用工具慢慢下楼,还可以绕楼走上一圈。

在陪着汤珍书老人下楼活动的时候,日头正烈,门前高大的树木撑开一片浓荫,有点点阳光顺着树叶的缝隙洒了下来,落在老人身上,落进我的眼里。我突然觉得,这一片一片细细碎碎的阳光,真的很温暖。

告别了汤珍书老人,我和小强来到了赵淑琴家,计划是对赵师傅的家人做采访。恰巧家人没在,我们就在屋里坐了下来。赵师傅为我们端来解暑的西瓜,自己却没有坐下来,一转身,抱着周岁的孙子忙活起来。这个转着黑溜溜眼珠的小家伙吸引了我,我逗了两下,小家伙居然咧开嘴巴冲我露出了两颗小乳牙,让人忍不住想抱在怀里。赵师傅在一旁对我说:社区的工作一忙起来,就没时间照顾孙子了。我能够理解这样的赵师傅,她总是把温暖先给了别人,哪怕是面对如此可爱的孙子。

闲聊期间,赵师傅的儿子张滨踏进了门。我和小强拉开话筒,开始我们的采访。采访中,我们才知道,原来赵师傅的身体并不像我看到的那么精神。关于健康,也是赵师傅和儿子争论的焦点。张滨总是强调老妈要照顾自己身体,而赵师傅总是很难把精力留给自己,母子俩就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起过多少争执。作为子女,他们难以支持把自己身体不当回事的行为。七十岁的人,在胃痛打吊瓶期间,还随着社区住户跑上跑下,儿子怎么能够放得下心!

我可以想象,这样的冲突也许还会继续,但我无法定义谁对谁错。走过了这么多家庭,我真切地感受到赵师傅关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带着绵长的暖暖情意,鼓励着这些家庭慢慢地融化坚冰,恢复阳光的温暖。

采访结束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大地一片明丽,大朵大朵温柔的阳光把眼前铺成一片锦色,让人真切的感触到夏日的温度。穿过街坊的树阴下,坐着很多持柄摇扇的老人,三三两两的坐成堆儿,不时有轻快的笑声飘来,深远的蓝天下,这样的社区恬静美好、暖意融融。这种温暖让我想起赵淑琴,这位为社区已经服务十年的老人。她只平淡的对我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也许,我们没有历经历史风云的洗礼,对于这样的姿态总是仰望着遥远,但,这些个故事后,我真的发现,这种仰望如同太阳的光芒,千丝万缕的就在我们身边。多年以来,赵师傅就是这样在我们身边,持之以恒的用一件一件小事去汇聚太阳的温暖,用一种恒久的姿态去塑起温暖的力量。这个力量无形却坚强,如同七月的阳光,穿过云雾,穿越风雨,细细密密的,落成一片夏的颜色,暖入心怀。

 (北方特种能源集团西安庆华公司 司卫华)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陕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