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美在人为 ——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回顾与畅想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美在人为 ——中华民族“美的历程”回顾与畅想

2015-04-27 20:25:54    560次点击               发布者:刘梦鸶       字体:【

分享到: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学随笔《美的历程》中有这样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序言:“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匆匆漫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初读这些话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只把它当做一段优美的引领我走进书本的导言罢了,直到把这本书读完,再回头看这段话,才有了另一种体悟。

《美的历程》从远古时期开始,对中华民族各个典型时期的审美潮流作了具体介绍和深刻分析,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美的巡礼。在这巡礼的过程中,我不仅有种强烈的体会:美在人为。

回望中华民族美学长廊,不难发现美的足迹总是与历史的足迹亦步亦趋,“美的历程”也是历史轨迹的折射,这便反映了一个规律: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为”即社会实践创造了美,并决定了美的内容、形式和特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状态下,“美”的各种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在远古时期,自然和人处于一种敌对抗争的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认识极为有限,对自然怀有强烈的敬畏情感,使得这一阶段的艺术呈现出神秘恐惧或崇高悲壮的特点。如《山海经》里的怪异的神话,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

美存在于人对自然的抗争和人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因此它表现为神秘、崇高、壮美,呈现出庞大、朴拙、动态十足的特点。西方这个历史阶段与东方相似,因此它的艺术也反映了相似的审美特点。如希腊悲剧所强调的命运观,正是由于体现了历史的力量和必然性,才成为了美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悲剧要注重行为和情节,实际上就是人们斗争、冲突的动态过程在艺术、审美上的反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对自然越来越心中有数,社会状态也逐渐呈现出稳定的趋势。这个时候,审美就发生了变化:美趋向优美,表现为雅致、轻巧、柔弱、幼小。汉代的画像砖表现劳动生活时就已有了许多生活的味道,而当历史的车轮辗到宋元时期,封建的小农生产模式已经相当完善稳定,这时,我们从那些书画中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祥和生动的气氛了。

单把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纵向拉开诠释这条规律,难免显得不完整。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从东、西方审美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到这个规律。比如,中国绘画讲究“可望”、“可游”、“可居”、“可行”,建筑也体现同一精神,即“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它注重群体的平面整体感,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小农经济下“田园牧歌式”生存方式的精神层面的反映。而西方宗教建筑那孤立、巍峨、封闭的崇高美,不正是宗教一统天下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吗?

因此,无论是中国审美历史的纵向拉开,还是中西方审美观念的横向对比,都不难看出社会实践创造决定美这一个规律。

巡视过古代美的历程,就不得不看看当代的生活和审美了。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那种慢悠悠、懒洋洋,习惯于悠长、安宁的生活节奏渐行渐离,取而代之的是乱糟糟、闹哄哄的生活状态。商品化日益明显,人成了产品的奴隶,人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自然被无情的破坏。那种宁淡温情的生活美感,和谐交融的生活韵律已成为人们可望不可即的追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工艺以其一丝不苟的科技美眩人心目,一切都同质化、秩序化:美成了规则,人不见了。宗白华先生诗云:“生活的节奏,机器的节奏,推动着社会的车轮,宇宙的旋律。白云在清空飘荡,人群在都会匆忙!……是诗意、是梦境、是凄凉、是回想?”人们成为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而失掉了美学生意盎然的气韵、活力。

那么,我们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显然,像庄子所主张的那样,回到无知无识的浑浑噩噩的动物世界并非人们的理想:倒退从来不是出路。但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美学精神中借鉴宝贵的财富,或许会有所帮助。

纵观华夏民族美的历程,儒道互补的美学精神是我们的美学精髓,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观念并不是抽象虚空的,它讲的是在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生产方式下,建立的一种物质生产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状态,人们于这种状态下寻得了生活的诗情画意。而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科技发展节奏与自然规律吻合呼应,将美和审美规律利用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从而找到一种和谐、平衡、交融、统一。“美在人为”正在于此。

回首当代中国,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梦”概念的提出,为全民族描绘了祖国发展的美好愿景。而“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全体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在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依靠劳动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民族复兴征程中,劳动者的关键地位,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时代风向。“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人民为社会发展提供生产力,同时,也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货幸福,获得美的体验。

反观李泽厚先生在序言中的这段话,“时代精神的火花”永远不会静止于历史的刹那,“美在人为”是历史中抽出来的规律,也是一个现实的命题。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做了一次绚丽的中华民族美的巡礼,最终却挑明了:“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点上,当今的我们正面临一个美好的机遇。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历史精髓,抓住时代的特点,并将其与自然规律相呼应,将审美规律付诸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去,获得和谐、自然与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劳动创造中,收获美的体验,连接民族精神的过去与现在,并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

美在人为。美的历程停留于此,而美的进程由我们创造。

     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       刘梦鸶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听见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