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父亲的心愿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父亲的心愿

2015-05-06 10:26:00    626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文向利

我的祖上非常贫穷。解放前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只有几间草棚。爷爷那一辈弟兄五个,靠长年给地主拉长工过日子,就这样家里的生活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父亲是他们这一辈的老大,所以到1945年,父亲八岁时,爷爷们商量着把父亲送进当地的“完全小学”上学,希望下一辈能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以便谋得一个体面的营生,从而改变祖祖辈辈替人拉长工、出苦力的境况。但家里生活拮据,中途因为学费等原因和三夏大忙的耽搁,上上停停,原本两年的课程他四年才读完。直到1949年家乡解放后,父亲的学习再没有因故中断过,并于1953年完成学业。
完小毕业时,受一位老师的启发,父亲认识到,只有上了初中、高中,考上大学才是最有出息的。于是父亲报考了户县一中,并在此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我的老家在涝河边上,离户县县城二十多里地,父亲在户县一中上学的六年时间里,每周周末都是靠着两条腿步行往返。平时就在学校搭灶,每月都要给学校灶上要交口粮和灶费。有时家里无钱交灶费,父亲就周末回家背些馍、带点咸菜,吃饭时,打些开水、把馍掰开泡在碗里,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特别是一到夏天,馍容易坏,父亲就把背来的馍掰成小块晾在宿舍,没两天馍块就晾得硬邦邦的,每次吃饭都要用开水泡软后才能吃。
1955年夏天,父亲刚上初三,奶奶却不幸去世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大量需要人才,中专学校招生人员常驻户县一中。父亲曾打过退堂鼓,打算报一个中专学校,尽快就业减轻家里的负担。但为了实现上大学这个愿望,父亲咬着牙,克服各种困难,靠着学校每月发给困难学生的八元补助金,完成了初中最后一年和三年高中的学业。
1959年高考,父亲被新疆的“八一农学院”录取。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踌躇满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当他背着简单的行李,揣着家里东挪西借来的路费搭车到了新疆驻西安办事处,听说还得再交三十多元杂费时,他傻了眼,他明白这三十多元家里实在拿不出来了,最后只得忍痛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村后,父亲蒙头在家睡了三天三夜,起来后把高中书本束之高阁,背起铺盖到外村当起了教师,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摆设很简单,唯一较多的是阁楼上的一大堆书,父亲常常从楼上取书给我们讲故事。象《水浒传》、《李有才板话》及《三里湾》等小说,都是那时从父亲那儿听到的。
当哥哥上学后,父亲每个周末回来都会把哥哥拉到跟前,询问学习情况。1979年母亲去世,父亲一个人每月挣39元工资,既要还生产队的口粮钱,又要开支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费,还要供三个孩子上学,家里经济很拮据。就这样,父亲也不让我们任何一个人退学。1985年,哥哥初中毕业了,考上了中专,父亲坚持让哥哥放弃上中专,到户县一中上高中。每次开学时,哥哥要办理搭灶手续,给学校灶上交一百二十多斤的麦子。父亲就用自行车驮着,摇摇晃晃,非常吃力骑二十里地送去。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1988年7月7日哥哥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情景。父亲前几天就买了一只鸡,高考当天一大早起来就杀鸡、煮鸡肉、蒸白米饭,再用饭盒装上,骑上自行车跑二十多里地,送到户县一中校门口。等哥哥上午考完后出了学校门,就看见父亲站在马路对面的柿子树下,脸晒得红彤彤的,全是汗,一脸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着哥哥的身影。看见哥哥后,赶忙把饭盒打开,让哥哥赶快吃。
到我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父亲却让我填中技,我有些不愿意,父亲叹口气说:“爸一个人供两个孩子上高中、一个孩子上初中,负担太重了。你上个中技早早工作,能分担一些家里的负担。”但哥哥当年未考上大学。父亲心里很着急,但从来没有当着哥哥的面表露出来,怕给他造成心里负担,只有背过哥哥,他一个人蹲在后院一根接一根的抽烟。
当1990年8月的一天,哥哥通过复读考上大学、领回通知书时,父亲流泪了。他双手捧着录取通知书,颤抖着,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看了很久。平时非常节俭的他,特意买回来几斤肉,自己亲自掌勺做了几桌菜,邀请他的好友及同事一起庆祝。在饭桌上,谁敬酒他都喝,还没等同事们离席,父亲已经醉了,嚎啕大哭,我们兄妹几个都慌了。父亲学校的校长看着父亲,感慨地说:“让你爸好好哭一回,你爸的心愿了了,他这是高兴!”
时至今日,有时和父亲聊天,父亲还略带歉意,说没让我上高中、考大学委屈我了。也经常叮嘱我们说:“解放前,穷人哪能上起学,有几个识字的?现在国家实力强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小学、初中的学杂费。你们两个人养一个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得有出息!”(惠安公司)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