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始信泥土有芬芳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始信泥土有芬芳

2015-05-21 15:14:49    1778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梁 川

陕北的秋,定是一位长者,纷纷落下的叶子任凭各种声音和姿态践踏,却从不恼火。只等你自己过后幡然醒悟,他也只是带过一阵风,似乎在说,孩子,没事,重头再来。
踏着这样的落叶,我敬畏而又畅快着。为了不辜负秋风的嘱托,我走进了一个传奇乡镇,说他传奇毫不为过,她的名字去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有着辉煌的一页,盛名累人,这里的人荣耀之下也变得分外勤奋,也许这才是正真的名片。
雾气朦胧中,换车出城上山,作为油田人,我早已习惯,泥泞中皮卡颠簸着前进,我期待着不一样的场景,热热闹闹的劳动场面,一如359旅开荒拓田。然而当车停在一个破旧的冷冷清清的大院中,我有些失落,平整的大院因下雨显得泥泞,两排锈迹斑斑的彩钢房首尾相连,工人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有外人的到来而惊扰,依然看书、填报表、查看设备。倒是我们的突然造访干扰了他们正常的秩序,书记招呼着工人们出来一一和我们握手,他们这才紧张的有些忸怩,完全失去刚才的那份平淡,他们的手大而粗糙,即便是边上那位40来岁的女工,手上的纹路也深深镌入关节。可能见得多了,我竟然丝毫没有感动,直到《延河》编辑黄海老师谈到这一次握手的感动,我才脸红了。
山上生活是苦的。这一点早已在我工作经历中种下极深的印象。那是我刚参加工作,在高塬顶上一个人守新探井场12天,腊月的山顶被大雪留恋,来得早去的迟,唯一的暖意来自彩钢房内定量的煤,水、四箱方便面、架子床。就是全部的家当,白天绕着高塬走圈十几公里见不到窑洞家户,晚上炉火和月光就是全部的光亮,我一度认为这就是世界的角落。“外面凉,进来坐坐吧”,书记是个健谈的陕北汉子,一个彩钢房布置的会议室里,空调、热水、书报架、水果,整齐的桌椅上是一样整齐的档案盒,我说想看看党建文化,旁边一工人顺手抽出一个盒子递给我,好像回到自己家一样熟悉。书记介绍这块地是租用老乡的,也不方便建设,条件是艰苦些,只能凑合,但大家热情不减,我们现在是党小组示范点,吃饭都是职工吃了党员再吃,就要体现出党员的不一样,那才叫党员。说起这些,这个40多岁的汉子眼睛中流露出一种光彩,比划着对柳树林大队这块园地的美丽规划。我相信那是一种由衷的憧憬,不忍打断。于是我顺着墙上一排排制度牌张望,数十个“数字经”格外显眼,安全管理六个零、四字歌、十忌歌。一首职工的《满江红》令人眼前一亮。
原油泵运,要及时,安全时刻记心间。党建引领,干部带头。拉干泵尽为前提,跑冒滴漏不能有,运输队,为完成任务,使劲干。
车况好,卫生优,制度全,心气高,工作有热情,人人皆是,安全天天有叮咛,生产时刻不放松,并努力,投身于工作,创先进。
王书记有点遗憾的说,我们自编自唱的顺口溜和音乐快板,可惜手头没有现成的。简陋的彩钢房竟也能摆弄得如此精巧丰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见一斑了。  
再出门时,雾气已散。隐约处,几架抽油机挺拔山坳,咿呀作响,那熟悉不过的旋律从地下涌起。
 
  你是女娲托生的精灵
  你是夸父追日的梦想
  让我轻轻走过你的跟前
  沐浴着你童真的暮光
  让我牵手与你同行
  小脚丫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呵,中国梦   石油梦我的梦
  梦正香……
这是一首被职工印在墙上的诗歌,原创是网络诗人一清。在这样一个“鸟鸣山更幽”的地方常年工作生活,竟然还有这样的心境。我自愧佛如。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看餐厅墙上职工生日榜时,才发现还有90后个人,他们怎么耐得住寂寞和单调。带着好奇我特意和一个90女孩聊了起来,她正和同伴嬉闹,很是活泼,见我叫她时却腼腆的很。“你上山多长时间?习惯吗?想家吗?以后咋打算?”我一连串问了很多问题。她怯怯的回答“去年大学一毕业就上山了,刚来时特别想家,闲时我就跑到驻点外的空地上唱歌,节假日我就请求大姐代班,偷跑回家吃顿好的。后来山上有了电视,图书室,还能打羽毛球、乒乓球,能洗澡,吃啥有啥,也就习惯了!对了,还能上网呢”,小女孩越来越坦然,说话也渐渐流利起来。只见她捋了一下短发,站起身来“到点了,我要去抄表了,下次有机会你再来,我带你看看我们姊妹的十字绣,比市场上卖的都精细”。望着飘远的红色背影,我相信那是奔向梦的,脚下的泥土连着山、油井、和家,谁说不是带着体温的精灵?
走过南泥湾的精神之旅,与唇齿相依的川口渐行渐近。在延长油田党建文化工程遍地开花的季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川口又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是番茄。一种鲜艳而不妖的果实,川口燕沟采油大队的工人师傅绝对是好园丁,大门外,一块不规则的坡地被工作人收拾的服服帖帖,白菜、黄瓜、番茄、情调,颜色搭配的如同一幅出自梵高的油画。灿烂优雅。一块“埋头苦干”的巨石树立门口,字体模仿毛体苍劲有力,如同一名戍边战士,前边检阅着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岁月,身后默守着家园。工会主席说,这块石头差点被老乡毁掉,是队上掏200元钱从老乡手买的,咱工人师傅自己刻上去的字。“足见高手在民间”同行的职工作家叹道。当石头被赋予一种性格,倔强、坚韧,时过境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那时普通也便不普通了。
我记得在七里村采油厂的时候,那里有个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把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提速的节奏中,读书未尝不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甚至都是一种奢侈。而在山上,有的是土、是孤单、烈风阵阵,唯独灵魂的慰藉。书籍无疑是沙漠上的绿洲,这里的绿洲并不显眼,只是一层会议室大小的地方,空间却被充分的融入了想象,武侠言情、哲学、传记,几乎可以满足不同兴趣,除了书刊,硕大的“家”占据了一堵墙,壁画中笑脸浮现,每一张职工面孔都是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笑脸越多,“家”越和谐。家就是根,为了家甘愿受苦,为了家舍弃自己。在黄土高原历史上更不乏为家被迫走西口、下四川的悲壮荒凉。为了让职工安心工作,不再走祖先的老路,采油队把自助式灶房搬上山、把全家福搬上山、把娱乐健身器材搬上山。让职工能玩能吃。用他们自己总结的话叫做“三hui惠及职工、智慧油井、汇聚能量。在我看来人才是核心的能量和智慧之源,只有让职工的心暖起来,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的关爱,才能把企业当成第二个家,甘愿为企业主动付出,爱岗敬业,使得各项管理制度一贯到底,也才能聚集真正能量。
“上下欲同者胜。”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文化究竟靠谁来承载延续?随手翻阅川口采油厂职工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细腻柔美、高亢张扬,那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或老或少,从不停歇、从不放弃。一阵风把路旁果树摇的剧烈颤抖,秋果的醇香带着雨后土性一起冲进鼻息,温和、厚重,泥土也这般芳香。(甘谷驿采油厂)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