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我的老师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我的老师

2015-04-16 15:31:50    933次点击               发布者:王文权       字体:【

分享到:

  

我的老师

王文权

宋炳希老师去世已经22年了,每当我来到吴堡中学,或者去县教育局办事,敬爱的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认识宋炳希老师,始于42年前的春天。1973年元月,横沟初中毕业的我,凭着邓小平的“教育回潮”有幸考上高中,成为宋家川中学的一名学生。当时我们班有50多名学生,班主任是魏光华老师,语老师吴兴春(后黄青山),数学老师谭齐国,政治课则由学校副校长(1974年任校长)的宋炳希老师任教。宋炳希老师博闻强记、满腹经纶,他给我们讲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井冈山的斗争》等政治课,虽然这些著作的背景离我们这代人较远,但老师运用他雄厚的历史知识和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讲授艺术,使同学听得都入了迷。我本人喜好文史,时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老师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解,使我及同学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记得那年深秋,学生们帮助老师在学校地里刨洋芋,由于饥饿,我们班的几个调皮学生悄悄拿了几颗洋芋准备在校园三斋靠东的烧砖窑顶上煨得吃。这事被个别学生“告发”到校长那里,校长马上召开校委会,将这事上纲上线,据说还要严肃处理这几个学生。时任副校长的宋炳希老师力排众议,说:“十四、五岁的孩子拿几个洋芋煨得吃,说明孩子们饿的厉害,拿就拿了吧;如果查出来公开处理,这些孩子还能在学校上学吗?”在老师的坚持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班主任私下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当事学生,不仅那几个同学感动的流下了热泪,连我们这些知情人也对老师的宽容仁慈之举难以忘怀。

1975年元月,我高中毕业后,响应伟大号召返乡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征山治水、改天换地的年代里,我因思想上进,大干苦干,多次被乡里评为“学大寨群英”、“青年工作先进个人”、“模范党员”等,并出席了县上的“学毛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县第六届人民代表会”。生产责任制后,集体成了“空壳”,村干部外出抓现成,学校无人管,我村小学成了乡县出名的“烂摊子”学校。这时,几名热心家长和乡教育专干找我谈话,要我当民办教师,负责改变本村小学的落后状态。本来我三父这位晋秦有名的大工头也以每月200元的报酬,请我给他当管账先生。然而一想到本村小学破败不堪的教学条件和县乡测评多半学生不及格的情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便在心中升腾,于是我谢绝了三父的好意,当了本村的小学教师,并兼任少队辅导员,下定决心改变本村小学的落后面貌。

走马上任后,自己除了教好所带一、六年级的全部课程外,还和其他教师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节假日,组织学生挖茵陈、掏远志、捡杏仁、打酸枣、拾麦穗、搜枣林,走勤俭办学的道路,当时我还编了一段顺口溜:“春挖茵陈秋捡枣,夏麦冬柴顶炭烧”。我们坚持了两年多时间,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初步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当乡教育专干在县教育局召开的年终工作会上汇报了我们的这一做法后,时任局长的宋炳希老师非常高兴,他讲到:“一个民办教师能办到的事,我们公办教师为什么办不到?勤工俭学是改变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一条好路子,应该坚持。”会后,他派专人来我校调研,并将我上报为“榆林地区勤工俭学先进个人”。由于我们坚持勤工俭学,带动了村民捐资建校,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及学生家长纷纷捐款助校,石工专业户王常德捐款1400元后,宋炳希局长亲自来到我学校,在表彰王常德捐资助校的同时也表扬了我:“是你们的勤工俭学活动,推动了村民的捐资助校热潮,你是好样的”。

    为了提高学校质量,我从1987年开始,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在省市名校教改经验的启发下,设计了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课前预习—课堂讲练—课后复习”四段法,并在教学中运用,成效显著。这一教改心得文章在《吴堡教育》、《陕西教育》发表后,宋炳希局长极为赞赏,派薛成宁等老师来我校指导教改。后来我去县教育局送一份材料,见到宋老师后,他握着我的手说:“你一个民办教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教研教改,文章还发表在县、省教育刊物上,真了不起”。

    1992年上学期,仍是民教的我,因为在乡村教学中小有名气,被乡政府调到薛上村小学任负责教师。当时该校教学成绩居全乡21所学校的倒数第三,被称为“烂摊账”。调任该校后,在新的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我团结全体教师,带领学生坚持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以德治校;狠抓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大整顿;严格管理、注重质量,奖勤罚懒,两年就使该校教学名次前进17级,迈入了全乡第四名。乡、村干部多次到县教育局汇报了我校的大变化,宋炳希局长听了很高兴,表示要来薛上村小学看看。那年冬季,全县教育工作大检查,宋局长带领全县十个乡镇的教育专干和县办中、小学校长来我校视察,通过听、看、查、考后,予我校“德育工作好、吴堡第一家”的赞誉,并决定适当时间在我校召开现场会。次年三月,“吴堡县教育系统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以德育一促进各育皆优的经验,在宋局长的倡导下,迅速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开。

还在1991年,县教育局基于我连续七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的条件,推荐我参评市省模范教师,但市上联评时没有把我评上。事后宋局长鼓励我:“这次没评上,不要失望,再努力,争取下一次。”19936月,两年一次的教育系统评优选模活动又开始了,因我在薛上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县教育局又将我上报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在市省联评时,根据我的事迹,将我评报为“全国优秀教师”。当年99日,接到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的通知后,我激动的不能自已。在感激县乡各级领导与教师、家长学生的同时,更忘不了宋炳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于是提了些鸡蛋、小米登门拜谢。

 到了宋老师家,他和夫人李务滋老师(省级名师、优秀班主任)热情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后,宋老师笑着说:“你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师,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你的光荣,也是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荣耀,不需要感谢我个人”。说着,他让李务滋老师蒸米饭、炒肉菜,要请我吃饭,我怎么推辞都不行。宋老师在和我拉话中说:“你在农村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走勤工俭学的道路,改变了本村小学的校容校貌;坚持语文教改,提高了教学质量;坚持以德治校,使薛上村小学跨入先进行列,在全县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你被评上了国家级先进,今天我请客,为你祝贺”。饭间,宋老师和李务滋老师几次给我碗里夹肉、夹菜,感动的我热泪盈眶。饭后告别时,宋老师又要我将拿来的小米和鸡蛋拿回去,并告诉我,他家几口人全工作了,生活蛮好的,我的这一份情意他领了,让我再不用多心了。在我的再三坚持下,宋老师只好将小米留下,将我拿的鸡蛋如数退回,要我拿回去给父母和小孩补补身子。看着宋老师和李老师慈祥的面容,听着他们父母般的关怀,我内心的感动难以言表。自己一个民办教师,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不但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还得到了宋老师的关心和厚爱,局长在家里请民办教师吃饭,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恩情啊!

1993年深秋,仍在农村小学教学的我,接到了县城一位亲戚的电话,说宋老师患了重大疾病,西安检查后又转回绥德二康住院。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连夜安顿好学校,第二天天没亮,便步行50里来到县城,乘车去绥德二康探望宋老师。进了住院部,上了二楼,我找到了一脸忧郁的李务滋老师,她把我带进了宋老师的病房,只见宋老师面庞消瘦,脸色苍白,双目紧闭,不时发出呻吟声。李老师叫醒宋老师,他一见是我,便眼前一亮,挣扎着想坐起来和我拉话,我连忙走过去握住他枯瘦的手不让他起来,哽咽到:“宋老师,我住在农村,消息闭塞,昨天才听说你住院了,这几天好些了吧!”,宋老师喘着气说:“还可以,你评模后今年能不能转正?”,我回答说:“省市通知说要等一年,明年能直接转正”,宋老师听了微笑着说:“那就好,又一个民教的问题解决了”。我安慰他好好养病,他止住咳嗽问:“学校工作顺利吧?”我含泪答道:“很顺利”。这时他又一阵大口大口地喘气,声音慢慢变低,喃喃地说:“唉,我病得力气也没有了,和你说不行话了……”

 望着病入膏肓的宋老师,我强忍悲痛,告别了恩人,走出病房。一路上,我思潮起伏,心情难以平静,宋老师啊宋老师,您一生奋战在教育战线上,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吴堡的莘莘学子,不知为多少教师、多少学生解难事、办好事,自己却积劳成疾。在您生命垂危之时,还关心着一名非亲非故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关心着自己热爱一辈子的教育事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创造业绩、回报家长和社会,实现宋老师您的殷切期望呢?

 星转斗移,敬爱的宋炳希老师去世已经21年了。在这20余年里,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堡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拿我个人来说,不但转为公办教师,还先后调入县黄河水泥厂子弟小学、吴堡县二完小任教。尽管时过境迁,然而宋炳希老师及李务滋老师终身从事教育、治学严谨、传道授业、关爱学生、关心教师的精神,清正廉洁的风范和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犹如吴堡教育高地上的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吴堡的教育工作者奋勇前行。

 (王文权、男、现年57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吴堡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手机:13772906339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长 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