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智——一个一口气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

王树智——一个一口气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

2017-08-18 08:44:05    2022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王树智是鹤壁市淇县桥盟乡吴寨村村民。19498月入党,从1962-2002年整整当了4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现已是85岁高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曾受到市、县、乡历届政党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每到每年“7.1”前夕,市、县、乡领导总是带着慰问品登门慰问和看望。2013年“7.1”期间,淇县县委书记李民生带着大米、面粉、食用油、慰问金,慰问和看望了王树智。

王树智虽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思路仍然清晰,与记者交谈回忆往事时,兴致勃勃,有条不紊,表现了一个异常健康的老人形象,据悉他是鹤壁市唯一当了4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人。
出身贫寒  为人孝顺
王树智1930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淇县桥盟乡吴寨村管辖的小王庄,父亲叫王汝玉的农民家庭。当日是“小满”,临近乔明寺村有小满会,所以起名叫会生。家里很贫穷,有四亩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些粮食加上家里四亩地打的粮食,也仅能维持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水平。家里虽然很穷,在他七八岁时。父母才让他到七里堡村庙上跟杜同山上先生读私塾,由于交不起学费,上了一年被迫停学。十四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欠了不少外债,无奈卖掉2.5亩地。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了劳动力,没有了顶梁柱,好像天塌了,真是举步维艰。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小脚,很难支撑家庭。为了帮助母亲减轻些负担和减少母亲的心理压力,经母亲同意做起了卖烧饼、卖熟花生的小买卖。每天发20个,卖方多给4个,每个是一个铜子,一天可以赚4个铜子,每次发20斤花生每斤赚5分钱,一天可以卖4-5斤,两项合起来可以给母亲赚4个铜子和20-25分钱。由于自己不认称,母亲和妹妹把发来的花生用称每半斤或一斤用纸包成小包卖。赚的钱虽然不多,对母亲来说既起到减轻负担起到又安慰母亲早日解脱悲伤的作用。王树智仅仅只有十四岁就知道疼爱母亲,为母亲分忧,实为难能可贵。人们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应该说穷人家孩子懂事早,知孝顺。
翻身得解放 初踏革命路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7年淇县解放。在吴寨村,上级派来两个林县民兵,一个姓秦,一个姓王,两人慧眼识真金,看重了王树智的高大魁梧、精明干练,是个革命需要的人才,找他谈话。让他当穷人头,其实他才十七岁,职务是公安员,是该村共产党第一个被启用的人,这证明王树智已踏上革命路,也是在革命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十八岁当消防连长,也就是武工队队长,在没战事的情况下,他的职务是管理着吴寨、前后张近、新庄、古烟、董桥、郭庄、崔庄、七里堡九个村的枪支、弹药、枪油等,既收也发。如有战事就组织民兵对敌作战。这些武器是用来对付当地的阶级敌人,责任重大,危险性强,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考验一个十七八岁的王树智的胆量和勇气。
19498月入党,时年十九岁。
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淇县展开了,农民要在从地主手里夺回自己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吴寨村成立了农代会,吴春合任主任,王树智任委员,是8个委员之一、是农代会中唯一的中共党员,该会的任务是带领群众搞土地革命。
按土改政策,吴寨村每人平均三亩地,王树智家四口人,除本人外还有母亲、姥姥、妹妹,家原有1.5亩地,可再分10.5亩地,一头大母牛。家有了自己的12亩地还有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黄牛,全家皆大欢喜,正如当时流行歌中唱的歌词:“菜籽油点灯了,灯花亮、庄稼人有了地脸上发光。”从此时起王树智家被迫剥削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19517月到淇县第三区西岗武装部当统计干事,穿上军装已是军人,负责统计全区的地雷、炮弹、枪支弹药。
1年后调往辉县第四大队,华北军区军干学校,学习半年即1952年下半年调往林县武装部十四区武装部当政工干事。1953年调往商丘小教场战边第五团当副排长,1953年下半年到暂六团三营十一连当排长。在任排长期间,工作特别优秀,收到暂六团的通令嘉奖。1957年精兵简政,砍掉暂六团,王树智脱下军装,放下枪杆。回乡重操旧业,扛起锄头拿起镰刀,王树智的军人历史划上了句号。
王树智卸甲归农。在1957-1962年回乡后五年里获得了两张具有很重分量的奖状。一、19571214日由汤阴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张光颁发的“一等复原军人模范”奖状;二、1958510日由引黄济卫工程汤阴县(淇县划给汤阴)指挥部颁发的“引黄济卫工程”的奖状。
文革动乱 生产稳定
农科推动 解决温饱
1962年王树智从吴春合手里接过“帅印”,成了吴寨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那时群众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村里依然是一穷二白,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温饱,仍是在饥饿战线上挣扎。作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当务之急。1964年王树智通过多方努力下,安阳思德农科所成立了。“淇县吴寨村农业科学研究试点村”,为吴寨村以后的科学种田奠定了基础。由于科研成果突出,198212月王树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65年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已在人们群众中造成,正如当年周总理所说:“山雨未来风满楼”,1966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吴寨村逐渐形成“二·七”“八·五”两个对立的派性队伍。他们共同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反精神把王树智这个所谓的“土皇帝”拉下马。支部书记徒有虚名,支部瘫痪,红卫兵掌握大权,命令王树智只有管理生产的权利,其他都不能管。
不久,两个造反派的头头先后找王树智拿钱,说是用于革命大串联。在这个风头下,王树智是不能硬顶,采用兜圈的战术搪塞,让他们去县委开条子方可取走村里集体的钱。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县委书记周汉民已被红卫兵打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县委机关瘫痪了,谁还能批条子,这不过是推他们走罢了。
村上确实有4000多元,那是村里的生产用款,是用于各小队买种子、化肥、农药、兴修水利的钱,如果让他们拿走就难以收回,这会对生产造成损失,所以除了生产方面可以用之外,谁也甭想拿走一分钱。
他们没拿钱不甘心,说如果再不拿钱那就是反对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反对毛主席,想用这个政治大帽子扣住他,其目的是拿走钱。他们跟他要钱的方法形式多变,软硬兼施,均不奏效。他们有千条妙计,而王树智有他的牢牢主义,所以称王树智是茅缸里的石头臭硬。在这个文化革命初期跟造反派较量显示了他的胆量和智慧。
王树智死锁金库,惹怒了造反派头头,以“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问路”的罪名,红卫兵向他开炮了,很快在很多地方贴出了写着“打倒王树智”的大字报,并在红卫兵的监促下,提着锣到吴寨街里游行,他们高喊“打倒王树智”的口号。有意思的是,王树智边敲锣边高喊“打倒王树智,坚决打倒王树智”的口号,此举实在滑稽可笑,使在场的围观群众啼笑皆非。
被拉下马的王树智专心致志抓生产:一、用底垫资金让各小队买足了种子、化肥、农药;二、抓水利建设,各小队都有一支打机井队,队中有人去串联,须及时补上;三、各小队都有一支积肥队,如也有人去串联,同样及时补上。因此三项工作无一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以在两派激烈斗争的两三年,吴寨村农作物的产量没减产,还增产。
1968年村上革委会成立,王树智任主任,权利相应扩大。1970年村党支部恢复后,他带领群众用小平车去山里拉石块,他毫不特殊,同样自己拉一辆平车拉石块,经过1年多苦战,筑成了五里长的石渠,把思德河水引入石渠中流向吴寨村的农田,加上原有机井灌溉,吴寨村的农田一下变成了水浇地,再加上村上的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产量逐年上升,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群众温饱解决。群众有了足够吃的粮食,他们的心情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年过半百 壮心不已
与时俱进 巧抓商机
上世纪80年代初,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不算富裕,年收入人均仅100多元,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相差甚远。虽然他年过半百,却又与时俱进,壮心不已,带领群众迎着商品经济大潮奋力拼搏起来。王树智召回在外地企业里工作的技术人员,借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办起了村办企业。
开始,他们四处筹措资金,并到县里跑贷款,在他的号召下村里办起了电线厂、拔丝厂、瓷瓶厂、标准件厂、手套厂等五个厂相继开工,相继投产。村办企业搞起来了,解决了不少的青壮年就业问题。厂里投了产,有了利润,厂长有了钱,工人得了红利,随之而来,村党支部的钱包也鼓起来,三方得利。
在办村办企业的同时,王树智还支持和帮助个人办企业。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家庭小作坊也办起来了不少。村里的村办企业,个体小企业在一个时期里遍地开花,这就使得吴寨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地高于临近村庄。
1994年以后,村办企业和小作坊开始走下坡路,企业需要转型。王树智看到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养殖业。这时他了解到淇县肉联厂每年需要大量的肉产品,鸡蛋也是供不应求,在他的发动下,村民开始搞起来养殖业。养猪、养肉鸡、蛋鸡,到了2000年达到鼎盛,在养殖业中最大的厂养了1000多头猪。
村民普遍富起来,在当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因此王树智被选为“淇县致富宣讲团”成员,该团在市、县进行宣讲,在每次的宣讲中,他都要向听众介绍吴寨村致富的过程和经验。
王树智还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村党支部书记。村里小学教室曾翻建过三次,使用过的砖瓦房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于是1994年重新建起了光线充足,样式美观漂亮,而且别具一格的上下两层蜂窝式教学楼。
2002年他卸任了,把自己掌管了40年的“帅印”亲手交给了任过多年村长的孙章印手中,乡党委给他颁发了“光荣退休”匾。这年他73岁。年过古稀方才退,这是因为群众拥护,党委信任所致。
王树智在任职党支部书记的四十年里,吴寨村基本上年年被县上评为先进村,他同时被评为先进个人。1991年“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光荣册》中标有淇县桥盟乡吴寨村。同年628日,王树智以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出席了“市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大会。从1982年淇县首届人大会开始到1994年他都是人大代表,其中1989-1994年为鹤壁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
无私奉献 仍放光彩
王树智73岁退休,并非是群众和党委的意愿。这是因身体原因而退。村民孙中民说得好:“要不是老支书身体不好,谁也舍不得他退下来。”
退而不休,退休后的他总是闲不下来,他时时刻刻牵挂着村里的大大小小的事。2009年鹤淇大道筹建时村中特别是小王庄的民房和其他建筑需拆迁。他二儿子的电线厂在拆迁之中。他想,虽然不当支书了,可还是有50多年的党龄,应做表率,所以首当其冲拆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之后拆除相当顺利。人们思想水平和觉悟程度有差距是正常现象,在拆迁过程中难免出现个别“钉子户”,对此王树智多次主动请缨。老将出马,一个顶三,别人说服不了的,他却能巧妙化解矛盾使征地拆迁顺利进行。能巧妙化解矛盾是他多年来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说他闲不下来,,也真是闲不下来。在小王庄西头鹤淇大道中间宽路路面已铺好通车了,便道还有待整修,路面上存有碎砖头、土块沙子,人们行路不变,于是王树智经常拿一把扫帚和铁锹进行清理。他说生命在于运动,做点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儿,既锻炼了身体,对大家也有好处,这“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此外,在清扫中还给那些迷路者以指点。为表彰这位退休后老党员的模范行为,鹤壁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2012年他荣获鹤壁市老党员老同志奉献余热发挥作用“金鹤奖”。
2009年“7·1”时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亲笔签字邮给建国前入党的王树智的明信片:“适逢新中国60华诞,现以最真挚的情感,谨向您——新中国的建设者,60年神州沧桑在变的见证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慰问。”
光环知多少 环环皆辛苦
省、市劳模、市优秀共产党员、县级先进个人,省委书记、省长签字的明信片,“金鹤奖”,市、县人大代表,都应是王树智人生的亮丽光环。在他身上挂有多少光环,我们无法详细计算。但是清楚他所得的每一份荣誉或光环都是付出巨大的艰辛和花费巨大的心血换来的。所以说“光环知多少,环环皆辛苦”。
回首往事 不愧人生
纵观王树智从17岁开始走向革命以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生,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每个脚印像似留下了一粒金子,每粒金子也都放射出光彩夺目的亮光。所以我们说,他是党和人民忠实的儿子,不愧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的人生正如前苏联伟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因为把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杜明道 王改玉 王思遥)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陕钢汉钢物流中心“加减乘除”保安全为“追赶超越”添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