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筑牢环保防线
通讯员贾雪萍 王宇轩报道
三伏天的午后,在氯乙烯装置区,天伟化工厂生产技术室环保专员张彦背着LDAR检测仪,额角的汗珠顺着安全帽系带滑落,在下巴尖聚成水珠。他蹲在氯乙烯管道连接密封点前,第三次校准检测仪探头,笔记本上画满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这个在同一检测点停留了30分钟的身影,是天伟化工厂生产技术室管理团队日常工作的缩影。
最初注意到这个团队,正是源于张彦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他手持检测仪在管道间穿梭的身影,像一枚精准的指针,在生产装置的复杂脉络中定位着每一个潜在的泄漏点。“非甲烷总烃浓度0.08mg/m³,数值稳定,这个阀门的运行参数可以再做组对比记录。”他在笔记本上圈出这个数据,又抬头看了看压力表,补充标注下环境温度和设备运行时长。这种“多问一句、多测一次”的习惯,在团队里早已成了无需言说的默契。
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张彦的默默坚守,是整个团队“钻牛角尖”精神的生动注脚。在环保制度修订时,马宝琪作为党员首当其冲带领团队逐字逐句比对12项环保制度与最新国家标准的差异。“这里的‘应及时处理’不够明确,必须改成‘24小时内完成闭环处置’。”他指着危废管理条款坚定地说道。这个由3名党员和6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团队,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制度修订,仅“废气治理”章节就推翻重写了5次。
在环保技改工作中,这种“较真”更是化作了攻坚克难的利刃。该团队在氯乙烯车间绘制第八版VOCs治理流程图时,车间的照明灯已经连续亮了19个小时。为解决精馏尾气治理难题,他们连续一周“泡”在现场,记录了30页的工艺数据,最终创新采用“冷凝+变压吸附+焚烧”组合工艺,使VOCs去除率提升至99.9%。“那段时间,每个人的办公桌抽屉里都备着几包面包。”张彦轻描淡写的背后,是8项环保技改项目的顺利落地,是公司绿色发展的扎实成效。
党员先锋的旗帜,在每一个需要攻坚的节点上都高高飘扬。排污许可数据填报时,办公室的灯光总亮到凌晨。“这个氮氧化物数值波动0.1mg/m³,得再核对三组平行样确保一致性。”党员郭栋对着监测报告反复核对原始记录,直到确认是仪器校准误差才肯罢休。正是这种“数据零差错”的坚守,让企业连续17次自行监测保持100%达标率。
当“党员安全环保监督岗”的奖牌挂上办公室墙面时,张彦正在更新7月份的检测台账。这个始终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团队,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让“党建红”与“生态绿”在厂区里交相辉映。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光、笔记本上的密密麻麻、设备上的检测标记,共同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动人乐章。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他们向着环保绩效A级企业目标继续前行的新起点,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