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淬炼的脊梁
首页 > 文学 > 散文

烽烟淬炼的脊梁

2025-07-09 17:13:13    1224               发布者:423602       字体:【 】     分享到:

       永定河的浪涛拍打着卢沟桥的基石,八十年前的枪声仍在石狮子的耳畔回响;紫金山的风掠过南京城墙,弹痕里凝结的血痂,在岁月中化作永不褪色的朱砂。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路口回望,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早已不是历史课本里的黑白剪影,而是活着的精神坐标——他们用骨血告诉世界: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在刀光剑影中愈发挺直。
        1931年的沈阳,北大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东北;1937年的宛平,卢沟桥的晓月映照着侵略者的刺刀。国土在铁蹄下碎裂,却总有人用身体去拼接完整。杨靖宇在濛江的雪地里,胃里的树皮草根与棉絮冻成硬块,手指仍紧扣扳机,直到最后一口气都化作“抗日救国”的呐喊;赵登禹在南苑的战壕里,骑着战马迎着炮火冲锋,马刀劈开的不仅是敌阵,更是笼罩在国人头顶的绝望;左权在十字岭的炮火织成的网里,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引线攥在掌心,那句“我愿以鲜血换民族解放”的誓言,混着爆炸声钻进泥土。赵尚志带着东北抗联的战士,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周旋,直到弹尽粮绝仍保持冲锋的姿态。他们不是钢铁铸就的神像,是肉胎凡身的中国人,却用最柔软的躯体,为民族筑起了最坚硬的屏障。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平凡人的脊梁同样顶天立地。胶东半岛的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八路军的后代,面对日寇的刺刀,把亲生骨肉藏进柴房,却将“革命的种子”护在怀里;冀中平原的地道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教孩子们认字,油灯下的《三字经》与《论持久战》并排躺着,文明的火种与抗争的信念一起传递;云南马帮的赶马人,在滇缅公路的悬崖峭壁上踏出通道,马蹄铁与岩石碰撞的火花,比敌机投下的炸弹更明亮。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亿万个普通人共同撑起的。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纪念馆里看到泛黄的家书、带血的军装、磨破的草鞋,依然会被那些脊梁的温度灼伤。杨靖宇写给母亲的信里,“待到光复时,欢聚一堂”的字迹已模糊,却能看清纸页上泪痕晕开的褶皱;左权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的家信,还惦记着“女儿长大成人,会知道他的父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里,“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喉头哽咽。这些文字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中国人对民族的忠诚,对家人的柔情,正是这份家国同重的情怀,让脊梁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如今的卢沟桥,石狮子的眼睛里映着游人的笑脸;南京城的纪念馆外,孩子们在阳光下追逐嬉戏。但我们必须记得:这和平不是历史的偶然,是无数脊梁用断裂与弯曲,换来了后代的挺直。当芯片研发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当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逆行而上,当边防军人在加勒万河谷张开双臂,我们分明看到:那些烽火中的脊梁,从未走远。
        站在八十年的时间节点上,烽火记忆给予我们的,是辨认脊梁的能力,它不在高不可攀的神坛上,而在每个普通人选择担当的瞬间。铭记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脊梁,不是为了沉湎于伤痛,而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风雨时,也能挺直腰杆,成为新时代的脊梁。
         因为我们深知:一个民族的脊梁有多直,未来的路就能走多远。(王文亮)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6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日子是磨出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