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作家群硕果累累

灞桥区作家群硕果累累

2014-04-02 11:59:40    313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蓝 芹 峻 里

 
灞桥历史人文,源远流长;灞桥文化创作,群星璀璨。近几十年,从灞桥区走出的作家陈忠实一部《白鹿原》,再次让这里成为热土。这几年,西安市灞桥区充分挖掘人文优势,将历史资源、现代资源、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先后成立了诸多文化创作平台,建立健全了“白鹿文学奖”等文学创作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全区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催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精品,使灞桥区的群众文化创作尤其是文学创作呈现团花锦簇、异彩纷呈、相得益彰之态势。
□小说创作,奇峰突起
小说创作历来是灞桥文学队伍的强项,在文学大师陈忠实的影响和感召下,呈现人才辈出、奇峰突起之势。近年来在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峻里先生的组织领导下,精品迭出。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老作家郑征携长篇小说《东望长安》出版后好评如潮、接连获得各类大奖之余威,一鼓作气又于2012年初推出长篇力作《西河口》,该书以解放战争时期豫鄂陕边区人民的解放斗争历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陕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反映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最好的艺术作品。作者以自己父辈的经历为素材,在质朴细致、从容大气的叙述中,让那些无私奉献、坚负不屈甚至蒙冤而死的地下党英雄从秦岭大山模糊芜杂的历史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直至走进每个阅读者的心中。有评论指出,这是“一部故事跌宕起伏、雄厚大气、发人深省的力作;是一部融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为一炉的主流文学作品”,作家以冷静的洞察和老辣的笔触,对人性的揭示和个性的开掘,给予艺术的展现,是值得一读的大书。

新生代才女作家张仙利继长篇都市新阶层创业力作《承重墙》出版后,又于2011年推出了长篇励志小说《高门槛》,将中国的高考制度给人的命运带来的各种机缘和无奈诠释的淋漓尽致。作品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自觉反思的姿态,在描述高考这个门槛内外不同家庭、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命运变迁与人性扭曲的同时,让天使与魔鬼、善良与丑恶、人性与兽性、情感与理智、亲情与爱情、角逐与搏斗等心情展现在社会大舞台上,以见证和考量社会伦理道德、人性的迁徙与高考制度的某种必然性,揭示出“高门槛”给人生、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戏剧性。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先生在评论中写到:“我在读张仙利《高门槛》的过程,一直有一种无奈与悲怆的情绪,小说所描写的‘高门槛’已经不单单是高考制度本身及其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问题,也不单单是城乡子弟及其家庭改变命运的‘独木桥’的悲壮程度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性大命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全方位自觉展现与反思高考现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上小说均列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协、省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张仙利还被西安市作协聘为签订作家。更为可喜的是两部小说出版后即“触电”,不少影视制作单位纷纷与作者联系版权购买以影视改编事项。张仙利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承重墙》已成功与北京一家影视公司达成改编拍摄意向,目前正在剧本改编中。
灞桥区退休干部雷焕性上世纪六六级高中毕业,返乡从事农业生产,1977考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区水务局、乡镇企业局供职。他以九年的知青生活为素材历时六载、三易其稿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川子沟》。有评论家指出,该书是一幅厚重灵动的中国当代史的缩略图,一部荡气回肠的“老三届”知青血泪砺炼史,一部现实与奇幻交融的奇书。该书2013年2月一经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好评不断,很快售馨,出版社为此不得不再次加印。
作家白来勤的短篇小说继续保持并发扬了冷静、幽默、简约的风格,其力作《看到情书妻落泪》荣获第二届《小说选刊》全国笔会征稿评选一等奖,反映社会现实的系列短篇《有关“村选”的那些事》在《中国文学》2013年11月号发表后,荣获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被中国小说会选入《中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集》中。
□散文创作,才情涌动
散文创作是灞桥区群众文化创作的鲜活名片,灞桥籍作家的散文在继杨闻宇、郭义民、马建勋后,渐见走出潼关,走向全国之势。

散文家白来勤继散文随笔集《生命礼赞》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2013年初其散文集《墙缝芦苇》又作为陕西文学院散文集萃系列之一由三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他近年来的散文随笔110余篇,以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洋溢的激情、感恩的真情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多彩的生活画卷,诠释着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得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卞毓方等名家的充分肯定,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读者》《散文选刊》《思维与智慧》等多种文摘类书刊和各种散文选本及广东、浙江、北京的多个省市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教辅资料并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散文百家》千字文奖、当代散文奖等诸多奖项,散文界久负盛名的《散文世界》《散文百家》《中国散文家》杂志均专门推介过他的散文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的审美情趣。正如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在《墙缝芦苇》序言中所云:白来勤是处于火热生活之中善于思考和观察的有心人,他的笔端跳动着社会生活最底层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唤,他的文字里散发着劳动者的气息和体热;他的作品在平凡的形象中蕴藉着不平凡的意境,在俗常中包含着脱俗的见识,在自然的人情、人性、人格中突显出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挺拔;他注重表现自己生存环境中的人和事,自觉的反映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愿望,‘小我’之中蕴含‘大我’,在个人情感表达中涵盖社会意识和思潮,有社会意识和使命感,不少篇章境界大,神思远。”

陈正奇、袁春乾、鹿志锋等人的文化随笔以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考、丰富的学识在知识界、文化界声名鹤起,其中鹿志锋的杂文还荣获首届“世强杯”鲁迅杂文大赛一等奖。赵德铭、马士琦的杂文、评论文章更是以热烈的情怀、独特的视觉、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散见于各大报刊和网站论坛,大受粉丝追捧,点击率辄达数万次。
伏萍、陈社英、周正华、李胜利的散文也以细腻的笔能、率真的情感走进读者的视野。李胜利还于2013年初出版了综合文集《生活之歌》,另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正在修改润色之中,即将付梓。
另外,刘晓荣、张军、张娟、吕兰、王小平等一批年轻的女作家以其灵动的才气给灞桥文坛注入了活力和清新的气息,她们的作品以自身生命的体验向世人诠释着人世间真情和自然风光的旖旎。
□诗歌创作,异彩纷呈
诗歌创作曾给灞桥文坛带来无比的荣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白庙诗村”就曾闻名全国,老一辈诗人王韶之、张君样、蒋山荣等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近年来,我区的诗歌创作又掀起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目前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员达130余人,而中老年同志成为这支队伍的中间力量。耄耋老人吴振钰、精明时、乔生焕及退休干部张郁兵、退休教师龚秀甫、段玉泉等人都先后出版了诗文集,仅2012年航天四院文学学会编辑出版了群众文学作品集《肩膀上的日子》,就有收录了该院30多名诗人的诗歌类作品50多篇,该院的伏萍、朱军亭等人都出版过诗歌专辑。

老诗人于世福(于水)年近七旬,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寸草微吟》两部,新编《诗词对韵》95例,参编书籍《太白新咏》10等余部,被陕西省文史馆聘为研究员、陕西省诗词学会选为常务理事,并荣获“2010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 祭文”征集一等奖。原省委书记张勃兴填曲赞颂于先生曰:“不占官宦钱,不入名人集,时时进取,处处钻研,欣怀志趣,勇于真坚。笑谈面对难和险,心宽,风风雨雨三十年。”

退休前长期从事意识形态领导工作的王同利在诗文集《灞河丝语》出版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诗词楹联作品被多家报刊发表并被不少风景名胜区收藏、勒石或悬挂,前不久还在湖南荣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诗歌征文”大赛一等奖。
诗人李东宁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舞笔弄墨,作诗填词,于2012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推出了诗词集《一枝独秀看东方》,融古典诗词的意境、现代诗歌的感觉和传统戏曲的张力以及音乐性于一炉,使东方之美尽显其中。
田园诗人赵俊毅、王盛才,“位卑不敢忘忧国”,力作迭出,以饱含真情的笔墨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释放正能量,在省歌词界和农民诗歌界的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赵俊毅的歌词创作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全国各地多次获奖,曾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制作节目;“漏屋诗人”王淑惠更是以高昂的创作激情,歌颂美好生活,被《人民日报》热情报道。
网络诗人刘乐音(刘小武)“只问攀登莫问高”,潜心写诗无怨无悔,以数百篇的诗作引起各大诗歌论坛的关注,作品被《华商报》等报刊发表,受到著名诗人舒婷的青睐。
青年诗人路桄的诗和他本人一样活力四射,尤其是关注低层人群,歌咏纯朴美德,自然、清新、美妙,令人耳目一新,被陕西农民诗歌学会、陕西诗歌音乐书画学会等多家文化团体聘为常务理事。
2013年5月,由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区文体旅游局和席王街道办联合在西张坡村成功举办“白鹿原樱桃红了”诗歌朗诵会,来自全省各地23名农民诗人参加了比赛,围绕樱桃文化现场吟诗作对,有效宣传了我区樱桃文化旅游。最终,灞桥籍诗人白来勤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张郁兵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李剑君、肖小宁、刘瑞、邹寅生、姚安等一批在职的党政领导干部热爱并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为灞桥区诗歌创作的繁荣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更是灞桥文坛的一大靓点。青年学者型领导干部姚安长政务之余期致力于传统诗话和新诗探索,从2009年起梳理了百年新诗发展历程、创作大量诗话札记,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后引发关注,备受粉丝喜爱和推崇。2013年出版了谈诗论词的专著《云经诗话——1917年以来有关白话新诗的札记》,填补了我区诗歌文化研究的空白。省市评论界、诗歌界给予该书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承接了诗话传统,对提升新诗素养有积极意义,对历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流派的梳理犹如中国诗歌的百科全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作序。全书共42章节,文字精巧、情感浓郁,“流淌着真挚的情感和风趣的气质”,从胡适的白话新诗《尝试集》到摇滚歌手汪峰的歌曲《春天里》,书中都给出了独家解读。评论家章学锋称该书是20世纪中国新诗的“阅读报告”,他说“在文学尤其是诗歌衰落的当下,以贴近老百姓的诗话形式,一句一释,进行系统梳理,是功德无量的事,对经典的传承,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作用很大。”青年诗人赵凯云则认为,这部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于现代诗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对阅读新诗、感受诗歌的读者有着心灵启迪和精神构建的意义。

文化研究 成果迭出
在文学创作之余,灞桥区的文化人又积极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继老文化人王秉来先生的《灞桥史话》、新生代文化人白来勤的《灞桥民俗》之后,白鹿原上的老文化人、诗人徐永振又推出了煌煌百万字的《白鹿原春秋》,填补了我区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张克卿、严烈等人合作编写了《纺织城记忆》,荣获市政协文史资料一等奖;老文化人程瑛潜心关中方言研究,集数十年心血编著而成数百万字的工具书《关中方言钩沉》被陕西人民出版社列入出版选题;政协干部全晓阳多年致力国学研究,独辟蹊径,注解《道德经》《论语》的专著相继出版,在区内独树一帜;政协退休干部吕忠让编著了养生文集《康寿指南》广受赞誉后,更加热衷文化研究,先后有多篇地域文化研究文章被《西安晚报》刊发;姚志儒、白来勤联合编著的《灞桥婚丧礼仪》于2013年底出版,受到各界人士好评;白来勤的民俗文化研究文章接连在《西安晚报》发表,相继被《读者》等各大文摘类报刊和各大网站转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正奇教授潜心研究华夏源脉,得出其址当在灞桥区骊山西绣岭至蓝田华胥一带,论证严密,史论相映,为学界广泛认同。
灞桥文化人以自己手中的笔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宣传灞桥、弘扬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