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工棚的马士琦

汉中工棚的马士琦

2015-01-07 15:11:12    68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乔全和·
 
1978年,我的一部七幕大型话剧由汉中话剧团排演,并在省上获了奖,于是,成了一位文化名人。成了文化名人,就常有一些朋友给我谈些有关文化或文化名人的事情。那年夏天,我调到汉中供电接触网工区开汽车。
往后的某一天,一位工友对我说,汉中工务工区有位文化小名人,叫马士琦。我为什么叫文化小名人,工友说,他在《中国青年报》等许多报上发有文章。我听后很好奇,砸洋镐的养路工人,能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 ,这可不是一般的事情,中国青年报不是路边小报,不是谁想发表文章就能发表的。有些人写了一文字作品,也未必能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于是,我决定去见这位砸洋镐的养路工。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收车收的早,把汽车停在工区后,就去汉中养路工区,经打听,到了这位小名人马士琦的住处。那是一排简陋、陈旧房子,铁路职工称它为工棚。门敞开着,那是一间不大的宿舍,我站在门外,但见,舍内三个角放着三张床,被褥都卷起,大半个床板都光着靠门右角堆立着洋镐、铁叉等养路工具,对着窗。我走近,首先映入我眼里的是侧墙上贴着的书法。因我祖辈就是搞书法的,家传耳濡目染,我自幼也喜欢书法,偶尔提笔也照古人名贴写写,写的多了,对书法就了识别。我举目细看了墙上的书法,只见行书中堂要战胜自己;两边配有行草对联奋发图强自勉莫负亲人殷盼书法很有进门,只见一位着绿背心、蓝短裤坐在凳子上的小伙子背对着门,俯在窗下砖块支起的箱子上写东西,见有人进屋,站起过身微笑着:“找谁?代答:“你是马士琦吗?”他说是,他问我是哪,我说我叫乔全和,他说:“是乔老师,早听说过您请坐。于是我就座在箱子旁他的床板一句“乔老师”,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并显示出眼前这位叫马士琦的小伙子的谦虚和礼貌。我说墙上的字是你写的?他说是的。我一下惊讶了,没想到苍劲有力的行草书法出自他手。交谈中,我问他为啥要书写这两句话。他说想以日本排球名教练、中国排球名将袁伟民的教练大松博文先生的名言“要战胜自己”和父亲为送他到安康铁路分局工作时“全家福”撰的对联题照为座右铭,时时鞭策,不断进取。又拿出了几幅书法:“请乔老师赐教!”
我逐欣赏,幅幅刚健劲,雄强有力,和深秀。我愕然,便到他的祖辈、父辈和家庭:他父亲叫马伯慈,1950年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咸阳机器制造学校任教多年,后民盟铜川市支委、铜川四中高级教师;词联,多著述;为人刚正真诚,教子严。他为长子,自幼教育和熏陶……我一下明白了,原来是书香门弟,难怪书文皆。我望着这位个头不高,身材强健,脸上带着刚毅的小伙子说:“听说你连续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作品?”他拿出两张报纸递给我,又谦逊地说:请乔老师指教。
我接过报纸看了一遍,一篇是发表在1980年8月16日《中国青年报》二版头条的《座座桥连接万里铁道  默默劳动保证列车畅通》写的是两位青年女工努力奉献,为工区做了许多好事的故事;一篇是8月30日二版头条《养路工有人爱》,写的是勉县工务段三对青年养路工互帮互励,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多做贡献的故事。半月之内,在《中国青年报》上连发两篇一两千字头条散文特写,的确是奇迹。他给我沏上茶。我问还有啥报上有你的文章?又给我拿了几张《人民铁道报》《汉中日报》《西安铁道报》上面也有他发表散文、报道、随笔、评论和书法我俩聊了很长时间,从工作到学习;从文学到书法;从当前到未来;从拨乱反正到人生价值……推心置腹,很为投机。天将黑时,他留我吃饭,我谢绝回返,路上我想,这个马士琦,志向远大,谈吐自如,将来必为人才。抽时间再与他切磋、交流不料时间不长,我调到了阳平关工区开车,那时没有先进通讯工具,中断了联系。后我从一朋友口中得知,他已被安康铁路公安选中当了公安,先在紫阳火车站公安所任内勤民警,后又调到处里干秘书,有文章、书法不时在路内外更多报刊发表。
后,我破格提拔到安康铁路分局任文联秘书长,负责文学艺术工作,又听说他已调到了西安市公安局向阳(2009年11月10日更名为:洪庆)分局。如今,马士琦已成为知名的书法家、作家、评论家文化名人。回忆起我与马士琦的相识中,虽然只有那么一次畅谈,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好感。三十多年过去了,汉中工棚里的相识仍历历在目,并证印了我当时的判断,三十多年后,他果然成了文上的人才,一位享誉全省文艺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人才。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