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俊: 时代在变 媒体的职责不能变 媒体人的情怀不能变

邢小俊: 时代在变 媒体的职责不能变 媒体人的情怀不能变

2016-04-19 09:28:52    1576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在陕西的传媒界,曾经活跃着一批有激情、有担当、又勤奋的媒体人,他们才情学识俱佳,奔走在街巷基层,充满悲悯和对草根的关照情怀,邢小俊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他长期在新闻一线工作, 2010年他出版的新闻专业书籍《大策划》展示了他策划的17起“大事件”的台前幕后,2014年出版营销、资源整合书籍《1+1=王》,均在陕西传媒界引起轰动。

   在前一本书里,他倡导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善于营造“良性”社会热点,要努力传播正能量。在后一本书里,他说:所有你缺少的资源,这个世界都有!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整合的本质,对接需求……1+1=?有多种答案,很好的答案是1+1=11,最好的答案是1+1=王。影响你一生成功的可能性是什么?答案:在于你和谁产生关系,和多少人产生关系,和谁产生多深的关系……今日,本报专访陕西资深媒体人邢小俊-------
  邢小俊:     时代在变 
媒体的职责不能变 媒体人的情怀不能变
   
            过去十几年 曾经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纸媒黄昏”似乎已成了个不可抗拒的魔咒。您作为陕西的资深媒体人,《华商报》2005、2006、2007年轰动全国的社会热点基本上都是您幕后策划的,能谈谈当初的纸媒辉煌情形吗?
       邢小俊:过去的十几年,准确地说大概是2000年到2010年左右这个时间段,中国纸媒处于它最好的时代,我把它叫黄金时代。作为媒体人,我一直庆幸自己在自己精力、激情最旺盛的时光里遇到了最好的行业,并且是自己最喜欢的新闻行业,这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的中国,通讯技术已经解决,但整个社会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多元而混乱,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信息焦虑的时代,逐渐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受众更需要一种文化认同的媒介符号,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仍然需要严肃的报纸提供严肃的报道和认真的思考。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用判断一张报纸影响力的标准----发行量、主动阅读率等数据来看,当时所处的时代,确实是严肃报纸的黄金时代。
  当时, 西安、重庆、广州、沈阳曾是报业鏖战的热土,一份份有活力、有情怀的报纸健康竞争,互相成长,它们普遍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新锐的办报理念与鲜明的编辑风格为特色,强调新闻与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版面设计也普遍新颖,视觉冲击力强。就引领市场潮流的领头羊华商报为例,更是一份有激情有情怀的报纸,我在2004年负责《华商报》的时政要闻部,倡导媒体要踏准党委、政府工作的鼓点,倡导媒体要营造良性社会热点,倡导媒体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承担对良性社会秩序的守望职责,做了许多有影响的策划,比如为了消除各阶段不同程度的歧视,策划给农民工改名字叫“新市民”,又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免费大学;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时包飞机到唐山,引起全国媒体关注;我们策划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老兵入城式……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体现了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现在回忆起来,我还经常沉浸在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相信所有为新闻行业贡献青春的人都有类似的情感和回忆。 
记者: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从教书先生到新闻记者,十五年的媒体生涯,你一直勇于创新,擅长于大手笔的策划,在华商报社历任明星记者、首席记者、主任、副主编……创造了媒界一个又一个神话和大场面,比如“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给农民工改名字叫“新市民“包飞机到唐山”“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大学”等十几起大策划,引起全国媒界的轰动,同时,你也成为一个有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的新闻人。曾经报业集团的董事长专门为您写了一篇文章《有理想就有未来》,明确地指出“报业的未来,就寄托在像邢小俊这样的年轻干部身上……”能否说说您的奋斗经历。
     邢小俊: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现在是这样理解的:性格是不是每天在影响着命运,性格却是在关键的节点上在影响一个人命运,左右你人生的方向的。1998年我从大学毕业,分析化学专业,在西安一所重点中学教授毕业班的化学。待遇很好,我当时的月工资是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的四倍。但是骨子里不安分的基因开始作怪,2000年底的时候,我顶着各方的压力应聘到了华商报社,从实习生做起,工资低那是自然,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却充满好奇,从热线部的繁杂而琐碎的线索中寻找亮点。三个月之后,我正式成为正式记者了。每天跑新闻,夜里还要赶稿件,但那是最快乐的日子----报业最辉煌的黄金时代遇到最好的青春岁月。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除了能亲历新闻事件以外,更多的感知新闻背后那些世事纷纭,人性百态。手中的笔反映着时代的发展,也记录着历史前行的足音。同时,我自身的视野也在放大,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过去的所有辉煌,都成为无情的过去!
   经历了一个行业的崛起、辉煌、没落的整个过程,我们经常会深深地感慨,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趋势的重要性,我在几个讲座中都用到《趋势  是最好的朋友》这个标题,用以说明某个行业、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个人甚至团队的力量都是很微弱的,只能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推波助澜。
       传播的介质和形式在变  新闻却肯定会永远存在
   记者:当纸媒光环褪去之时,是否意味着纸媒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
    邢小俊: 当然,新闻内容还处于黄金时代,但传统新闻业已不是黄金时代。
    实际上,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对于纸质报纸的需求却在下降,这就说明新闻的传播形式需要改变。也就是说,新闻肯定会存在,但它的传播形式会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尽管报纸正在死亡,但并不意味着新闻业没有立足之地了,在这个需要"互动"和“参与”“体验”的传播时代,受众在哪里,受众喜欢通过哪种方式获得新闻,我们就必须按照那种形式去做,并不一定是纸张。无论是有线的、无线的、纸质的、电子的,在传播方式上都应该以媒介使用者为中心。
    记者:如果如您所说,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对于新闻业来说,这到底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呢?
    邢小俊:新闻还处于黄金时代,是好的时代。对于传统新闻介质来说,已经过了黄金期了,是最坏的时代。
    现在人人都是媒体,在这个自媒体时代,门槛太低。技术性变革和替代是纸媒衰退的真正“杀手”。互联网技术呼啸而来,各种电子传媒诸如门户网站、网络视频、微博、微信风生水起,这是颠覆传统纸媒的克星。各类新媒体凭借免费、互动性强、草根化等优势,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是传统纸媒日渐衰退的重要原因。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埋首于手机、平板电脑的“低头党”应运而生,80后、90后的新生代读者没有阅读纸媒的习惯,报刊销量锐减。另外,传统纸媒的衰退,也有自身的问题---新闻产品质量不高,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是囿于拉广告赞助的老套经营方式,在经营模式上鲜有突破和创新。报纸是注意力经济,因此,商家也不会因此而多投一分钱。
   对于少数习惯翻阅和摩挲光滑纸张的读者来说,纸制版凝聚着一份岁月的情怀,这种情感性需求很难抵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这是一个被网络绑架的时代,每个人出于信息获取,娱乐和社交化等需要,经常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只要手中有一个无限移动设备,花在上面的时间就不会少。相反,在线下的时间被切割成很零碎的小块,小得甚至不足以完整地看完一份报刊
  者:传统媒体能否走新媒体之路,化“危”为“机”,打破“纸媒黄昏”的魔咒。 
 邢小俊:这是个纸媒的变革时代。互联网用十年打败了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仅用五年就打败了互联网。
   56年前,电视是新媒体,14年前,263.com是新媒体,11年前,分众传媒是新媒体,6年前,知乎是新媒体,2年前,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到底有没有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没有定论,但有定论的是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他们有个新名字叫“用户”。
    就目前出现的所谓新媒体和全媒体营销,几乎没有盈利模式,个别报业集团的案例目前还不足以成为盈利的核心、重点,也无法常态化。
   所以大家说,报业集团做新媒体是找死,不做是等死,话丑理端,有一定道理。
 
        时代在变   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变
记者:哪您觉得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何处呢。 
    邢小俊:虽然新媒体是模糊的,但是创新和转型却是必须的。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身的“传统思维”。 业内有很多声音,多元化经营是一条出路。我们完全可以从传统媒体优势入手进行创新,如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客户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等。
    的确,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大的报业集团像都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业务,而是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娱乐服务等媒介。集团的手臂越伸越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也会有越来越多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我们不认为这就是传媒的多元化经营,它的臂膀应该伸得更远------战略重心必须是以报纸为资源整合平台,做新的项目,整合资源,培植新的增长点,走多元、多样化发展之路 。比如:文化、旅游、影视、创意、出版等等。
    另外,就纸媒本身来说,也有它的发展空间,越是需求旺盛,越是信息庞杂,媒体“挑拣”“引导”的功能就应该强化,那么深度报道、评论、观点提供等等,都是有市场的,从这点来说,纸媒尚有空间。
      趋势虽不好,但创新、转型,势在必行。对于未来,说不恐慌、不担心是假,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我们不能被吓死,更不能等死。机会在哪?希望在哪?坚决转型、立即执行。尽最大努力革除旧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改善现行机制,使整个团队的运作尽可能适应大趋势,可能才是也有的状态。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这里只讲这么多。
   记者:我们的时代如此剧变,我们的媒体和媒体人应该如何转型?
   邢小俊:《双城记》里说过: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这是对传统报业再好不过的形容。今天,我们有更宽广的市场,更大的受众群体,更便捷的工具和技术,更融合的环境,同时,我们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冲击,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这就是大多数传统报业媒体的现状。但我们面对的是变换无穷的世界,对于媒体,这个产业就像一个丛林一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进化,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无论怎样地竞争,无论怎样地转型和创新,有一点永远不能变:我们的媒体是给这个社会服务的,是守望着它向好向上向善发展的,我们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视察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时,提出新闻与舆论工作48字职责与使命,非常精辟、全面、系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无论都市报还是党报,这都是应该遵循的标准。
           时代在变 "书生意气 家国情怀"不能变
 记者: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情怀,当侠士情怀与文人襟抱糅为一体,有一种大无谓的洒脱。书生意气,家国情怀,是你一直践行的。从新闻记者到陕西著名的青年文化学者,你一直用手中的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一手新闻,一手文学,以一颗悲悯之心述写着一个文化人的精神担当,并且成功转型,先后获得第三届柳青文学奖、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文学奖,成为陕西青年文学的领军人物。今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选举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和青创委副主任,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出了6本畅销书,成绩斐然。诗人周公度却说:“邢小俊是五个人。一个散文家、一个新闻与传播学教授、一个竭力倡导“正能量”的资深媒体人、一个苛刻的思想者,还有一个视野开阔崭新的城市文化构建者。”对此,您如何来看?
邢小俊:这些评价,都过誉了!
评论家们所评价的既能策划新闻又能创作文学作品,这是职业的承前启后,也是个人价值观和心性的自然流露,也只是个例。
    无论做记者还是做作家,我觉得都是价值观决定的。什么样的记者做什么样的新闻,这是价值观使然。作为记者,你在众多的线索中选择哪个题材,并且放大它,给世人看----这都是价值观在起作用。作为作家,更是如此。如今,我们身处一个磅礴、丰富的时代, 时代的动感速变、典型人物的风范和魅力,人心的提振或迷茫,有多少好的东西需要媒体人去发掘、包装、放大给世人看。所以,曾经的媒体人,现在的媒体人,不要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应该努力学习,改变,适应,迎头而上!
人生就是用来折腾的,活着就得奋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趁着还年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