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灵魂——记知名青年艺术家封晶

唤醒沉睡的灵魂——记知名青年艺术家封晶

2022-11-09 16:02:37    2404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封晶出生于艺术世家,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封至模先生的后代。她自幼受家庭之艺术熏陶,对中国传统艺术兴趣浓厚。十几岁时,曾在一位老收藏家手中得见一幅“立体画”,好奇的她以为是黏在一起,但用手摸过后,竟然是画上去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封晶开启了她探索“锦灰堆”艺术的求学之道。
探寻锦灰堆的起源
      方济众在纪念赵望云的文章中说:“如果说国画从古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生活是一列火车的话,这条铁轨在20世纪40年代赵望云就把它铺通了。”出生艺术世家的封晶自然也明白“艺术的产生是在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沉淀而来,要想真正的了解一门艺术,必须追寻艺术本身的起源”。
      走进大学的封晶,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各种古籍文献资料中寻找关于“锦灰堆”起源的线索。相传“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有本书叫《锦灰堆》,书中的《自序》里写道:“元钱舜举作小横卷,画名《锦灰堆》,所图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窃念历年拙作,琐屑芜杂,与之差似,因以《锦灰堆》名吾集。”大意是相传元代一个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字舜举),在一次聚会时趁着酒兴,将吃剩下的散落在饭桌上的蟹脚、鱼刺、虾尾、蚌壳莲房等等酒菜残羹信手绘制成一幅小横卷,取名为《锦灰堆》。
      钱选的《锦灰堆》横卷仅说明“锦灰堆”之“名”首现于元代,但北宋末年已有描绘丢弃之物的先例。北宋画家邓椿在《画继》中记载了一幅所见画作:“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这种以残缺颓败弃物入画的方式,看似是延续了院体绘画对于写实手法的追求,其实是文人画家的心绪写照。
      到了明清之际,文人在对剩余笔墨的游戏中,喜以碑帖残卷、书画小品、金石印章、古币等旧物拼凑入画。从锦灰堆鼻烟壶到后来的锦灰堆玉雕、书画、刺绣,锦灰堆的残破美学受到了艺术收藏者的认可,逐渐被传承下来。但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随着时代发展,锦灰堆这种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的创作手法日渐萎缩。

     “锦灰堆”的起源与发展,让封晶真正体悟到锦灰堆“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文化价值。但一直潜心学习“锦灰堆”艺术的封晶,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对艺术尊敬,她都不愿看到传统文化之瑰宝走向没落,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将“锦灰堆”的文化艺术传承和推广下去。也许那一刻,封晶悟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道。
非凡的艺术天赋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年代,很多人都活成了追逐名利的机器。大学毕业的封晶,面临来自社会外界的诱惑,她心性坚定、不忘初心,誓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封晶的书画作品秉承元明画风,重在写意,但不缺写实的内容。她最擅长写意花鸟,其画作色泽鲜明,格调清雅,给人以灵动、充满生机的气息。作品选材多源于生活场景的写生,或花鸟鱼虫、或茂林修竹,或田园小景,生活气息浓郁、线条明快、墨韵独特,这种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是快节奏、物质社会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一副优秀的画作,必然是直接心灵的作品,而封晶的作品就是以“净化人的心灵”为创作宗旨,追求画的意境,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意境。
      所谓书画同源,封晶的书法造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她的绘画。其行书洒脱自然,古朴苍劲,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其书法意境既有儒家思想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多了几分老庄的虚淡、沉静和闲适。不仅如此,大学时期的封晶受家父,历史学家封五昌先生的影响,对一种已经失传的文字——西夏文,有着浓厚兴趣。她在大量临摹中发现,前人有关西夏文的书写多为呆板的“硬笔书法,缺乏灵气与美感”,她尝试以汉子书法中锋用笔,使这种原本显得有些死板的古老文字生机勃勃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她的西夏文书法笔笔见锋,毫无修饰。矫揉造作之感,奇中见拙,拙中有奇,从而赋予西夏书法以焕然一新的书法风格。其作品多被欧美、港澳台文人墨客收藏。

      深厚的书画功底为封晶创作“锦灰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创作“锦灰堆”仍需非常扎实的金石傅拓技术。但好巧不巧,此时的封晶与金石傅拓专家,第二代“锦灰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茹小石先生相识,也有幸成为“锦灰堆”第三代传承人。
传承艺术要传于行,承于心
      在茹小石先生的系统教导下,封晶不仅掌握了金石傅拓技能,其“锦灰堆”画作也略有所成,其作品色泽明丽、格调清雅,用笔古朴苍劲,意蕴绵长,人文积淀厚重,创作元素多为陕西特色文化图腾和地标建筑。现封晶的“锦灰堆”作品已形成陕西省书画“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书画名片。
      为了将“锦灰堆”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传承下去,封晶在自我修炼的同时,常以美育讲座的形式向校园里的学生分享“锦灰堆”那种破茧重生的“残缺”之美。
      封晶虽为讲师,但她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之所以选用这种“被动型”教育方式,是因为封晶从自己认识艺术的过程总结出:传播艺术要“传于行,承于心”。“认知”只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增量,而“认同”事关学生们对传播内容的美誉,只有当学生认同了传统文化,他们才会将其落脚于“行动改变”上。因此,传统艺术的传承,就得让学生在提升认知中增加认同,在更多了解中对其生出更多热爱。
      在传授锦灰堆技艺方面,封晶已带了十多个学生。不仅手把手传授技艺,更是让学生们参与到她对锦灰堆文创商品的研发中。在她看来,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如果没有未来终将被历史所堙灭。她既然选择了“锦灰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样的角色,那么她就有责任为“锦灰堆”文化探索一条可回归生活的落脚处。
让艺术回归生活
      封晶认为“艺术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艺术若不能服务于生活,在漫漫的历史尘埃中很难持久的传承下去。而文创产品最大的意义即是浓厚的生活性、浓缩的文化精髓,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使产品不仅有价值,更具备了灵魂。

      一直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封晶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她也一直坚持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产品。2017年,封晶参与设计文创产品——锦灰堆元素丝巾, 该丝巾选用封晶创作的《金盏》、《芍药》两幅画作做为主要图案呈现在桑蚕丝巾上。委托由中国国务院礼宾部指定生产商——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集团定制限量生产。封晶通过对艺术元素的萃取、审美体验的重构、文化基因的溯源和生活理念的接引等,将艺术品与生活用品合二为一 ,别出心裁。衍生品已经作为2017年欧亚经济论坛国际艺术周的指定礼品,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和嘉宾的一致好评。
      2019年10月8日,封晶与陕西女娃肖华推出的“锦灰堆”系列服装由“融·无界”品牌完美呈现在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模特赛事品牌。当模特穿着锦灰堆主题时装出场的那一刻,现场的国际评委眼前一亮。杂乱无序却又古朴典雅的锦灰堆和柔顺无形的垂感面料完美融合,不仅收获了大量粉丝更让中国传统艺术走进世界舞台。

      2020年锦灰堆丝绸方巾成为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官方特许商品中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款锦灰堆方巾,让人们在感受古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成了“行走着的历史”,以一种更加放松愉悦的心情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递“全民全运,同心同行”奥体精神。这正是封晶开创的初衷:让文化历史时时刻刻感染着城市,让“锦灰堆”的艺术之美潜移默化在生活之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封晶在传承“锦灰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正道,这里的道就是“唤醒那些沉睡中的灵魂!”。(王飞)
    (作者简介:王飞 男 陕西蒲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游记名家联盟秘书长。业余喜欢读书。出版有《信步南山》《敞开心灵之门》《豁亮》《在楼观》《哈喽,旅游景区》等多部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等。)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