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被指造假:客户集中采购后分批退货

中联重科被指造假:客户集中采购后分批退货

2013-02-04 09:48:23    463次点击               发布者:admin       字体:【

分享到:

每经记者 余晚平、陈小天发自江苏、浙江、上海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墙被推倒,入眼的真相让人难以置信。真相的主角,是位列深证100的蓝筹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

截至2012年9月30日,中联重科去年前三季度业绩相当耀眼,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幅双双超过15%,产品毛利率继续走强,是行业中唯一一家前三季度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双增长的企业。

在经济不景气的2012年,这样的逆势增长曾一度引起过业界的质疑,后不了了之。

但是,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收到的一封举报信,大大增加了此前质疑的可信度。

上述举报信称:现在由我来解读中联的“业绩增长”的原因。我为曾帮助中联造假而羞耻。所谓逆势增长的功臣是“挑灯夜战”的财务会计,还有一批夜以继日、认认真真造假的一线业务人员。截至2012年10月27日的统计表中,以泵车为例,新华东大区正常销售泵车为404台,2011年正常销售为446台,销售台数减少9%,销售额减少9.4%;B/C(预期订单/虚构订单)类合计销售136台,B/C类销售虚增比达到34%;截至10月27日,B/C类销售总额为5亿元。按全国10个大区计算,保守估计就有50亿元B/C类销售,按照40%毛利估算就是20亿元的利润,也就是前三季度中联可能虚增50亿元销售,虚增20亿元利润。

记者无法证实举报人对中联重科 “三季度以前可能虚增50亿元销售,虚增20亿元利润”的结论,因为举报材料中仅提供了截至2012年10月31日自称来自中联重科内部SAP系统在新华东地区的发货明细表和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迅速启动了研究、核实和调查程序,并根据举报材料里提供的线索,在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对客户、客户所在公司或搅拌站、中联重科在各地的保障中心进行了持续近十天的暗访和调查,调查结果可以确认,中联重科在华东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线销售中存在大量造假。

事件起源

中联重科高增长引发多方质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收到了一份寄自美国纽约的U盘,里面有自称是关于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7份文件,其中2011年及2012年截至10月31日的发货明细表及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引人关注。

风起于青萍之末。

1月8日,中联重科开盘前A股和H股双双临时停牌。

公司临时发布公告称,停牌原因是媒体报道了公司尚未披露的信息。

上述“媒体报道”,指的是当日香港明报刊登了一份自称是国际投资者所发的匿名信,举报该公司财务造假、夸大利润。

据该报道,中联重科被匿名举报财务造假,指其将部分未实际销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订单计入正常销售额内,以夸大利润表现。这封声称向香港证监会举报的匿名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利用这种方式,中联重科仅华东区销售去年前3个月的销售增长就由3.8%夸大至34.8%。

举报信还称,该公司将销售分成三种,一种是正常销售,另外是B类销售及C类销售。正常销售是指已经与买家签订好,有确实出货及付款日期等的正常订单;而B类销售是买家预期会购买,但未有出货日期、未付款,且产品仍在仓储的潜在订单;至于C类销售,是中联重科将一些旧有客户套上别间公司而虚构出来的订单。

当日晚间,中联重科紧急发布公告对举报信的所有内容予以否认。

该公告称,传闻均不属实,不存在财务造假、夸大利润表现的情况;公司从未有分类销售政策,更不存在B类销售和C类销售,公司所有销售均为正常销售;公司并无机会见到报道中所称的内部销售文件,但公司不存在此类内部销售文件;华东区2012年前三个月的销售数据为13.19亿元,与2011年同期的10.02亿元相比增长31.64%。公司表现优于同行,有双位数纯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产品技术、质量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使得产品订单增长,以及产品毛利率的提高、产品结构的优化。

但造假的阴影并没有因中联重科的澄清公告而散去,反而呈弥漫之势。

平静近20天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亦收到了一份寄自美国纽约的快件,快件里装着一个U盘,里面有关于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7份文件。

在这7份文件里,自称曾在中联重科工作过的举报人不仅提供了中联重科2011年及2012年截至10月31日的发货明细表,还附有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的明细表。

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的发货明细表中有2413个订单,退订291个,其中A类退订101个,B类退订73个,C类退订117个。客户总数403个,另有A类退订客户数60个,B类退订客户16个,C类退订客户10个。此外,2012年发货明细表中,列出了客户名称、主机编号、订单号、客户编号、销售部门电话、销售代表、退货原因等。

材料中的EXCEL文件长达100多页,且是专为企业量身订做的SAP系统数据,并有中联重科销售时形成的订单号作为SAP系统中的销售识别号。

举报人称,这些资料来源于SAP系统,主机编号、订单编号、合同及合同更改等信息不可能伪造;“月度报表1031”数据庞大、数据关系严密、客户及主机编号等信息俱全,举报材料是完全真实的。

暗访客户

一个大客户的真假买卖:十余台泵车都在中联重科处

记者以某工程机械企业市场部工作人员的身份联系到了中联重科的大客户冯锋,对方言语中印证了举报材料的真实性,并称其合同购买的产品至今还在中联重科的仓库里。

冯锋是浙江绍兴市的个体户,从中联重科等企业买来搅拌车或者泵车,然后将车出租获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某工程机械企业市场部工作人员的身份约到了他,和他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对话。

举报人提供的“2012发货明细表”显示,中联重科在5月31日发给冯锋的15台泵车,型号为ZLJ5419THB52X-6RZ。在这份销售表中,这15台车全部被归为C类,且是以分期合同的条件销售,并没有进行银行按揭或其他融资方式。

举报人提供的另一份 “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的信息显示,这15台车全部注明 “未交付”、“总部寄存”、“未使用”。而在“合同付款条件”一栏,这15台车全部备注为“零首付发货,于2012年7月30号前支付600万元,余款5400万元做18个月分期支付,即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每月20日支付300万元。2012年9月20日备注合同更改:零首付发货,于2012年12月31号前支付600万元,余款5400万元做18个月分期支付,即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每月20日支付300万元。”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冯锋确认了中联重科和他的买售关系,双方签订了合同。但他同时表示,这些泵车“没有买过来,是可以退的”,他只买了两台泵车用来出租,其中一台还是跟别人合伙买的,肯定没十几台。这些设备只是名义上放在他那里,但实际上是在中联重科那里。至于这些泵车具体放在哪里,他也不清楚。

冯锋进一步解释,“它(中联重科)给我,放在我这里,等于让我去推销,推销出去了,返给我两万块钱。”在销售过程中,中联重科的人可能也会出面。“比如你有意向了,他们给我的价钱是350万,你(只希望出)340万,我是没权利的,中联的人会出面,如果他们同意了,这两万块钱我照样有。”

据绍兴当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的工程机械租赁生意并不好做,利润微薄。作为个体户的冯锋,不太可能一下消化单价200万元以上的十多台泵车。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另一路记者于1月3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一家中联重科园区,意外发现了2012年发货明细表中提及的2012年5月31日发给冯锋的15台泵车中的一台。这台泵车的主机编号为H016191112154,制造日期为2012年10月。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主机编码就好像身份证,对这些泵车来说具有唯一识别功能。这台车的制造日期显示为2012年10月,而发货明细表中却显示5月31日已发货给冯锋,如果明细表中的资料属实,这不排除是另一种造假。

“2012发货明细表”还显示,2012年3月8日和4月27日,中联重科分别发货3台和4台型号同为ZLJ5256GJBGH的搅拌车给冯锋。据冯锋透露,2102年他的确与中联重科签订合同购入7台搅拌车,还有4台计划2013年提 (购10台送一台)。中联重科给他的购车条件非常优惠,零首付,只需出5%的保证金,分四年付款,且不收利息。

销售模式

“偷梁换柱”的销售游戏:客户集中采购后分批退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中联重科存在向客户发货,继而这些货又被一台台退掉的情况。有公司内部人士称,中联重科为了冲销售,有些货可以先不付钱,且能开发票。

同在新华东大区的浙江片区,举报人提供的 “2012年发货明细表”中的另一个客户信息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客户便是浙江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表中显示,2012年3月29日,中联重科一口气向这家公司发货11台泵车;3月30日,中联重科再次向该公司发货2台泵车;3月31日,又发货7台泵车。

但几天后,这家公司却开始退货了。发货明细表显示,4月7日该公司退掉一台泵车。接下来,7月6日退掉一台,7月19日退掉两台,8月14日和8月30日又各退掉一台,8月31日退掉4台,同一天又买进一台,9月11日退掉一台,10月22日退掉6台。

在一季度末的最后3天集中购买了价值六七千万元的20台泵车,然后又一台一台地退掉。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随后,记者从浙江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处了解到了一些内情。

“他(中联重科)当时也是为了冲销售,放了十几台在我们销售的那个厂里。我问怎么放这么多,他(销售人员)说不要你们付钱,发票都可以开给你。”该内部人士说。

1月28日,记者再来到浙江建机,并见到了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于记者的出现,该负责人显得较为警惕,当话题转向其与中联重科的业务时,该人士就绕开话题,不愿透露更多的信息。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从表面上看,中联重科和这家公司签了合同,货已经卖给了它。待中联重科或者浙江这家工程机械公司找到真正的买家后,可能会表现为退货后再出售。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海勤腾混凝土有限公司厂区里,见到了中联重科一台主机编号为H016186112230的泵车。车身落了不少尘泥,但未上车牌。该厂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这台新车大概在2012年6月底到7月初的时候就已经停放在公司厂区了,一直未使用。

记者在举报人提供的“发货明细表”中查找到了主机编号为H016186112230的泵车,发现这台车的购买客户的确为上海勤腾。但发货明细表同时显示,上海勤腾并不是这台车的第一个“主人”:中联重科曾于5月31日将这台车发货给了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6月26日,该公司把这台车退回了中联重科。6月30日,中联重科又把这台车转卖给上海勤腾。

记者曾联系海盐安泰负责人李简,询问该公司是否从中联重科购进了这台车,对方称不知道,并迅速挂断电话。

记者多方的调查显示,上述销售方式与举报人提供的发货明细表中显示的 “发货-退货”、“发货-退货-再发货”等两种滚动方式相吻合。

类似的销售方式在发货明细表中还有很多。2012年3月31日至8月31日期间,中联重科共发货给浙江衢州山河建材有限公司27台泵车,而从8月30日到10月29日期间,该公司又先后退掉了15台。一位知情人士从衢州山河建材董事长姜达清处了解到,这些车只是放在那里,双方并没有签合同。此外,浙江建机4月7日退掉的一台编号为H016096212338的泵车于4月12日发货给了宁波晨辉混凝土有限公司,7月6日退掉的一台编号为H016096212336的泵车于当天发货给了天峻金海建材有限公司……

举报信详解

举报材料透露的“秘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到的举报材料中,有两张表极为关键:其中一张为截至2012年10月31日的发货明细表,另一张为《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记者在华东三省市的暗访和调查结果显示,举报材料提供的信息均可以部分或完全得到印证。

通过对上述两张表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联重科销售的“秘密”:

其一,记者统计材料中的A/B/C类销售数据发现,截至10月31日,2012年中联重科新华东大区销售27.29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23.58%,略高于中联重科上半年及前三季度20.59%及17.77%的增长率。但是,中联重科华东大区中存在巨额的B/C类销售,金额达5.38亿元,绝大部分B、C类销售产品未交付客户,回款率极低,仅为0.21%。如果剔除B、C类销售额,2012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华东大区销售额为21.91亿元,较2011年同期减少0.8%。

其二,B/C类销售波峰与财报时点高度吻合。

从上述两张表中反映的各月销售趋势看,2012年3月及5月为B/C类销售波峰,与季报及年报时点高度吻合。特别是各季度的最后几天,销量会大增,其中5月达3.8亿元,超过正常销售额。全年的销售趋势图与C类销售高度相关,华东大区的销售趋势基本取决于C类销售的变化。

其三,中联重科涉嫌虚假销售的主要手段与举报人透露的“发货-退货”、“发货-退货-再发货”等两种方式相吻合,B/C类销售中以C类为主,占比72.67%。

记者调查中,发现了多个案例与上述方式吻合:比如前文提到的,2012年3月29日中联重科向浙江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发货11台泵车,3月30日,中联重科再次向该公司发货2台泵车,3月31日又发货7台泵车。这家公司在一季度末的最后3天集中购买了20台泵车,然后又一台台地退掉。

其四,中联重科涉嫌虚假销售的产品主要为毛利率较高的泵车。表格数据显示,B/C类泵车销售达5.02亿元,占B/C总销售的93.23%。

其五,B/C类主要销售方式为分期销售。

记者统计发现,中联重科B/C类分期销售额为5.08亿元,占B/C总销售额的94.34%;B/C类销售占分期销售比例的33.86%,其中C类销售产品未送达客户的金额高达总额的93%,未送达终端客户的产品基本上为泵车,B/C类销售占泵车未送达客户的97%,交付率极低。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分期付款销售不同于融资或按揭销售,不需要银行等第三方的介入,所以销售造假的可能性更高。

其六,B/C类客户选取的集中度较高。

基于两张表的研究,记者发现,华东大区前十大客户共销售4.6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17%。其中,C类销售3.26亿元、B类销售0.39亿元,B、C类销售占十大客户销售额的比例高达78%。

其七,付款条件多次延展,合同多次更改。

2012年1月28日,中联重科销售给“杭州格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台编号为H016139211036的泵车“合同成交条件”栏内记录为“发货前付首付款20万元(即每台设备付款2万元),设备一律停于我司杭州服务保障中心,每台设备需在付齐20%的货款后方可使用,可分批分次付齐20%的货款,余款80%自付齐首付款的次月开始在24个月内按月分期付款,即每月30日之前支付货款,直至付清。”2012年6月27日备注合同更改,整单将首付及分期款付款日期相应延至2012年9月开始。2012年9月20日备注合同更改,整单将首付及分期款付款日期相应延至2012年12月31日开始。”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单为典型的虚假销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首付款不足(在整个表格中甚至个别订单为“零首付”);二是设备停在“杭州保障中心”,设备控制权并未真正实现转移;三是合同更改了两次,每次更改都是对前次合同的否定,表明前次合同本身就是无效的虚假合同;四是最后一次合同延到12月31日付款,如果12月31日没有收到首付货款,就证明该订单在2012年不能确认任何销售收入。

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下):千万级合同要素不齐 部分已售产品尴尬“寄存”

每经记者 余晚平 陈小天江苏、浙江、上海摄影报道

随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的深入,中联重科的实际销售情况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暗访中联重科客户时,有客户告诉我们,其合同购买的产品至今还在中联重科的仓库里;也有客户说,中联重科为了冲销售,有些货可以先不付钱,且能开发票;还有客户提供了销售合同,这些合同显示,其与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签订金额数千万元的合同,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幅“缩水”。

暗访中联重科客户的搅拌站,记者发现停放在某搅拌站里的中联重科产品仅有一台,这一数据获得了该公司多名员工的确认。但该公司总经理此前公开对当地媒体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采购中联重科设备金额约8000万元,与记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相矛盾。

暗访中联重科多地保障中心,记者寻找到了举报材料中所述的多台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设备,主机编号完全一致,这些设备至今仍停放着在中联重科的多个园区,未形成真正的物权转移。

类似这样的销售合同,如何实现真正的销售回款,并为公司创造利润,恐怕中联重科很难给出令投资者信服的答案。

销售案例之一

南京恒晟:一天签约数千万 目前兑现仅一成多

记者获得了中联重科与南京恒晟的三份销售合同,但南京恒晟一位高管证实,其与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签订金额达数千万元的合同,然而这些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幅“缩水”,且多项关键内容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

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三的江苏省,是名副其实的混凝土销售大省。来自权威渠道的统计显示,江苏年产混凝土总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全省混凝土企业接近1000家,均占全国1/7左右,无疑是混凝土机械销售市场的必争之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连日来在南京、淮安、常州等地奔波、暗访调查发现,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的情形让人难以置信。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去年下半年,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与南京恒晟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恒晟)签下价值数千万元的合同,但截至目前,其实际兑现的金额,不过几百万元。

“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的举报材料显示,中联重科和南京恒晟于去年签订了分期付款方式的采购合同,但发货时间定于去年11月7日至11月30之间的3辆泵车、1辆车载泵和6辆搅拌车,仍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寄存”状态。

尽管中联重科此前对举报材料一再否认,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暗访这家公司了解到的情况,却与“未达终端客户明细”透露的情况相吻合。

近日,一位接近南京恒晟的知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中联重科的《产品买卖合同》,这份合同显示,中联重科和南京恒晟签订合同的时间为2012年10月25日,交易的产品分别为1辆ZLJ5530THBK型号泵车,总价700万元;3辆ZLJ5417THB型号泵车,总价1080万元;1辆ZLJ5121THB型号车载泵,总价50万元;11辆ZLJ5310GJB型号搅拌车,总价550万元。该份合同总金额达到2380万元。

但记者注意到,这份总页数为4页的买卖合同虽然同时盖有中联重科合同专用章和南京恒晟的法人专用章,但却是一份极其简易的合同。除第一条中约定了买卖产品的名称、型号、数量、价款等项目,第九条约定了分期付款方式,其他多项重要信息并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第七条运输费用由谁承担、第十一条交货验货地点、第十五条担保方式等,均未填写。

在分期付款一栏,合同写道:“买受人在本合同签订即日起10日内付定金7万元;64米泵车首付70万元后按订单生产发货,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21万元,其他所有设备收定金7万元后锁GPS发货,2013年4月25日前付161万元,从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50万元,在2015年10月25日前支付62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暗访发现,该份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明显“缩水”。

南京恒晟一位高层对前来暗访的记者明确表示,的确与中联重科签订了上述合同,但目前 “只接了(中联重科)5辆搅拌车。”

记者几经辗转,获得了一张南京恒晟购买中联重科搅拌车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以发票上显示的每辆价税合计49.40万元的金额计,5辆搅拌车总价大约200多万元。这一“实际执行”的金额与上述买卖合同的数额相比,缩水近九成。

显然,上述合同签订的搅拌车产品总计11辆,如果“扣除”已经明确发往南京恒晟的5辆,还剩6辆“未发货”,而这在数量上与“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的搅拌车数量完全一致。“未达终端客户明细”中显示,这6辆搅拌车的主机编 号 分 别 为H0180772120219、H0180772120220、H0180772120225、H0180772120227、H0180772120228、H0180772120229。

不仅如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材料还显示,同在去年10月25日,中联重科与南京恒晟还签订了另外两份买卖合同,但根据南京恒晟高管的描述,这两份合同截至目前也都未执行。

记者手中的材料显示,其中一份为搅拌站买卖合同。采购内容为2×HZSE180、HZSE180搅拌站各一辆,总价分别为456万元和230万元,总金额686万元。然而,这份合同除了约定第一条产品名称等内容,其余几乎都为空白,甚至连第八条付款方式及付款期限都显示未填写。

另有一份泵车买卖合同,买卖产品为中联重科ZLJ5270THBK、ZLJ5300THBK、ZLJ5400THBK型号的泵车各1辆,价格分别为204万元、248万元、360万元,总金额为812万元。合同中约定为分期付款,“买受人在本合同签订即日起10日内付定金3万元;2013年4月25日前支付首付款82万元(含定金);支付定金后锁GPS发货,从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24万,2015年10月25日前支付34万即全部付清。”

对于上述3份合同,南京恒晟上述高管对前来暗访的记者坦承确有其事,但除已经收货的5辆搅拌车,这3份合同中提及的其他产品,到目前为止没有接收,也没有付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南京恒晟停车场暗访时,见到了新买的5辆中联重科ZLJ5310GJB型号搅拌车中的一辆,制造日期显示为2012年10月。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这辆搅 拌 车 的 出 厂 编 号H0180772120223,与举报材料中提及的“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寄存”产 品 的 编 号H0180772120220、H0180772120225等,仅是末位数不同,且接近相邻。

销售案例之二

金海宁:搅拌站现场仅一台中联泵车

记者实地走访该公司及搅拌站,发现停放在金海宁园区的中联重科产品,仅有一台。这一数据获得了该公司多位员工的确认,但该公司总经理此前公开对当地媒体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采购中联重科设备金额约8000万元,与记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相矛盾。

在举报材料中,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海宁建材)大量的进货与退货行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发货明细表显示,截至2012年10月,中联重科向金海宁建材共发货泵车18辆,退货5辆;发货搅拌车55辆,退货55辆。

记者查询金海宁建材的工商资料发现:该公司法人代表庞小志,注册时间为2012年4月5日。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是否有能力在一年内消化18台泵车?

2月2日,记者赶到了位于南京六合区马鞍镇朱家山附近的金海宁建材。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搅拌站,工厂内停放着十余辆泵车及搅拌车。记者粗略统计,总计4辆泵车和13辆搅拌车。4辆泵车分为两种类型,红色臂架泵车3辆,车牌号分别为苏AC8339、苏AF1089,苏AC8369,记者查看后确认,均为徐工集团的产品;另外一辆是白色臂架的泵车,车牌为苏AC8533,则为中联重科CIFA产品。记者上前察看这台中联重科CIFA产品的泵车铭牌,发现是一辆臂架长度为49米的泵车,车辆识别代码为JALY9F5Y6C700779。

多位现场施工工人称,这座搅拌站是去年才建立的。“去年5月新建,7月投产,目前大约有上百名员工。我们有20辆搅拌车和5辆泵车。”工人李为贵(化名)说,还有一台泵车出去打混凝土了。但当记者问及是否向中联重科购买多辆泵车产品时,他表示不知。对李为贵的说法,记者随后得到了另外一位工人的确认。

随后,记者走进金海宁建材的办公室,在办公楼一楼楼梯口,张贴有一份公告,称“由于公司发展需要,于2013年1月22日,公司名称由‘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更名为‘南京金海宁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变更后,业务主体和法律关系不变。”

记者到达时,该公司总经理庞宾已经外出。但金海宁办公室一位员工证实了前述工人的说法,“我们算六合区(规模)最大的搅拌站,现有的设备是搅拌车20辆、泵车5辆。”

“这些车从哪里买来的?”记者问。

“车都是徐州来的。”

“我刚才看见一辆中联重科的泵车?”

“对,就这一台。”他表示,这台白色臂架的泵车,是从中联重科买来的。

记者发现,金海宁建材搅拌站里的中联重科产品与此前庞宾按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明显不符,也与发货明细表中的数据相差甚远。

在香港《明报》刊发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报道后,1月11日,南京当地就有媒体援引金海宁建材总经理庞宾的话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金海宁建材去年采购中联重科设备的金额约为8000万元,2012年6月那笔3000多万元的的订单应是执行的一部分。其并强调,“我们采购设备只有老板和总经理参与决策,其他人无法知晓。”

不过,记者查询资料发现,金海宁建材旗下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科学园还曾拥有鑫茂中联混凝土站,但现在,鑫茂站已经转让给了中国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针对庞宾对媒体所说的与中联重科合作,是否其去年曾以鑫茂的名义与中联重科签约发货,目前不得而知。

就上述相关情况,记者试图联系庞宾欲作求证,但截至发稿,未有结果。

销售案例之三

华石:去年基本没新增设备

日前,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举报材料中提及的负责向华石建材销售泵车的中联重科业务员,他表示去年华石建材确实购买了新的中联重科泵车。然而华石建材一位高管却称,去年基本没有新增泵车设备。

记者在中联重科常州金坛工业园发现的这些“寄存”的新车,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对照举报材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

2012发货明细表中显示,中联重科在2012年5月31日就将前述四台泵车发货给江都市鑫耀运输有限公司,但“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对应的上述主机编号的四台车却注明状态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表中还特别注明,“首付50万元停GPS发货 (编者注:GPS为制造商控制该机器的重要系统,不开通GPS不能作业),余款3930万元分24个月平均支付,每月付款日为25日前,从开通泵车GPS时开始支付设备分期款。”

从上述合同付款条件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江都鑫耀这三台车至今仍“寄存”在该园区。

另外两个“采购方”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和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与上述公司的情况极为相似。

发货明细表显示,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两台车的发货时间分别为5月29日和5月31日,而“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则显示,这两台车的状态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同时注明为零首付,没有银行按揭的分期合同;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的发货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同样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注明为分期合同。

“采购方”华石建材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发货明细表显示,该公司2012年从中联重科购车的数量达到41辆,其中有40辆标注了为“C类销售”。而“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显示,华石建材处于“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状态的车辆高达31台之多。而记者在中联重科常州该园区见到的三台车就在31台之中。

在“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这些车均在合同付款条件一栏注明——“零首付发货,停GPS,2012年8月付首付款,首付金额为总金额的10%即680万元,余款6120万元从9月开始分18个月分期支付,付款日期为每月25日前。2012年8月29日更改为,零首付发货,停GPS,2012年11月付首付款,首付金额为总金额的10%即680万元,余款6120万元从12月开始分18个月分期支付,付款日期为每月25日前。”

实际上,对华石建材从中联重科采购如此庞大的新车数量,早有人持怀疑态度。江苏一位长期关注华石建材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据我了解,这家公司两年前就有20辆左右的泵车,以它年产(混凝土)量200万立方米的规模算,这些泵车足够用了。”

记者曾以客户身份致电举报材料中提及的负责向华石建材销售泵车的中联重科方面业务员谭某,他表示,去年华石建材确实购买了新的中联重科泵车,但具体数量和操作模式,是商业机密,无可奉告。

然而,1月31日,以谈业务名义前来的记者见到了华石建材一位高层,其对记者表示,2012年之前,他们就已有20辆左右的泵车,去年基本没有新增,“可能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与中联重科置换了一两台”,但绝对没有几十辆。

“确认销售的财务准则有几条,其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其二,物权已转移到购买方;其三,售出方货款已收回或货款已确认有收回保障;其四,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一位财务人士告诉记者,而这些新车均寄存在中联重科的总部或区域保障中心里,显然没有真正形成销售。

销售案例之四

多地保障中心的“存货”

在实地的走访调查中,记者寻找到了举报材料中所述的多台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设备,主机编号完全一致,这些设备至今仍停放在中联重科的多个园区内。

在举报人提供的 “未达终端客户明细”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截至2012年11月30日,包括泵车、搅拌车、车载泵等产品共计约500台,绝大部分处于“未使用、未交付、总部寄存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状态。

为了求证这一情况,记者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中联重科保障中心进行了暗访。

1月29日晚上,记者来到中联重科杭州保障中心。该保障中心位于杭州郊区,保障中心里面是中联重科的办公楼。记者径直走了进去,围绕庭院走了一圈,看见大约有十几台新旧泵车停放在里面,其中几台新车还没有上牌。

记者乘乱钻到车底,拍到了三台全新泵车的铭牌,铭牌上刻有车子的主机编号。记者发现,这三台车铭牌上标注的出厂编号分别是H016192112054、H016192112048和H016192112051,制造日期均为2012年10月。随后,记者从举报材料中查到了这三个主机编号,发货明细表显示,这三台车已于2012年5月28日发货给常州嘉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无独有偶。两天后,《每日经济新闻》另一路记者在连云港保障中心发现主机编号为H016192112071、016192112057的未上牌新泵车,这些主机编号在举报资料中显示的“采购方”亦为常州嘉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2月1日,记者致电该公司负责人于凤华,询问是否采购了中联重科的泵车,他言语含糊,称要问下其他人,接着挂断了电话。记者又试图向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彬核实情况,胡同样表示不清楚。

1月31日,另一路记者到达常州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

一位常州当地人向记者透露,中联重科在这里停放了多台泵车、搅拌车,实为“寄存”。“这个园区后面有个搅拌站,老板顾建明最初只是建这个搅拌站,后来想做中联重科的配套,从外面看去,这个工厂像是中联重科的,但实际上是顾建明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底,顾建明旗下的常州联泰重工与中联重科签约成立了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在江苏元泰集团官网,常州联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同于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

当日,记者“潜伏”进这个园区,对停放在这里的中联重科的新车进行了粗略统计,发现共存放着为14辆泵车和20辆搅拌车,均未上正式车牌。大部分新车的铭牌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

不过,记者最终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确认,主机编号为H016191112155、H016191112156、H016191112157、H016191112158的泵车均出现在举报材料上,对应的“采购方”为江都市鑫耀运输有限公司 ; 主机编号H016096212622、H016096212623在举报材料上同样有显示,对应的“采购方”为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主机编号H016192112020对应的采购方则为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主机编 号 分 别 为 H016191112137、H016191112141、H016191112135则与“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发货给淮安市华石建材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石建材)的3个主机编号完全吻合。

不仅如此,记者还从上述这些新车的临时车牌上发现了 “异常”,在多台新车上,都贴上或写上临时车牌,如湘A12684、湘A12431等,但截至目前,大部分临时车牌已过有效期。记者从湖南省当地的车管所查询得知,上述车牌在车管所系统中均没有记录。

事实上,除了常州,中联重科在南京、淮安等多地的保障中心也停放着多辆泵车和搅拌车新品。在淮安保障中心,记者看到了大约20辆新泵车,但由于安保严密,未能进入园区察看,而南京保障中心同样停放着十辆上下的新车。

记者手记

浮躁的中联重科

每经记者 闻殊

中联重科被举报涉嫌财务造假的报道始作俑者为香港某报,1月上旬,该报道出炉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中联重科是位列深证100的蓝筹公司、工程机械行业排前两名的龙头企业,还排名“2012年50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第16位。

这样一家公司,怎么会铤而走险财务造假?

当晚,中联重科就发布了澄清公告,因此,这一线索一开始并未引起记者的足够重视。

然而,更大的风暴却在酝酿,1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来自纽约的一份长达100多页,由7份文件组成的举报材料,里面有中联重科在新华东大区2011年和2012年的发货明细表以及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

这份来自专业为企业量身订做的SAP系统文件,似乎不是可以凭空捏造出来的材料,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判断后,记者决定展开调查。

经过多天的调查,奔赴华东三省市的各路记者陆续反聩回来的信息让人震惊。

首先,举报材料中提供的线索和基本信息,记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都得到了印证;其次,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多个城市对客户、客户所在公司或搅拌站、中联重科在各地保障中心的暗访结果,可以确认其在华东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线销售中存在大量造假的情形。

比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联重科与多家大客户之间出现“发货-退货”的销售关系;还出现诸多“发货-退货-再发货”的销售情形;此外,或许是由于中联重科手中持有曾在香港融资150亿港元现金的原因,其2012年的一线销售颇为激进,与客户签订零首付合同,分期付款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价值几百万元的泵车首付1万元就可以发货,搅拌车首付2000元可发货……

中联重科的浮躁尚不止于此。

细翻报纸,近来可谓中联重科的多事之秋,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揭露。2012年的最后一天,中联重科的塔吊在上海地铁施工现场坍塌,造成多人死伤,尽量上海方面尚未发布调查的结果,但中联塔吊已多次出事却是不争事实。

中联重科成长路径比较特殊,其依靠多次并购获得快速发展,崇尚轻资产的中联模式,主张研发外包、产品外包,目前尚不能判定其频曝质量问题是否与这种模式相关。

造成中联重科浮躁的根源,或许至少有如下两点:

其一,2012年是中联重科20周年庆,中联重科的管理层想在2012年交上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这并不是主观臆断。因为早在2011年10月起就有公告称,中联重科宣布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年以内(含1年)”、“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5%、10%大幅下滑至1%、6%。略懂财务知识的人会知道,坏账计提比例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的大幅提升,进而为业绩的靓丽锦上添花。

其二,被资本绑架。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联重科的二股东(弘毅投资)和三股东中联管理层持股公司均于2012年上半年选择了减持。在中联重科业绩超过龙头三一重工的前夕,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让人意外。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一方科技(中联重科管理层持股公司)仅有163314942股,减持74921829股;同时,作为中联重科仅次于湖南国资委的第二大股东,弘毅投资旗下控股公司佳卓集团减持363936856股,弘毅投资同样减持34904749股。

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这种反常,“中联重科2012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其渐入佳境并已超越竞争对手,但股东特别是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却让人不解,因为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最为了解。”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2013 让我们的班组更加灿烂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