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陕茶变迁——我著《秦风茶韵》《陕茶论道》的感悟与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陕茶变迁——我著《秦风茶韵》《陕茶论道》的感悟与体会

2017-12-07 11:27:09    1054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韩星海)

摘要:弘扬茶文化,推进茶产业,两者就要融合。而且要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讲述好中国茶故事。本文作者根据陕西茶文化古今现状,提出茶文化研究者也要从“高原”向“高峰”攀登迈进的心路历程,旨意激励大家努力书写中国茶叶事业新篇章。

u=3631390713,970610358&fm=27&gp=0.jpg    

 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人类生活的习俗大不相同。西边咖啡东边茶,意思是说西洋人好喝咖啡,中国人爱饮茶。在我国,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承载着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内省外修的东方智慧。一杯清茶,既洋溢着阳春白雪的情调,又饱含着下里巴人的质朴,是华夏儿女生活的图景。而一部优秀的茶文化科普专著,照样能够飘散出清函的茶香,让诗雅茶韵沁心间,顺其自然的就会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这样便于提高茶区茶人、茶农以及茶叶从业者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能为茶叶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发展茶叶的决策中,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所以,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史已经证明,一杯茶水乾坤大,能够推动各国文明互鉴,在品茗论道中推进世界茶贸易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上的一名茶文化工作者,我在执著弘扬茶文化方面深有感触,结合实际,体会颇深。一句话,就是千锤百炼出好钢,华章尽从生活来!

 那是2014年,我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特约,为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资助项目、拟定著书一套原创性茶文化(丛书)科普读物。接受任务后,我历时3年时间,撰写整理、校正修改、不断完善,终于使《秦风茶韵》《陕茶论道》(以下简称《两部茶书》)在2016年8月和12月份出版发行了。随着《两部茶书》走向全国图书市场后,加之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特别是在茶学界、茶文化界传阅之后,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

 跋涉高原不易,攀登高峰更难。现在,学术圈子内外对于著书立说似乎过于急躁化、功利化以及网络媒体上的“剽窃抄袭化”之风盛行,认真对待一项事业过于轻率,必然会造成追求名利为发表,十有八九要摔跤的状况。那么,如何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彷徨、不俳徊、不迷茫,下面我就将这两部茶书的原创经过作以回顾总结。这就是说,要反复思考,艰苦创作,淬火成钢,让我在茶叶图书特色的精品之路上有所收获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努力寻找前人的“陕茶”历史记忆,既可证史,又可补史,推陈出新,书写亮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之地,十三个王朝曾在长安(现今西安)建都,多元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与交流,汇成了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其中茶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历史进程。现如今,“丝绸(茶)之路”的茶文化学术体系根基就建立于此。

 唐朝陆羽曾在《茶经》中说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就在今天宝鸡市渭滨区姜城堡一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先民采荼的描述及“周公吐哺”闻茶得之就在扶风、岐山县的周原区域;20世纪的1987年4月,扶风县法门寺意外发现了唐塔地宫,出土了一大批古珍奇宝,并有一整套金银茶具,带有着厚重的佛茶文化历史,给现代人品茶论道留下了更多的悬念与考究;还有咸阳汉景帝陵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埋藏于2000多年前的事实,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古代一种“茶叶祭祀”现象,足见汉唐帝王将相崇尚品茗和对茶的痴迷程度以及对供奉佛祖的虔诚等等……正如中唐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说明茶道根植于唐代长安,逐步传播到世界的依据。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的传统产品。又据陆羽《茶经·一之源》开篇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明当时的古巴蜀(也包括今天的汉中区域)就生长着野生的大茶树,这也是我国茶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唐代的朝廷曾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交易规定,形成了茶马互市的繁荣局面。汉中因茶课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而成为历史事实。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贡茶之一。“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当时风靡朝野,达到“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景观,可谓珍茗矣。

 我国大地原点的泾阳县,在北宋神宗年间就生产出第一砖——“泾阳茯砖茶”,成为我国黑茶加工制作的源头之一,深受西北地区民族的青睐。目前,咸阳市和泾阳县茯茶产业如火如荼,其茯砖茶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与“生命之茶”。近年来,一时成为陕茶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饮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对此史料,我们就要走进前人的茶叶生活深处,从我国茶文化史中钩沉“陕茶”史料,确凿事件,让茶文化的质感、茶叶科技知识渗透于文字的行间,达到真实自然,客观实际,便于诠释出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基因。对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策划编辑邵汉平认为:这两部茶书在此基础上做了探索,文脉传承,冀能抛砖引玉,这也是它的社会效益的价值所在。

 二、在陕南茶乡以及广阔的三秦大地上,不断寻觅写作资源,提取“含金量”,颇具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写好这两部茶书,我做了30年的准备工作。当我屡次踏进陕南茶乡时,在茶园、茶企业、茶市场、茶叶加工厂采访采风体验茶生活时,似乎就有一种自觉责任意识,即就是心里头装有茶农,肩头上有责任,笔下就有乾坤。《秦风茶韵》就是秦茶文化的巨大缩影,其“含金量”就是把陕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是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达到了秦风有清韵,笔墨尽风流的意境,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陕茶论道》一书最初的雏形样本到最后样书来看,我全是说自己对茶叶这一特定行业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再加上一些思考,曾与全国产茶先进省份相比较,有针对性道出自己的观点,力求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这也希望能够对各级政府领导者、广大茶叶工作者、科技人员、茶业企业、种茶人和饮茶人们在茶经济、茶产业、茶品牌、茶贸易发展等方面有所借鉴和启示。由此及彼,书中的文论是写在大地上,反映出的内容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也能经得起历史事实的检验的。这一切,正如我国当代“茶圣”吴觉农说:“我一生事茶,我是一个茶人。”而我就是踏着这位前辈的足迹在前进!

 三、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著书立说,让笔墨纸砚穿透于人文情怀中,促进陕茶事业在追赶超越中有突破性发展。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以“工匠精神”而获胜的。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句名言,对我这个“业余作家”启发很大。著书前后,几乎让我忧心忡忡。一度时期,处于欲罢不能,前行缺乏足够支持,内心煎熬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即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我还是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现在两部茶书出版了,照亲朋茶友的话说:花费这么大的精力,耗费那么多的时光,论经济收入来,划不来账啊!这埋怨谁呢,现如今,浮躁之风盛行,特别是泛娱乐化文化现象严重,“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太难了,安于清贫,著书作学问,确是难上加难。但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几乎用了半生光阴来书写陕茶发展变化,始终如一的关注着这个行业,深层次研究它,剖析它,在探求对比的分析中,经过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汇集成一家之言,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其论文在撰写时就本着文史性、知识性、科普性、实用性、前瞻性等特点,其论点、论据、论理要能产生出深远的影响,助推着陕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点亮人心,逐梦“一带一路”,时代呼唤着让茶文化、茶知识、大众茶品离我们寻常百姓更贴近。现在,带有陕茶独特清香的这两部茶书,在广大读者中传阅与评点,难免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文化大省的陕西来说,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反映陕西茶叶变迁的首部地域风情的百科茶书,颇具权威性。

 茶通天下,源于文化认同。不仅如此,我带领的陕西茶人联谊会为了推动秦地茶文化交流,在2015年,经过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刊出版了《陕西茶人交流》季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前辈生前题写了刊名。目前总第出版12期,经我主编累计刊发各类茶叶文化稿件达到100万字,不为名和利,在传统纸质传媒举步维艰中,照样谱写出了陕西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往事如烟,面对今朝,真可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茶路无涯,茶香无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一个茶文化研究者,亲身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体会,就是说在当今中华儿女逐梦复兴的道路上,“中国梦”关乎着千秋家国,也关乎着百姓民主,曾不遗漏每一个小小心愿,也离不开每一份点滴贡献。厉害了我的中国!让我在悠悠的茶时光中,仍要为我国茶叶事业努力奉献。因为我们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唤发出了奋发向上的力量,书写着自己的茶人生,所以仍然要在推动茶为国饮、繁荣茶文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2017年12月2日六稿于陕西茶人之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茶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评茶师、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17部,其中茶文化散文集《秦风茶韵》、茶学论文集《陕茶论道》被列为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出版发行,并有60多篇件作品在全国获奖。系吴觉农茶学思想“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其人事迹还被入编著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