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荔乞巧节散记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荔乞巧节散记

2015-01-08 13:31:07    725次点击               发布者:方寸之间       字体:【

分享到:

 

这是渭北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却蕴育着丰富的大荔乞巧节民俗文化;这是位于大荔县许庄镇的大壕营村,也是著名的荔北战役所在地。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我都会走进这里,感悟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乞巧节文化、瞻仰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看望全国植棉能手吴银娣老人、拜访面花制作大师拜雪梅老人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诗人佚名《迢迢牵牛星》)。自古以来,传说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喜鹊搭桥,分居于天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在桥上聚首相会,从而在民间形成了过七月七。七月七日,也称七夕乞巧节女儿节双星节,其形成源自于传说中的天仙配故事。民间女儿们在这天傍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五代词作家和凝在《宫词》里描叙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形象描绘了当时关中地方乞巧的情景。据文献记载:乞巧节全民参与,由登高、曝衣、晒书、乞富、乞寿、乞子、乞平安等活动,逐渐归一化为仅由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向月亮祷祝,以此诉说她们的隐曲深哀。大荔县一带以大壕营村为最盛的乞巧活动,一般在傍晚时分举行,主要活动有泡巧芽、缚巧姑、乞巧赛巧展巧等,许多姑娘还有看蜘蛛网、去瓜田、葡萄架下、井台听诉等。真可谓:月牙半寸挂长空,骊脚曾经生海盟。姊妹七人来讨巧,葡萄架下语丝轻。
泡巧芽是最重要的环节。农历六月初六,由姑娘们现在大多由老人准备大麦、小麦、糜子、谷、碗豆、扁豆、绿豆等七样种子,进行暴晒。民间流行六月廿三泡巧,不迟不早。用准备好的雨水浇泡,放在阴暗的地方。到了晚上,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把巧芽拿出来用月光照一照,每天如此,这样生出来的芽苗既白嫩又壮实,高达1-2尺,名为巧芽,并在巧芽周围缠几道红丝线置放在织女像前来比巧,巧芽高的就得到人们巧姑娘的赞誉。也预示姑娘心灵手巧,来年收成更好。七月初七,把巧芽置放在桌案,掐巧占卜自己未来前程。
接下来就是缚巧姑了。端一把椅子,用蒜瓣或干草扎个骨架,穿衣服前把衣服隔墙壁扔过,扔前扔后要称一称,扔后衣服重量增加了,叫图赏了,图赏了的衣服穿上才叫巧姑。把衣服穿好,并且用准备好的妇女三寸金莲小鞋和用葫芦制作的头面像装好,有的缚的巧姑手握扇子还能动作,这样缚的巧姑就成了。大壕营的能人缚的巧姑,手拿扇子左右煽动,引人注目称奇。
七月初七这天傍晚乞巧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成群的男女青年组成锣鼓队,使劲的敲打,燃放鞭炮,迎接巧姑。在织女像前,设置桌案献上各式各样的供品,有乞巧花馍、瓜果,以及专门为过节而制作的巧芽。其次是磨碗乞巧。在巧姑像前,讨巧的姑娘趴在巧姑前,用被单盖住,两旁有八人手拿两个瓷大碗,碗口相对,摩擦时发出刺耳之声,嗡嗡作响。摩碗时间长了,姑娘中谁打瞌睡就被讥笑为笨人,谁做出刺绣、织布、纺线等动作,则被誉为巧女”“巧妇。姑娘们模仿织女一直持续到深夜。下面就该显巧了。由七个小姑娘分别表演穿针引线、织布纺线、弹琴等七种技艺。小姑娘们用稚嫩的双手摆弄出纳鞋底、纺线、织布等动作,如勤劳巧手的织女一般。再就是掐巧芽。把自己做好的巧芽置于织女像前,然后掐出一寸长的短节,投放在清水盆中,视巧芽影子所呈现的形状卜巧拙。如影子象一苗针、一条线或一朵花,就认为该姑娘心灵手巧;若象一根椽、一条檩,就是手笨、愚蠢了。当七个小姑娘依次写成七夕我们来乞巧后,活动推向高潮。
癸巳年七夕(乞巧节)巧姑旁边对联:华夏祥和神十飞上天迎仙女、神州大地实现中国梦庆七夕。从迎奥运、庆世园会、迎十八大等可以看出,每年七夕都会注入时事文化。乞巧的姑娘们还会唱巧歌,今年巧歌的内容是:七月七、七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迎下来。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学绣花;蜜桃献给巧娘尝,巧娘教我缝纫忙。我给巧娘献李子,巧娘教我纳底子;各种水果齐献给,我把技巧要学深。姑娘们、来乞巧,乞了巧、就能巧;心儿灵、手儿巧,梦想成真不可少。传统文化年年搞,来年我们再乞巧。
乞巧活动,有掐巧、乞巧、讨巧等内容。现场周围还展示着村民亲手制作的绣花鞋、鞋垫、手工织布、剪纸、刺绣、花馍以及书画作品,另有舞狮、文艺汇演等内容,俨然一场民俗文化盛宴。据大荔乞巧节的省级民俗传承人张绒竹介绍,解放前,大荔各地普遍举行乞巧节,这也是当地的一个重要节日。乞巧节前三天,村里的妇女就开始忙活了,蒸巧馍、做巧姑,各自展示着自己的独家技艺。传承人拜雪梅说,自己每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蒸花馍。提前三天就开始了,蒸的花馍有牌楼、牛郎织女、喜鹊探梅、二龙戏珠、百鸟朝凤、仙鹤以及花木系列。每年七夕,娘家人还要给女儿送七月七,主要是将花馍和西瓜送给女儿,寓意也是祝福女儿心灵手巧。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成为当地同州共济(大荔古称同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着日本及海内外的学者、摄影师前来观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华商报》《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成为彰显当代妇女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平台。
参观完热热闹闹的乞巧节活动,我还深入到全国植棉能手吴银娣老人家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看望面花大师拜雪梅老人,并分别给她们送上照片、送去慰问品,也算是了却了我的心愿。在徐海潮老人家中,聆听他讲述当年荔北战役的惨烈场面;驻足荔北战役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并献上拙作:苍松相伴寄哀愁,此役而今六五秋。热血一腔倾故土,弹痕仍在小屋留。
书画摄影三绝邱良生老师是乞巧节文化的倡导推介者。主要是抢救挖掘整理乞巧节民俗。没有其他的回馈,他邀请省市县摄影家、民俗专家进行拍摄记录;邀请书画家助兴并把这些作品赠送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媒体朋友、摄影爱好者以及村上父老乡亲。在邱老师的一再盛邀下,我们品尝着当地的美食,享受着炉齿面、月牙饼的清香,回味着乞巧节那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蓝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