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陕北牧歌(散文十章)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陕北牧歌(散文十章)

2015-04-16 16:45:20    728次点击               发布者:漠风       字体:【

分享到:

  陕北的春天


  陕北的春天风大,大的无所欲为,大的像陕北人粗鲁、凶猛却又和善的性格。进入三月,咆哮的西北风穿过毛乌素沙漠直接抵达高原的心脏,昏昏欲睡的陕北,在贪婪的睡梦中被卷入到春天的大风中去了,就在此刻,陕北的春天来了……
  陕北的春天来的有些抑郁、迟缓和散漫,有的时候慢得让人无法想象。陕北的春天来得虽然很迟,但是陕北高原上的陕北人却及早地进入到了春天。过完农历的正月,乡下的人们便开始忙碌,为这个春天做好所有的准备,而城里的人则三五成群地在广场上、河堤岸上四处游走——提前着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陕北的春天来得很是简单,呼啸的西北风在高原的梁昴山洼上停留上半月十天,天气便渐渐地变暖,大片大片的山地上泛起层层绿意,南回的燕群接二连三地从高原那边飞来,愉悦地欢叫着,唤醒了一片片沉睡的土地,和整座沉寂的高原。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春天对于陕北乡下的人来说,是所有希望的开始,而最初的希望是雨,每到春天,陕北人像奢望着金银财宝一样,奢望着春天的雨,雨是寄予他们希望的开始,有时候,有雨了,有些地方是不管节令的,如果不趁着春雨滋润过的湿气,也许这一年的种子就没有希望埋进土地,更没有希望得到秋后的收获。
  陕北的春天是极其有趣的,有趣的事儿在乡下,在乡下春耕大忙的时候。每到春耕的节令时,算是乡下最热闹的时候了,家家户户整天的忙碌在田野上。男的左手紧紧握着犁把,右手拿着长长的鞭子,一头年迈的老黄牛稳健地站在前面,几个跟着播种的妇女们紧紧地跟在后面。随着一声吆喝和鞭子的响声,春耕开始了,错综复杂地形成了春天里旷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时候男人们耕累了,坐在田间的地头上点燃一根香烟,一边品着,一边望着远方的旷野,思索着一年的光景、庄稼的长势以及秋后的收成。细心的女人们不像男人们那样,她们一边收拾地头,一边估摸着其它的土地是种瓜,还是种豆……
  男耕女织是多少年的世之常情了,但是多少年后的今天,乡下的女人们和男人们一样背负起了整个家庭的使命,耕地、播种、做工样样俱全。有的家庭里男人们出门早的,耕种和所有的事物都留给了女人们,这些不辱使命的女人,不会因为自己是女人而落下了农活,相反的是,这些女人们更加出色地完成了春耕,完成了不属于却属于了她们的使命。
  春耕里最为悠闲和舒坦的是这些乡下的毛野孩子,在春天的溪流岸上不是玩过家家、就是下河里捕鱼。要说捕鱼,他们真的没有一件正规的捕鱼道具,但是这些调皮的孩子总能找到捕鱼的器具,有时候,他们用破旧的窗纱网,制成最为简单的鱼网,但是效果却很不理想;有时候,调皮的孩子趁着大人们不在意,偷走了地头上的箩筐,提心吊胆地在河里捞上几下便偷偷放回了原来的位置,容易满足的孩子,提着几只不大不小的虾一类的小鱼,跳着波浪步在地头上无忧无虑地雀跃着。
  每一个春天都是赋予希望的,我们只有在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有秋天满载而归的收获。不是我们没有收获,而是我们没有在春天里播下太多的希望。对于生活,对于现实,我们要勤,我们要像陕北乡下的人一样,把希望埋进土壤,埋进自己的心里,努力浇灌和养育方能得到最后的收获。
  陕北是一个伟大的地方,陕北的春天是一个出奇的季节,过去我们出生在陕北,成长在陕北,现在我们扎根于陕北,将来我们一样要生活在陕北,是陕北这块独特的土地养育了我们,是赋予希望的春天给了我们信念和力量,我们会永远的记住这一片土地,这一个赋予我们希望的季节。


  枣花


  枣花盛开的时候已经是五月的天气了,正是陕北高原花开的季节。高原上的喇叭花、狞条花、沙葱花、打豌豌花还有各种各样不知道名字的花竞相开放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花儿大片大片地占据了乡村的河道、梯田、沙梁和高原。有些花儿竟然长在了行走的土道上,但这些花终归成了被我们踩踏的对象。
  五月,高原的梁峁山川上大片大片的枣树长齐了绿个盈盈的叶子,茂密的叶子看起来还有点不像是枣树的样子。此刻正是枣树盛开枣花的时候,枣花的花骨朵不是很大,但是枣花的香味却是扑朔迷离、香气迷人。一群群嚎叫的蜜蜂、各色各样的蝴蝶争先恐后地落在绽放的花瓣上,享受着枣花的香味,偶尔有人路过高原,坐在缓缓南下的列车上,将头伸出窗外,一个劲地呼吸这些开得正浓的枣花香味。
  枣花的花骨朵不大,小巧玲珑的花骨朵看上去是那么婀娜,单纯。狭小的花瓣浅浅地镶嵌在墨绿的叶子中央,享受着时光带给它最为娇贵的时刻。如果不是仔细的人很难能看到真正的枣花,枣花的颜色是极其的特别和富有魅力的,淡黄的颜色浅浅的,在枣叶的映衬下显现得更加耀眼、灿烂……
  五月枣花盛开的时候,正是高原人闲暇的时候——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枣树林的下面。枝干大的枣树给这些闲暇的人造就了许多有机可乘的大好机会,年长的老人们坐在枣树叶子遮起的阴凉下面拉话、说笑。每到中午的时候,这些无聊的老人们将家里的大毛毡和磓臼枕头搬到枣树下面,开始了他们特别的午休。
  枣树下乘凉的妇女们和老人们的活动是极其有差别的,在枣树下乘凉的女人们都不是赤手空拳来的。来树下乘凉的妇女们都是忙完了园子地里的活儿才来的,熟能手巧的她们个个都是纳鞋垫的高手,她们在鞋垫上袖出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真的是扑朔迷离、生龙活虎,让人看了,真是赞叹不已。偶尔的,一阵微微的风贴着高原吹过,轻轻地拂动着茂密的枣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一阵阵扑鼻的枣花香味随风而过,一些随风洒落的花朵落在妇女们的秀发上,留下阵阵的余香。
  那些还没有上学的孩子和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他们不是因为乘凉才来枣树林的,而且他们的队伍要远远地大于那些老人和妇女们的队伍。依着这一片片长势正浓的枣林和满野的花香,孩子们的游戏接二连三的开始了。这些活泼的孩子像一群群爬树的猴子,灵巧敏捷,一些刚刚学会爬树的孩子,噌噌爬了上去,几经折腾,他们让那些新生的枝干和芳香四射的枣花仿佛被呵痒地笑起来。
  枣花不同于寻常的花,它没有牡丹花的娇贵和稚嫩;没有玫瑰花的芳名和浪漫;更没有紫藤花的妖艳和夺目。它类同于墙角里一株坚强绽放生命的小草,它扎根于厚实的黄土地上,百般磨炼的高原特征和高原气候,让它顺从了高原的习惯,具有了和高原人一样的性格,厚实、地道、深沉……
  五月,漫山遍野的枣树上开满了枣花,绿个盈盈的叶子,黄个生生的花,香个楚楚的枣花味,弥漫了整个高原的山梁、沟壑、凹坡、田野、村庄和城市,该出山的人都走了,进城了,挣钱去了,把一片片老先人留下的枣树留给了这些看家的女人们。这些长势盛好的枣树啊!嫁接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抛不完的黄土地,旱不死的干枣树,年年月月,月月年年在这片憨厚的黄土地上生长着、延续着……
  迟开的枣花,给五月的陕北增添了新的气色,为这片深沉的土地装点了季节的美丽。山里的人走了,城里的人大批大批地来了,科考的、开发的、旅游的,竞相为高原人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枣花是陕北高原上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坚强生命力,一种勇敢生存的见证,一种永不熄灭的民族灵魂。枣花绽放着高原的美丽,挥洒着季节的芳香。它能如此坚韧不拔的生长在高原是因为它的精神,它有一种像高原人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勇敢的、坚强的生存下去的精神,它象征着高原上每一位人朴实的人、勤劳的人、智慧的人……
  五月,大片大片的枣花开满了枝头,它开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花,更是高原人民求取致富的花,是一种代表着陕北特色的花。等到另一个季节来临的时候,这些凋落的花,已经逝去很久了,那些挂满枝头的大红枣子却永远也让我们忘不了春开时的枣花。
  枣花,一种特别的花。一年又一年的在陕北高原这块土地上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独恋高原
  
  真正的爱上这片土地是我离开高原到达江南的时候……
  离开高原的时候,已经是隆冬的季节。列车像利剑一样穿越着高原的心脏,我坐在南下的列车上隐隐地望见,远处山脊上落了叶子的枣树死死地固守着这片荒秃的高原,寒风中已经枯朽的花草,在阵阵尘土中随意的翻滚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杨树上几只喜鹊肆无忌惮地鸣叫着,偶尔的,飞起来换换落脚的枝杈,继续鸣叫着。
  列车行走的这边靠近村庄,岔路口上许多人像几个钟头前的我,等待这列晚点的列车。我不知道,他们的远行是不是和我一样,出于无奈,出于别无选择……当列车再一次驶出村庄的时候,临近山脚下的院子里传来一阵阵清脆的信天游的歌声歌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盼白了头。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这一曲信天游,是那么熟悉和令人留恋。我扎根在这片黄土地上,我对这一片土地有着说不清的热爱和迷恋。如果不是为了太多的事情,我是坚决不会离开这片土地的。这里有我的家;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有属于我的一切。
  听着这些让人深记于心的信天游歌曲;望着这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高原和大片大片的枣树林,我离开了高原,离开了我深深眷恋的黄土地。列车抵达江南的时候,已经是两天后的下午了。濛濛的细雨,淹没了整座城市。所有的街道显现得尤为僻静,我在一家旅馆住下,简单的打理了一下自己,便进入江南的梦乡。
  江南的水乡风光,真是名不虚传,可惜的是没有北方晴朗的天空。潮湿的气候让我极不适应。尤其是一个星期的阴雨天,让我一下子对我曾经追求的地方有了厌恶的感觉。我出生在北方,成长在北方,我适应了北方的那种少雨而且阳光明媚的气候,这种烟雨朦胧的天气虽有种仙境的感觉,但我却一直不喜欢,总是想着北方,想着高原。
  在南方偶尔和朋友一起吃饭,但是吃饭就是吃饭,很少见到吃饭时喝酒的景象,也没有北方的那种大口吃肉的习惯,每天除了一碗米饭和几道菜以外最多再加一个汤,便是最好的招待了……
  我出生在高原,我拥有着高原人传统的习惯和爱好。大口的喝酒,大口的吃肉,这才是我们的本性。在江南虽然有着潮湿的气候和环境,但我却始终不喜欢江南,其实不是我不喜欢江南,而是相对于江南我更喜欢北方,更喜欢那一片高原。
  从江南回到高原,突然有种被释放的感觉,感觉高原的空气就是酣畅,高原的风景依然是那样迷人,感觉高原就是高原,就是我深深喜爱的高原。偶尔的走在高原的路上不时地听到远处的小院里传来信天游的歌声:
  亮一亮(那个)嗓啦子儿,我定一定(那个)音(哎)。我把咱们这二道疙梁就唱上那几声(哎)。骑好(那个)马(来)我穿(哟)新衣(哎),我的(那个)妹(啦)妹(呀)实在美。我和我(那个)妹妹(呀),(哎咳哟哎呦呦呦哎唻哟哟),双骑上(那个)马(哎),妹妹的(那个)前脯脯,(哎咳呦哎呦呦呦哎哟哎哟),在哥哥(那)脊上爬(哎)。绕过这疙梁梁,(哎咳呦哎呦呦呦哎唻哎哟),拐下了(那个)弯(哎),这达达没人(呀),(哎咳呦哎呦呦呦哎哟哎哟),咱拉呀话话。(啊……哎……),马驹驹(那个)撒(啦)欢(哎),羔羔(那个)跳(哎),哪达达也不如咱(那个)山沟沟好(哎)……
  这是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二十多年了,我像那一颗颗固守在高原上山枣树一样,固守着这片高原,因为我和那些山枣树一样,我深爱着这一片土地,这一片高原……
  
  雷雨
  
  午后,天空突然变的压抑起来,大片大片的云层霎时间堆积起来,像北方旷野上的孩子们一样三五成群地簇拥在一起。炽热了一个夏天的北方,终于在这一刻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凉爽。有人说:雷雨就要来了,雷雨就要来了……
  远处狂风席卷着黑压压的云层漫天地滚动着,火辣辣的太阳一眨眼的功夫便被云层遮掩得无影无踪。这一刻大地变得喧嚣起来,所有行走在大地上的人们加快了步伐,四下寻找避雨的地方。贪玩的孩子们不顾一切地释放着雷雨来临之前的最后疯狂,他们奔跑、追赶、打闹、嬉戏……这一刻他们主宰了世界,主宰了即将来临的雷雨。
  西天黑密的云层里一道闪电破天而过,像夏夜里划过天际的流星一样,霎时间照亮了整个黑暗的大地,震耳欲聋的雷声顷刻间布满了整个阴暗的天空。此刻闪电和雷声占据了整个大地,行走的车辆,回家的人们,贪玩的孩子……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渴盼了一夏的雨就要降临了。
  在接二连三的闪电和雷声中,斗大的雨点七零八落地捶打着大地。大地上被掀起淡淡的尘土,一阵狂风吹过,浓密的雨腥味和干裂的尘土味扑鼻而来,所有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大雨已经来了。再一道闪电和雷声正在进行时,一阵狂风席卷了大地,雨点变得更加浓密起来。这一刻整个世界开始疯狂:闪电、雷声、狂风、呼喊、雨水混为一体。这一切开始淹没大地,淹没这个夏天的炽热和干旱。
  伴随着闪电和滚滚的雷声,雨越下越大,窗外的世界没有比雷雨更为喧嚣的景象了。滚滚的雷声将大地和天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雨水在雷声的控制声中向大地倾泻着。远处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到山岗、树木和村庄。霎时间院子里、河道上到处都是水,渐渐地汇聚成了无数条小河,缓缓地向远方流去……
  各家各户的人们大敞着门,静静地,一边看窗外倾盆大雨的壮观景象,一边纷纷地谈论着这场已经来临的大雨。此时此刻的他们,感觉沉默比什么都要幸福,他们任雨水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肆意的流淌;老人们总是安详地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风景,没有言语,没有激动……
  无聊的孩子们总是不能安静地呆在屋子里,有的孩子打着雨伞满院子地跑,有的孩子索性穿着大人们的雨衣在院子里耍起水来,还有的孩子在屋檐下摆下接雨用的水桶一类的器具,四处接水……这个时候大人们的训斥只是耳边风,没有几个孩子会听大人们的劝阻。这样的雷雨天对他们来说真是天赐良机,现在他们需要自由——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需要更猛烈的暴风雨。
  窗外一对燕子落在屋檐下鸣叫着,一窝带着黄嘴叉的小燕子伸着脑袋向雨林深处叽叽喳喳地叫着。又一声惊雷想起时,那对注目已久的燕子飞翔在大雨漂泊的天幕上,吃力地向远处飞去。雷声渐渐地小了下来,雨幕也随之小了下来。旷野那边的河道上传来了,哗哗的水流之声和各种各样的鸟叫声。
  不一会儿的功夫雷声在远处隐隐地传来,雨停了。太阳慢慢地从云层深出探出头来,斜斜地照射着雨后的大地。整个大地变的水淋淋的一片,散发着浓浓地空气,万物都在疯狂地吮吸着雷雨之后的琼浆玉液,一群燕子愉悦的飞翔着、打闹着……一会儿飞过村庄,一会儿飞过山岗,一会儿又落在旷野,任凭它们嬉戏这个雨后的世界。
  当雷声全部退去的时候,东南边的天幕上一条彩虹弯弯地挂在天空,七彩的光环清晰地映照着大地,给雨后的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人们说:“快看:王母娘娘下天挑水来了……”这时一群孩子直直地看着远在东南边的彩虹,发出吱吱呀呀的奇怪感叹声。
  此刻,大地比先前更加的喧嚣,大地上的一切植被都在干渴中吮吸着珍珠一样的雨露;老人们沿着河道缓缓地跺着步子;大人们趁着雨后的湿气在闲暇的土地上种上早熟的秋作物,为秋后的收获埋下希望;远处旷野上一群孩子在湿润的土地上追赶着梦想、追赶着雨后的激情……
  好一场猛烈的雷雨啊!轻轻地,为这个夏天画上季节的符号……
  
  六月的陕北
  
  五月过后,如火的六月落在了高原,带着浓浓的野味儿,四处弥漫着。此刻的陕北正式进入夏天,陕北的的六月是极其复杂的,错综的像蜘蛛网的形状,充满了离奇与诱惑。厚道的陕北人把这样的时刻,看作是陕北最为美丽的时刻。
  黎明刚刚醒来的时候,酣睡的高原醒了,高原上拓荒的人醒了。同时,所有的高原人也醒——霎时间走向田野、学校、单位……太阳挂在东边的树梢上,斜着身子将清晨的阳光洒进高原的每一个角落,点燃了高原上那些碎散的梦。坐在崖畔上的老人们周而复始地望着通向高原外头的曲径,一年又一年!
  进入六月,陕北的高原变得更加墨绿起来。靠近北边的毛乌素沙漠虽然不像浓绿的蒙古草原,但如今也有了“沙漠中的绿洲”之称了。封山禁牧的作用让惶恐无比的毛乌素沙漠在短短的几年内变得更加浓绿起来。大排大排的杨柳树在干旱的毛乌素沙漠上正在慢慢崛起,就像陕北经济的发展一样,有着空前未有的变化。我们依然可以畅想绿色的陕北,感受新时代的陕北。
  旷野上漫无边际的耕织地里,玉米、高粱、大豆、豌豆、小麦、糜子、谷子……这些称作是五谷杂粮的农作物,乘着六月的阳光疯增猛长着。如今高原的种植地相比以前那可是天壤之别了。这一片片厚实的黄土高原也是因为沾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光,在高原稍微平坦的土地上修水利,建农田才促使了今天丰收的景象。
  厚道、勤劳的陕北人,早在春耕之前就利用地膜保温的作用提前将西瓜、香瓜、西红柿、辣椒等农作物种植在水土较好的土地上。等到正式农耕的时间到来的时候,这些提前种在地膜内的农作物已经出土了。陕北的农民对这些出土的农作物更是爱护有加,他们时不时地查看着这些农作物的长势,温度情况、干旱程度,以让这些农作物更好的生长。
  刚刚进入六月的陕北,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初夏的时光,而他们就已经进入到夏天正浓的时候了。不是因为时光的茫然,而是他们初春时辛勤耕作的结晶在这里得到了见证。在陕北以外的人还在享受初夏的时候,我们高原人已经真正享受到了夏天的滋味——他们的瓜果抢先的占据了六月高原上的风景,更多的时候,自己家里的瓜果靠自己一家人吃完——那是远远不可能的。那些多余下来的瓜果除了送给亲朋好友之外,一些更勤实的人们将这些瓜果带上了市场,给陕北六月的市场又增添了几分活跃的角色。
  陕北的六月炽热无比,像太上老君练就仙丹的八卦炉一样,火辣辣地烘烤着陕北这块昏黄的土地。但是万万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块昏黄的土地就像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的孙大圣,仍有千变万化的本领,再热的天气也是拿这块昏黄的土地没招儿。六月漫天的炽热,烘烤着高原,烘烤着高原上的花花草草。六月热,陕北的土地更能接受比六月还要热的高温。
  陕北的六月是一个极为干旱的月份,高原人日夜渴盼着那么一场大雨。为了得到一场雨,有多少高原的人日夜祈祷着。干旱少雨这似乎成为了高原上别具一格的气候特色,六月天色大旱,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此时此刻才真正发挥到作用了,真乃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进入六月,各乡各地的庆典庙会一桩接着一桩,陕北人喜欢看山西的晋剧,每逢遇到佳节良日,山神庙的负责人就远去山西请晋剧团来乡下演出。乡村里举办庙会是最为热闹的时候,家里的亲朋好友提前两三天就来到了距离庙会近的亲戚家,这些热情的主人,提前为远道而来的亲戚们准备好了饭菜,等亲戚们一到就开始享受盛夏的生活。
  六月的陕北,山川秀美人民富的好地方,中华名族热血奋战过的土地上,我们着力的成长着。面对一座座凸起来的山川高原,我们有着无数的感慨和激昂。我们真的愿将自己化成一团涌动的血液,洒遍整个陕北,洒遍陕北的每一座山川;洒遍陕北的每一道沟沟壑壑。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贫穷过,我们磨难过,但是我们这些厚道的陕北人走到了最后——我们胜利了。
  多少年的风吹雨打,陕北人富裕起来了,陕北人民有钱了,但是老实、憨厚、实诚的性格,永远伴随着陕北高原的每一个人!
  不觉中又是一年六月了,站在已经枯萎的河道上,望望这块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的土地,我真的激动不已,因为爱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山里秧歌
  
  按照村里的乡土习惯,村里每年都要举行扭秧歌活动,来祭拜山神和庙宇。其实,我也说不清楚村里的秧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村里就有了秧歌。每到冬天,村里大队的院子里,花红柳绿的妆扮起了三四十号开始排练的男男女女,导演的哨子一响,锣鼓大馇便齐装上阵,训练井然有序地开始了。
  村里的秧歌很是细法,每年村里都要从外面请来专业的秧歌导演,为村里的秧歌指点新的套路和动作,在大队的院子里沸沸扬扬地折腾上大半个月才算是安稳了。过完了大年,真正的秧歌演出才算开始了。按我们陕北人说法那叫“出门”(秧歌在哪家演出,哪家的主人就给些钱或者是香烟和糖果,算做是布施),大秧歌挨家挨户地演出,十分有趣,给闲置了一个冬天的高原人,带来了无法形容的喜庆和欢乐。
  化了妆的演员们在班头(演出时走的最前面带队的人)的带领下,伴随着鼓声一起冲进了农家小院,肆无忌惮地扭开了场子。按照先人的说法,秧歌进院时,要上香、放鞭炮。上香是为了接神,放鞭炮是为了接待秧歌。而这时候主家则从家里拿出糖果、烧酒和香烟等年货,给上门的秧歌们散发。秧歌队进院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在院子的中央围起了大圆圈,领队的班头走在圈子的中央指挥着鼓音唱了起来:
  
  进了院我扑了一个欢(快)/段(追)的你们猪儿无处钻/一钻钻到金银山/带回来的银钱是千千万//初几、十几、二十几/听我给大家说一个几/三轮机(莱)四轮机/你一年是挣他几万几//当院生起是一卜(株)槐/槐树枝枝挂金牌/左金牌(莱)右金牌/你儿当状元女秀才//唱了一翻是又一翻/翻翻唱的你们保平安/有心多给你们唱两翻/我们的门子是没排完。
  
  伴随着哨子声和鼓声,演员们一溜神地撤出了院子,带着一阵抛起的黄土朝另一个院子风似地去了。然而此时,在院子外头围满了观看的人,脸上带着一种喜气、一种欢腾、一种节日的气氛……
  按照常规,吃过晚饭。所有的演员要重新化妆,在村子里选择院子较大的地方出演,在院子的中央放一堆火,给怕冻的人们取暖之用。这个演出和白天的大不一样,这个在时间上要比白天的长很多。从服装到装饰都要比白天正规的多。村邻四舍的亲戚、朋友都前来观看、打闹……
  开始是走大场子,大约四十五分钟的场景,什么蛇盘九足、十二龙灯、大四门、五连花……好的套路和动作。三十二人的对阵,把整个村庄都炫耀得灿烂无比。在结束的大场子后,又有一位唱说者在场子的中央唱到:
  
  过罢大年是过小年/也有老来是也有小(啊)/先问一声观众过年好//秧歌来到你们村/你们村的人民很热情(呀)/就好像刘备接孔明//唱了一翻是又翻/翻翻唱的你们保平安/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多缠(呀)/下面还要继续把水船演。
  
  在紧接的鼓声中,一老一小的船工引着一只五颜六色的大水船上来了。《猪八戒背媳妇》、《斗狮舞龙灯》……所有的节目都在瞬间上演着,观看的人们眼花缭乱,深深地陷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社会和文化都在进步,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们,对现代人的文艺晚会有一点点疲惫,就像好多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人一样,只有农村才能真正的感觉到乡土文化的独特与美丽,才能真切的领悟到乡土文化并不是那的陈旧,反而感到有种新鲜的感觉,那种感觉让人痴迷、让人沉醉……


  太阳照在窟野河上
  
  太阳照在窟野河上的时候,正是窟野河最美丽的时候。本来就黄的水流,加之太阳的折射,显现得更加尘黄,更加贴近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标志着陕北人永远都至高无上的灵魂和质朴。没有虚假,没有欺骗。
  春天的窟野河很早地绽放出了春天的景象——冰雪融化,绿草茵茵,南归的燕子将婀娜的身子贴近水面,愉悦的飞翔着,偶尔落在堤岸的柳树上,欢快的叫着,从这边的树,再到那边的树,将欢乐嫁接在柳树的枝枝叶叶上。河滩深处几只黄牛搁浅着,缓缓地挪动着步子,像青草更青处蔓延。远处,比这里更加喧嚣的是河水的苍茫、浪的交响,从遥远的内蒙古草原流淌来的那股股水,让春天的窟野河疯狂迷乱地生长着。
  夏天的窟野河上水波粼粼,芳草栖栖,挽手的恋人驾着夕阳的风景,从南逐到北,从北走到南。夏日的窟野河是极为不宁静的,最宁静的时刻就是窟野河最为寂寞的时候,这里没有起航的声音;这里没有海鸥如旅的歌声;更没有鹰击长空的久远、博大、浩渺的英姿。夏日的窟野河多半沉于宁静,为那些舒散心情的人们,莫无声息地增添了几分活跃的气色。
  在水波粼粼的窟野河上,我的梦想是一叶小舟,在窟野河的右岸上停靠着,任凭风雨的吹洗。我时常留恋这样的时刻,想把自己彻底地溶进这条跨越我生命的河流。秋来的时候,我时常喜欢一个人在河岸上谛听一种声音——倾听捞河工传说的故事,那些让人倍感难忘的故事,时刻留在我记忆的深处。
  十月的窟野河上,开始结冰了。碎散的冰片遮掩着窟野河十月的忧伤,这是十月里窟野河上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了。每天看到这样的风景是在清晨或傍晚的时候,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无止境地幻想着,窟野河的美丽,窟野河的神奇。
  这是一条源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可以去窟野河的发源地领略一次纯洁的草原之水,该是多么美妙。对于故乡,我们是没有比这条河更熟悉的风景了。很多次地看这条河流,却有很多次不同的感慨。
  每天的每天,我们都要看着这条跨越我们生命的河流上班下班,要么是在清晨,要么是在黄昏。每天,在我们上下班的路上,我们都要沿着窟野河行走,每天都会看到同样的风景在河流的上面,闪烁着、歌唱着……
  清晨,太阳刚刚高过山顶就照在窟野河上,开始结冰的窟野河面上,碎散的冰片将清晨的阳光折射在新的高度,新的风景上,展现着水波的美丽和阳光的稚嫩。我们坐在大巴车上,歪歪斜斜地看着窟野河清晨的风景,每到这个时候是我最清醒的时候,我喜欢清晨的阳光,但我更喜欢照在窟野河面上的阳光。浅浅地带着微笑,带着温暖。
  其实在我的眼里,窟野河落日的风景,要远远好于窟野河日出的风景,或许是因为我在不同的情绪下看这样的风景吧!看到窟野河落日的时候,正是我们下班回家的时候,此时,我们又快乐、平安地度过了新的一天,感觉一切都是安全的、幸福的,没有多于的奢望和思虑。
  落日的阳光照在窟野河上的时候,同样是在大巴车上,我们却是带着新的收获,赶往归去的路上。这条河依然像清晨的时候看到的风景一样,缓缓地流淌在我们拥动的血脉中,直直地向着母亲河的方向流淌着。
  窟野河披上落日最后一道风景时,我们透过大巴车的窗户依然清晰地可以看见——那些因为生活,而争取最后一缕阳光的人们,依然忙碌在窟野河岸上。真的没有谁会知道,沿河的这一缕阳光,不知道还要照着多少这样争取收获的人们。
  每天的每天都一样,太阳照着这条和高原有着同样色彩的河流,折射着瞬间的美丽和奇幻。很多次想停下前进的脚步,去看看窟野河真正的风景,但是一直没有。窟野河的水带着我们北方人的气息和渴望,水的质朴里带着陕北人的大方和朴素,黄的可以看见我们的灵魂。其实这条河的水流并不美丽,没有杭州西湖的浓淡相宜,没有桂林山水的恬然歌唱,没有梁山水泊的气魄雄浑……
  可我喜欢这条河,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喜欢这条河,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感觉。更多的喜欢,是因为它接近我们的生活,显现着我们真实的生活——没有欺骗,没有虚假。
  
  陕北的夏天
  
  陕北的夏天,干旱、少雨。不像江南的夏天,湿润、多雨。记忆中,陕北的夏天一直是这个样子。这些年稍有不同,阴郁的天空隔三叉五地下一场小雨,虽然不能让干渴的陕北像江南一样飘满雨帘,但是,也能为常年干旱的土地添加一丝潮湿的气息。
  我喜欢江南的雨季,清醒、自然——喜欢呼吸那种雨后散发着清香的空气。漫过山野、村庄、大街、小巷……比起江南,我更喜欢北方连绵起伏的山脉,豪气、大方。喜欢眺望北方紧紧相连的高山沟壑,天空有雁阵飞过的风景。但,生活中每每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带着渴望选择了北方。北方的夏天,它有着独特的气候,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让人们久久地荡气回肠,让人久久地依恋这块含满深情的地方。
  陕北的夏天,比节令中早了许多,五月刚过,天气就变得炽热,带着干旱的气息迷漫在陕北这块贫瘠而神奇的土地上。
  大多的陕北人都已习惯了这种稀奇古怪的天气。
  五月过后,北方的雨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频繁起来。压抑的天空不知不觉中,被黑色的乌云遮得天昏地暗,夸张的说,伸手刚刚能看见五指。田野和在街道上流浪忙碌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好回家的准备。
  忽然,东南风吹来的那边,一道光亮瞬间的闪过,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雷声。从缠绵的南方一直延续向干渴的北方。所有在田间、村庄、城市忙碌的人们也突然变得更加忙碌起来。急急忙忙地赶着回家,等待这场即将来临的雨。再次的闪电、雷声之后,整个陕北被笼罩在雨淋地深处。不一会儿的工夫,大地汇成一条条悠长而崎岖的小河、漫无目的的四处流淌着,慢慢地流向了远方……
  这边好多个孩子在雨水中调皮的打闹着,忘了回家,忘了下雨。站在山脊上最小的孩子哭喊着,是被雨天的雷声惊吓了,远处有母亲的影子缓缓地向山脊的这边走来,不停的挥动着像路边小树一样的手臂。而这边的却成雨天最美丽的风景,游弋在陕北的土地上。
  陕北的雨天是极其短暂的,在雨还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一条绚丽的彩虹就挂在西天的银幕上,散发着五彩的光芒和雷雨后淳朴的清香。有人说:“看!天宫的神仙们在西天的银河打水去了……”好多人像我一样怀疑的望着那些说话的人。顺着田间的一条小河缓缓地走去,带着稀奇、带着憧憬……
  如今,陕北的夏天,多雨。多的像江南的雨季,让人久久的回味、依恋……对于常年经受干旱的陕北人来说,雨水就是他们的收获,多一点柔情的雨水,就会多一点甜心的收获。下吧!陕北的雨。我们宁愿祈祷,为了这些带着收获的雨丝;为了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我们;陕北人一年来收获的梦想。愿我们祈祷的身影在陕北的土地上像悠长的雨丝,漫长、辽远……
  一弯月亮升起的时候,许多和我一样的人,站在陕北的山脊上眺望。眺望明天是否再会有一场甜心的雨,留在陕北的夏天。我一直这样贪婪的守望着,我相信在陕北这块土地上,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贪婪的守望着,还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自私的渴望着,渴望着这样一个多雨又如梦的夏天。
  我喜欢这样的夏天,尤其是在山穿连绵起伏的陕北。望着雁阵飞过起伏的山脉,带着追求的渴望,飞过高山,村林。让我在瞬间明白了很多,人在旅途的风景。其实每一个追求的人,应该像夏天的雁阵永远的团结、带着不屈的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乘风破浪……
  我一个人遐想着,陕北的夏天。我喜欢的季节。所有陕北人喜欢的季节,在这个多雨的季节,让我们把年轻的梦埋进陕北的泥土,在这场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在秋天,我们等待着雨淋深处最后的收获。
  陕北的夏天,越来越像江南的夏天,纷飞的雨丝儿,飘满整个冗长的夏天……
  
  打枣(散文)


  每年过完中秋节便是打枣的时节了,沉寂了整整一个夏天的高原,突然变得喧嚣起来。橙黄的山脊上还没有来得及变黄的枣树叶子,在微微地秋风中荡起绿色的波浪,大红大红的枣子透过茂密的树叶层,裸露出丰满的身子,散发着阵阵地清香。一阵威风吹过,整座山脊的沟沟壑壑到处飘满迷人的枣香。
  临近打枣的时节,家家户户手忙脚乱的为打枣做着最后的准备,手脚轻快的人家,早在十几天前便做好了打枣的准备。在沟壑上砍些细嫩的柳条,拨了皮之后,编织成大小不一的箩筐,以备打枣时或者是枣子收获后使用,其实他们都知道,光靠这些碎小的箩筐是远远不够盛放一年的枣子的,但他们还是编织了箩筐,以备方便之用。
  打枣开始的两三天前,大枣户的人家,在距离枣林最近的地方或者是自家的院子里,清扫出一块既整洁又宽敞的空地来,扑上灰色的土布,以便盛放收获的枣子。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便正式的进入了打枣的时节,最先出动打枣的是村里的妇女和小孩。她们早已是成不主收获的喜气,抢先开始了收获。
  按照打枣的流序和气候的变化,打枣也是颇有讲究的。打枣时,人们先是观察枣子的成熟情况,然后再决定先收获哪一株或者是哪一块地域的。根据的打枣经验,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先收获成熟较早的枣子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还没有熟透的枣子继续的成熟。这样所有的枣子等到秋冻时,可以达到百分百的成熟。
  早熟早收的方式是村里人收获枣子最为常规的方法,不过有时候村里提前来了收购枣子的外地人,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的讲究和说法了,不顾三七二十一的将枣子收获完为痛快。有时候一些收购枣子的人喜欢收购带着绿色的枣子,原因是运行的路长,害怕成熟的枣子被放坏,这对于村里的人来说有些可惜和糟蹋,但是遇到这样的买主也都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清晨饮烟袅袅升起的地方,老人、孩子、狗叫、鸡鸣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清晨里打枣前的第一道风景。此刻,妇女们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准备着全天的食物,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正在准备打枣时用的箩筐一类的工具,早饭过后,家家户户的老人、小孩纷纷地向枣林走去,偶尔的顺手摘一颗枣子塞进嘴里,大口大口的咀嚼着,发出啧啧的响声。
  调皮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在树下老老实实地捡枣子,他们全部都爬在枣树上,个个精灵的像是丛林里的猴子,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从一棵枣树达到另一棵枣树。枣树的枝干虽然很小,但是枣树的枝干结实,牢固。枣子树的全身长满像针一样的利刺,稍有疏忽大意就会被扎破手或者身体,即使是这样,这些调皮的孩子依然不会乖静的呆到树下,有的孩子被枣刺扎破了手,跳下树,垫上些黄土,柔一柔,又跑到了树杈上去了。
  一些听话的孩子,虽然能够听从大人们的指挥,但是时间不会太长。干烦了,大人们再怎么指挥也是无济于事的。有时候几个孩子,在大人们的鼓励下,比赛捡枣子,孩子们一时兴起,比赛开始了,同样是好景不常,不一会的功夫,有人开始捣乱,比赛全部覆没,化为无有。一些不实饥饱的孩子枣子吃多了,肚子胀的像气球一样,躺在大人们的怀里,让大人们也干不成活儿,真是无奈至极。
  壮劳力们永远都改不了他们天生的本性,他们在打枣中的表现和他们的本性是完全相吻合的。打枣时的男人们,大多是站在梯凳上用木棍从枣树上将枣子成片成片的打下来,有时候,累的满头大汗,却从不说一个累字。这些默默打枣的男人们,没有几个多言的,累了,坐在枣树下吸烟,顺便从地上捡起枣子,津津有味的咀嚼着,能嚼出整个秋天的味道……
  老人和妇女们的活儿似乎被永远的定制了下来,既没有爬梯凳的权力;也没有上枣树的能耐。他们只有在枣树下安静的捡枣子的份儿。但是这些无聊的女人们,不会像沉默的男人们一样继续选择沉默或者是吸烟。她们的乐趣就是几个人,把矛头集中的指向其中的一个妇女,她们的做法是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夸奖人家,但实际上是在挖苦人家。有些时候把口齿笨拙的妇女们说的哑口无言,但是这些人从来都是不会记仇的,相反的是过些天这些女人给你来一个回马枪,真是措手难防。
  进入打枣的时节,家家户户起早贪黑的忙碌在枣林里。大多的人家在早晨做好了一天的饭食,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这样既不会影响打枣,也不会挨饿,真乃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这样的秋天让我永远的挂念和留恋,可惜的是季节过于短暂,就像秋后的高原漫长而又短暂……
  
  故乡的秋天(散文)


  故乡的秋天,比节令中的秋天来的要早,节令本上刚刚进入白露,天气就渐渐地开始变的凉爽起来。节令进入白露之后,故乡的秋晒正式的开始了,秋晒是故乡天气里,一种极为特别的天气,用我们高原人的话说就是:在荫凉底把人冷死,在太阳底把人热死……
  的确,高原的秋晒给人的感觉是极为特别的。当你真正的感觉到秋晒的时候,故乡的秋天已经来了。故乡的秋天让人有说不尽的感慨和激昂,进入秋天,高原的沟沟壑壑上到处都是收获人的影子,从清晨一直到傍晚,从来都没有终止过。
  进入九月,天高云淡、微风习习,所有的高原人像春来的时候一样在高原的旷野上忙碌着;进入九月,雁阵长鸣、花果飘香,所有的土地在雁阵的呼唤中苏醒。看看这边,再望一望那边,到处都是收获的阴影……
  这边的旷野上,清一色的玉米地,在秋风的拂动中荡起层层地波浪,发出沙沙的响声,这种声音就像陕北的信天游一样,是一种标志的声音;是一种成熟的见证。玉米是近年来高原上一种极为普遍的农作物。玉米的天性就像高原人一样,有着一种精神,一种敢于和自然条件做斗争的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干旱少雨的北方,磨练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也磨练出了属于陕北土地上特有的农作物。
  进入秋天,拨玉米成了高原人的大桩。在家乡每家每户的玉米地大都在十几亩地以上,为了不让玉米杆浪费在地里,每家每户的人乘着黎明的露水和湿气选择在早晨将玉米砍倒在地,白天才正式的开始拨玉米。
  我们乡下拨玉米是极为有乐趣的工作,因为大多都是园子地所以每家每户的玉米地都是挨着的,有时候几家人紧挨在一起干活,大人们难免会啦啦家常,说说东家,评评西家;无聊的婆姨们时而不时的还开个混帐的玩笑,把大家都斗得是前俯后仰,有时候都笑的不会干活了。
  每到拨玉米的时候,每家每户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和及早的收获完自己家里的玉米,他们中午大多数都不回家吃饭,在早上出门的时候,他们就带好了一天的口粮和水;有的时候他们还带着材火,在中午或下午的时候在玉米地里燃起大大的火堆,将没有老去的玉米拨去绿皮,放在烧后的火堆上烧烤,不一会儿的功夫,火堆里发出霹雳旁朗的声音,有时候还发出一阵阵烧糊的味道……
  烧玉米大多是孩子们的营生,大人们只顾着自己手头里拨玉米的营生,也不管孩子们,最多也是在远处张罗张罗孩子要小心之类的话。有时候几个孩子围在一个火堆上,烧着烧着竟然找不到自己烧的是那个了,寻不见玉米的孩子就和其他的孩子争吵起来,有时候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打起来了,但是有大人们在跟前照应着,孩子们是不会打出什么事来的。
  调皮的孩子总是想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做法,竟然把从树杈上采集来的野蘑菇插在树枝上烧开了,发出一阵又一阵难闻的味道……等大人们吃完烤玉米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分了。秋天的黄昏颇为短暂,大人们手忙脚乱的乘着落日时的最后一丝光线拨着最后残留在地里的玉米,此刻的地里,黄沉沉的一堆又一堆的玉米棒子,整齐的堆在玉米地的中央,在夕阳的折射下发出一片片陈黄的霞光,映照在秋后的玉米地上。
  进入秋天,故乡就进入忙碌的季节,所有的高原人就像春来的时候一样忙碌在高原的梁梁凹凹上,山脊上的靡子里、豆子地里、向日葵地里……到处都是高原人的影子,春天他们把希望嫁接在了这片枯黄的土地上,秋天是他们收获希望的时候了。日夜的操劳和忙碌,让他们劳累的脊梁架起了腾飞的希望。
  又是一年的秋天了,透过高原的脊梁,我望见大片大片的旷野上,堆满收获的希望;堆满秋后的果实……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街槐树下——走过一位女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