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哪些信号?

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哪些信号?

2022-03-24 09:41:10    952次点击               发布者:17367085460       字体:【

分享到:

税收贡献超50%,创造价值约为GDP的60%,提供近80%的就业岗位,企业数量占比超90%……

 

创新型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国家认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

 

在今年全国两会,“专精特新”不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让已经成为政策、产业、资本热词的“专精特新”再度升温。

 

 

 

培育“专精特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专精特新”这一热词,虽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从这些重要表述中可以看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关键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命门”。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补链强链”的决心是坚定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在制造业核心技术方面加快“补短板”,特别是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涌现,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企业“小而专”“专而尖”,虽然个头不大,但已练就“杀手锏”,身怀“独门绝技”,频频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展现不凡的身手,常常率先实现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

 

实际上,在之前全国多个省市的地方两会上,“专精特新”同样是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和被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而且多地都明确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目标,除了GDP,这个数字也成为了各地比拼的重点。

 

 

在很多代表委员看来,实现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小配件可能蕴含高技术,小企业可以支撑大配套、小产业也能够成就大事业。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就是让我国的制造业从“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和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强品牌),从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专精特新”培育任重道远

图片

根据工信部在%202021%20年%2011%20月公布的数据,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工信部先后公布了3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截止到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总入库企业已达11.7万家。

 

从地域分布上看,目前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数量最多的省份前三名依次是浙江、广东和山东,三省合计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从城市维度上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排名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青岛、厦门、东莞;而从整体数据看,山东、广东、浙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也居于前列。其中,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来自制造业。

 

 

按照企业注册地统计,除四座直辖市外,宁波、深圳、成都3座城市上榜企业数量均超过100家,位列前三,其中宁波为非直辖市第一名;青岛排名第四,共有97家企业上榜;紧随其后的厦门、东莞、西安、长沙上榜企业数量都超过70家;广州、郑州也上榜前十位。

 

 

但这些数字与“十四五”期间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2021年3月份,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之后,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也对外透露,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逐步构建起“百十万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要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范围,从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扩大数量。他还透露,2022年,计划再培育300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左右,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各显神通,加速培育“专精特新”

 
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9.9%和25.6%,两年平均增长了9.9%和16.8%,增速都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还面临着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疫情散发的冲击,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回款难,企业遇到的招工难、用工贵等突出问题。

 

为此,工信部推出三项措施帮扶中小企业:一是促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地;二是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在全国启动服务活动、举办交流会、开展市场规范行动等;三是推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通市场的创新资源。

 

除了中央层面,各地也纷纷在政策上发力,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支持举措,并从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挂牌上市、优化服务等方面派发政策大礼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在2022年已闭幕的地方两会上,有二十余个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并且制定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目标。有的公布的是2022年的目标,也有公布到2025年(即“十四五”期间)的目标。

 

比如浙江提出2022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7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广东提出2022年将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上海提出2022年要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

 

从各个省市纷纷制定“专精特新”培育数量“KPI”中不难看出,各级政府都将其作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道路,乘风起飞。

 

大国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区域竞争的重心也在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主要赛道也在制造业。这一切的破题的关键都在于“专精特新”,随着“专精特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这些阻挡国家科技强国的障碍都将迎刃而解。有创新才有产业未来,有科技国家才有未来。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蒲白煤化运营公司开展坠落应急救援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