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茄大王”到沙棘产业开发者——访农民专家王建华

从“番茄大王”到沙棘产业开发者——访农民专家王建华

2010-03-04 08:52:20    754               发布者:admin       字体:【

 2月13日,天气特别晴朗,记者踏着溢满春天气息的晨光,走进一
位进城创业的农民企业家居室。
  宽敞的客厅,窗明几净,墙上挂满奖状和证书。两个大书柜,书籍
挤得严严实实;桌上堆放着各种报刊杂志;还有两幅清秀刚劲的条幅:
“峰光无限志在攀登”,“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理想信念,壮志
豪情,随着翰墨满屋飘香。
  主人没上过中学,更没有什么高学历和文凭,近年来却先后完成了
二三十篇有关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研究论文,多次受邀赴延安、商洛
以及甘肃、山西和东北地区作报告,并荣获“中外农民十大杰出创业专
家”桂冠。
  他,就是西安灵丹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农民专家王建华。
  王建华祖籍山东,解放前因战乱和饥荒,祖辈拖儿带女,沿途乞讨
,来到陕西临潼栎阳镇朝邑村。他干过各种农活,当过木匠、铁匠、搬
运工,那种挨饿、受冻、遭人欺的穷苦日子令他终身难忘。
  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一次偶然的相遇。1985年初,他在一次
农业科技成果展览与洽谈会上结识了大学教授孙廷相、蔬菜专家崔鸿文
和杨振民,了解到培育番茄优良新品种是国家“六五”、“七五”攻关
课题,但在研究中由于一些技术问题未能解决,致使番茄制种长期无法
获得突破,严重影响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番茄攻关科研成果的转
化和全国蔬菜生产。
  王建华听完专家介绍,不禁喜出望外,主动提出承担番茄制种任务
。有的专家认为这项任务技术性很强,担心他承担不了。他再三表明决
心和恳求,最后与西农大园艺系签订了番茄杂交制种合同,由学校提供
番茄苗,他负责番茄杂交育种。当时,天气寒冷,他把番茄苗揣在衣服
底下贴肚皮的怀里,在三亩自留地里,开始了人生的新追求——番茄杂
交育种试验。他成天忙得像丢了魂似的,不是跑县城,跑西安,跑杨陵
,就是蹲在地里。老伴说:“王建华把家丢了,家是他的客店。”
  正是因为这种执著的追求,他搞的番茄杂交育种,像芝麻开花节节
高。当年三亩试验地,良种亩产比西安、杨陵等地区试验地高出十多公
斤,其中一亩高36公斤,每亩净收入2000余元。这一下,让当地农民亮
了眼睛。大伙都夸奖说:“专家们多年的愿望,让王建华实现了。泥腿
子真不简单!”第二年,全村40多户农民要求参加搞试验,王建华当技
术指导,试验面积达40亩,全村番茄杂交育种300多公斤,净收入15万
余元,亩产均收入3750元。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四乡八邻都想搞试验。
第三年,试验面积达200亩。岂料那年关中出现了罕见的霜冻,70%的
大棚蔬菜都冻死了。但在王建华精心指导和管理下,群众的几百亩试验
田全获丰收,亩产均收入3500多元。大灾之年获丰收,农民对王建华心
服口服。西安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振民对王建华更是感激不已,拉着他的
手感慨地说:“王建华,你使我们的育种试验起死回生!”1988年,杨
振民和他签订了8000公斤制种合同,那年王建华的育种面积扩大到1000
多亩,产值400多万元。
  王建华,看起来性格内向,不善张扬,但他大智若愚,粗中有细,
柔中带刚,胆识过人。当农民制种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时,他顺势成立了
西安市园艺研究所,聘请专家当技术顾问和指导,一边探索经验,一边
亲自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几十户人家的中兴村,原来名
不见经传,是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村”,几年间成了科技小康村,50多
名光棍汉娶了媳妇,10多名农民就读中国农村函授大学。该村成了关中
农民致富的技术培训中心和劳务市场,呈现出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
一方、一方带动四方的繁荣景象。现在,王建华已建成70多亩地的蔬菜
大棚繁育基地,先后举办培训班1500期,受训农民达10多万人次,番茄
杂交育种试验,辐射到阎良、高陵、三原、富平等13个县区,面积达3
万亩。他先后培育出了靓粉一号、毛粉808、毛粉818、毛绿848、强选
1-4号等10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均具七强特点,即适应性强、抗病虫
害强、生长势强、耐高低温强、耐弱光强,坐果能力强、形美质优观感
力强等,均被全国各地推广。其中毛粉808在全国评比中名列第一。基
地每年培育良种30多万公斤,年产值1.2亿余元,既使成千上万农民走
上了科技致富路,也使基地成了全国闻名的最大番茄育种基地。
  在番茄杂交育种的征程上,王建华踌躇满志,驰骋沙场,竞显风流
。“番茄大王”、“农民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及“全国星火计
划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等桂冠成为头上耀眼的光环
。然而,他没有满足,在继续探索番茄杂交育种试验的同时,1998年又
扬鞭策马,闯进了另一个沙场——开发沙棘产业。这几年,他经常披星
带月,风餐露宿,在黄土高原、长城内外奔波,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
宣传,边与当地政府一起鼓动农民种沙棘。为此,他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担了多少风险。苦难环境的磨砺,使他练就了一身吃苦耐劳的韧劲和
技术过硬的本领,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这几年他先后到甘肃、山西、
东北等16个省256个县区,行程10万公里,进行良种推广和沙棘产业开
发。现在,西安灵丹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5875万元建起了150万
亩沙棘产业基地,建成三层楼4485平方米的新制药厂,取得GMP认证,
开发研制出沙棘新产品“舒麦醋柳黄酮片”、“复方牙痛宁搽剂”、“
平脂降压口服液”、“花粉蜂王浆口服液”等12个新品种,其中醋柳黄
酮提取新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被评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与开
发先进单位”。身为公司董事长的王建华,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八五”
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优秀奖、“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优秀奖”、“国家专业
技术攻关优秀项目奖”。由此,他头上又多了一顶“沙棘大王”的桂冠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22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荣海:西安海星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