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黄藤:为三秦大地的民办教育耕耘出一份绿地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黄藤:为三秦大地的民办教育耕耘出一份绿地

2015-04-14 10:40:11    138次点击               发布者:西安雨晓寒

分享到:

       今年已经57岁的黄藤,看起来很精神。作为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的他, 2012年与北大、复旦、南科大等大学校长同获“中国好校长”殊荣。在他的带领下,2014年的西安外事学院也已经荣登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一位。这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但他,其实自己并不算是成功,因为比钱,自己没有比尔·盖茨多,比官位,自己根本就没有。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黄藤说,他的人生中就想完成三件事:第一个是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第二个就是要为这个国家探索一条发展民办教育的道路;第三个,就是建立一个能保障自己所创立的外事学院长久发展下去的制度,他最想外事学院办300年校庆。
 
黄藤出生在长安区马王镇黄桥村。25岁前,故乡是的精神寄托。现在,黄藤所认识的黄桥村的人虽然离开了村子,但大家都融入了“大西安”,也就是说,西安的变化就是黄藤故乡的变化。在西安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为故乡做贡献。
 
最初的愿望最简单
希望退休的时候买辆车
    黄藤说,创办民办学院主要跟个人的两个经历密切相关,一是自己在大学从事过教育工作,二是曾经的出国经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藤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高等职业研究室工作,当时工资是一个月85元,要用这85元养家糊口,是很困难的,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去买房子、车子,因为连个人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黄藤说,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的时候可以买辆车。
面对困难,黄藤总是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而又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人,加之本身从事研究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国外学校和实践,知道国外的生活。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为了让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黄藤决定出国。
虽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国已没有那么难了,但也并不是很容易,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在学校工作的同时,黄藤开始在社会上不停的做兼职,做过广告公司策划部部长、参与一些学校的办学、课程编制甚至出任校长,还最早在西安成立自费留学中心,当然也做过搬运工、民工头等,这些兼职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说到这些,黄藤还透露一个小秘密,原来他最开始的名字叫“黄怀信”,后来为了做兼职,又不被单位发现才起了“黄藤”这个名字。
攒够了出国的钱,1988年黄藤第一次出国了,当时主要是在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来回跑,最后是长时间待在新加坡。
 
自己想做点什么
感觉办学能满足我的两个要求
出国没几年,加上黄藤自己的努力,就解决了个人的生存问题,不再为金钱发愁在这个时候,黄藤有了新的想法——要自己做点什么。希望做一点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当然,也想通过自身努力,能帮助亲属和好友,让他们也不再为生活发愁。
黄藤想来想去觉得办学最能满足自己的两个要求。而且办学也有基础:黄藤曾在西安大学高等职业研究室里从事教育研究,较早的接触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提升了认识面。黄藤说,他看到当时高等教育的弊病,那就是过于注重传统学术教育和理论教育。这些是必须的,但大量的人是要面对就业,需要实际应用的。
而且,当时的大学数量比较少,如果办一个大学就可以圆更多人上大学的梦。有了想法,就开始想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但知道,政府办一个大学都很吃力,还别说个人了,还有就是,要在国内办学,就得回国,好不容易出去还要回来吗?
就这样,黄藤花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回国办学。想知道什么让黄藤下了决心?其实很简单——出国的那几年,用上了信用卡,走了高速路,当时黄藤认为,这些是中国人50年后的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短短的两三年都体验了,当时黄藤觉得自己都活了两辈子,没什么可怕的了,应该寻求第三生。
 
当年盖的房子是违章建筑
连坐牢的心理准备都做好了
1992年,学校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名字不叫“西安外事学院”,只是个自学机构主要是为外商合资、独资企业培养输送职员,专业也只有会计和英语两个。而这个时候的黄藤还在国内国外来回跑,其实是打算在日本和新加坡办学,但最终发现,在国外中国人还是要受到各种限制,没有国内的条件好,1993年底,黄藤回国全身心的投入办学。
    现在大家看到的西安外事学院是一个综合性大学,看着很好,但办学的艰难困苦只有黄藤自己知道。回国办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土地问题。当时西安没有人办过民办大学,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审批,那么就只能租地盖房子,当然盖的房子也都是违章建筑,所以黄藤连坐牢的心理准备都做好了。不过,整体上,政府还是比较支持和理解的,不然违章盖的校舍肯定会被拆的。
当时黄藤的口号是,“用尽毕生精力为中国办一所3000人的民办大学”。1994年黄藤在西安红庙坡租了一个废弃的工厂,建立了第一栋教学楼、第一个图书室,规划了3000人的校舍。但没想到第一次招生就招了3000人。一年就把所有的校舍用完了。怎么办呢?再找新的地方,随后赶紧又在西安三桥规划了6000人的校舍,结果1995年一年就新招了5000人,加上之前的3000人,就有8000人。于是调整招生规模至1.2万人,并在1996年于现在的校址,即鱼化寨规划了新的学校。
从此西安外事学院也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外事学院进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开始招收计划内大专生;2005年,又开始招收计划内本科生;2009年,经陕西省学位办批准,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我给成功下个定义
今天比昨天好就是成功
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但黄藤个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黄藤说,现在的压力就是如何与公办学校去竞争。
目前,在中国,民办学校不能或者只能得到很少的政府补贴,而公办学校却不同,那么,二者间的竞争就很不公平,压力自然非常大。可是怎么办呢?大家开会,别人说说,出出主意,但最终还是需要黄藤这个一把手定。所以,更多的时候就是自我思考,自我释放。黄藤现在一点都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因为办一流的大学是西安外事学院永远不变的目标。黄藤说,你看我的头发都白了,就是压力大的原因。
其实,很多人也问黄藤,你已经有那么多钱了,而且也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拼搏?黄藤给出了回答,首先,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士,比钱,没有比尔·盖茨多,比官位,没有官位。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学校的事业已经成为黄藤生命的一部分了,这就是社会生存的延续,它存在黄藤就存在,它不存在黄藤就不存在了。大家认为黄藤成功,是站在身后看的。其实我给成功下了个定义:今天比昨天好就是成功,用这个标准去比较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是成功的。”黄藤笑了。
黄藤说他的人生就想完成三件事:
第一是为中国办一所民办大学,现在基本完成;
第二就是要为国家探索一条发展民办教育的路,为此写了很多书,还成立了研究所,现在正在做;
第三就是建立一能保障西安外事学院长久发展下去的制度,这个是不是能完成,从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成型。
黄藤最想看到外事学院办300年校庆。“当然这个我是看不到了”黄藤面对现实很爽朗,但却从未因为现实而停止脚步。2015年年初,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再次聚焦外事学院,这个满头白发的黄藤带头让直系亲属离开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在国内民办高校中率先突破家族式管理。
这像是一个传奇故事在美丽的古城西安,绕着鱼化湖畔为人传诵,但这不是故事,而是黄藤的人生。黄藤,一个在三秦大地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拓荒、播种的使者,他的耕耘已渐成绿地,发芽、成长,继而遍及中国,走向了世界。
 
作者:西安外事学院  李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