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长安月》节选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长安月》节选

2015-02-28 10:12:17    66次点击               发布者:吉建芳

分享到:

 

我是一个主动生活的人
 
2013年11月6日,周三。下午,在西安局宣传外联部毛春红的带领下,我来到西安局市场及大客户服务中心,采访“80后”美女张欢。
1983年7月出生的张欢,2005年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进局后实习一年,先是被分配到西安局大用户营业所。2007年3月底,“一部三中心”成立,大用户营业所的人员被拆分,张欢就到了客户服务中心。“三集五大”改革后,她又到了市场与大客户服务部。每一次改革在她看来,都不过是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大家干的工作都差不多。
2008年5月嫁为人妇。同年11月,参加在职研究生联考,成为西安交大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2009年入学,现已顺利毕业。
从进局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她一直在改革与被改革中从事着工作;又因为她比较擅长文艺,长相和主持都倍儿棒,就总是被借调来借调去的,每一次借调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半年或七、八个星期。
张欢觉得自己也许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在真正进入电网企业工作之前,她觉得自己和许多社会人看电网的目光相似:相对稳定,工作轻松。但自从她进来以后,一个改制接着一个改制,除了单位内部的改革,还有行业的改革:主多分开。一次又一次亲历改革,让她以前的一些想法产生了变化,常常莫名地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什么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而自己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放下书本,无论多忙都一直坚持学习,学历的学习和各种知识的积累、更替学习,是属于一直在路上的那种。
尤其在西安交大上工商管理硕士那三年,真是很不容易。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十分艰辛,工作经常要加班加点,加上学业繁重,期间还经历了西安世园会时的倾情参与,忙和累是超乎寻常的。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忧患意识?”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停下正在记录的笔记,问道。这些年来在电网企业内部的诸多采访,还是第一次听一位电网员工有这样的忧患,而且她父母是双职工,她是独生女儿,本人又是那样的优秀!
“也许性格使然吧!”她说,“我是一个主动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坐等工作中或生活中有什么好事砸在我的头上,会主动给自己创造一些不一样的生命体验。”语速并不快,声音很好听,普通话的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两条漂亮的眼线紧贴上眼皮,在眼角位置微微上扬,平添一丝妩媚。淡淡一抹口红,恰到好处,又不甚张扬。一头浓密的秀发轻轻挽在脑后,很清爽干练的样子。
虽然她是一个“80”后,一个周围人眼中公认的“小才女”,但她和我之前见过的一些情况类似的女孩子大不一样。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虽然出生和成长的年代并没有受过太多的苦,没有那种苦尽甘来的小小满足感和安于现状的闲适心态。而她的不满足其实有些时候未必就是坏事,体现在她一直比较积极,积极工作,积极生活,积极去做她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做了的一切事,并且大胆去尝试,尝试。
她会努力找生活的平衡点,用力去生活。她不希望别人固化自己,她会用自己的表现来定义自己。在工作中,她算是“拼命三郎”那样的一个女孩,不是说能力和业务有多强,或者因为已经工作几年了,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实力,或者是“油”了,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初心的状态去工作。从不计较短期的回馈,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升职或者加薪什么的目的才去努力,而是她觉得自己应该有这样一种状态,什么都不为地去努力。
身为第三代电网员工,她不愿意吃上一辈和上上一辈们的老本。即便她现在不怎么努力,正常情况下,此生应该也是不会饿着的,有爷爷辈和父母辈们积攒的生活资本,但是她没有。她不想随波逐流,或者被安排着工作生活,她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是觉得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又太少。
张欢有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2011年西安世园会国家电网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展厅)的有关工作,整个过程从前到后历时半年多。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历程,张欢觉得,收获那叫一个大啊!
虽然她上学时并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但在工作以后反而以志愿者的身份一再地参加一些活动。相比起其他志愿者来说,稍微成熟一些,所以主要担负展厅的接待、日常管理等工作。国家电网馆还没有建成以前她们就已经被聚集在一起开始做各种准备,自己也提前做了许多功课,对系统内和系统外来宾的接待形式、接待方案、讲解词,光伏和风电怎么讲?展厅里怎么讲?走廊里怎样的路线更合理?整个世园保电的工作怎么介绍等。
正式开园以后,来宾们一批接着一批,她们一部分工作是在展厅里介绍,另外就是要全程陪同来宾在园里参观。半年多时间,完全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做着以前从未做过的、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世园会期间,她倒没觉得自己怎样,反而是亲眼见证了一起担任志愿者的其他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许多都是在校学生,还没有被分配。他(她)们比她本人想象的更坚强,更能吃苦。只要有一个环境,大家的韧性和潜力其实是可以激发出来的。
世园会是七、八月份开园的,那个时间段正是西安最热的时候。有时候接待一些来宾要全程陪同进园。男孩子拿着对讲机,一边同行,一边安排行程。在桑拿天里还穿着统一的皮鞋、衬衣、西装和长裤,每个人随身有个背包,背包里按来宾人数装着太阳伞备用,天热加上重物,走一圈四、五公里下来,着实够呛。每天至少走一遍,至少!在那几个月里,他们就那样一天天地走过来了。
女孩子也是穿着统一的衬衫、马甲、西服、长裤、高跟鞋,一趟一趟、一圈一圈地走着,一路上既要不停地讲解,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确保来宾不丢下谁拉下谁,确保整个参观行程顺利。女孩子都爱美,但是每天都在大太阳底下走几遭,个个都晒得很黑。好多女孩在世园会结束后都发现瘦了,因为衣服穿的很厚,还要在那样热的环境中行走,高跟鞋每天都把脚磨破,或是磨的起泡,到处贴着创可贴。
志愿者的工作其实很重要,因为他们既不代表省公司,也不代表西安供电局,而是代表着国家电网公司,代表着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形象。来宾们各个规格、各种级别的都有,世园会到底好不好看先不说,但一般人还是喜欢去看一次。去一次,他们就得陪着走一遍。
无论来宾的身份怎样,每一位他们都会认真接待,尊重来宾的意愿,并尽可能地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有许多来宾的到来他们都不可能提前知道,随时都要保持最佳状态,精神饱满地准备迎接来宾,哪怕真是很疲惫也不能有所表现。
她还接待过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当时他们一行人进门时,陪同人员就向她们介绍,他是谁谁谁。整个接待的过程中,郭明义还问了她几个问题,并夸赞她讲解得好……
半年多的时间,每天就那样忙忙碌碌的,好像做了许多事,可是回过头来再去看,又好像也没有干些啥轰轰烈烈的大事,几乎都是重复的工作,可是能把重复的工作每天都做好也很不容易。但对于每一位参观世园会的来宾而言,世园会是全新的、新奇的,世园会上国家电网馆的志愿者们是青春洋溢的、规范而又彬彬有礼的。
回想那段日子,张欢真切的感受是,“能和比我更小的小孩在一起共事,真的很愉快!从他(她)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她会经常思考,虽然大家只相差几岁,但人家是那样打电话的,喜欢聊的是那样的一些话题,如果没有成为世园会志愿者,她可能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和更年轻的、未来的国家电网人一起成长。而那个过程,对自己既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充电和学习的过程。
世园会期间,她还参加了一个“我是国家电网人”的主题演讲比赛,代表的是西安局,但演讲的核心内容是世园会。她觉得自己演讲稿的切入点还是选择的不错的,从选题到演讲的内容各方面,和其他演讲者还是有所不同,视角完全不同。既是讲的是“我”,也是我亲历的世园会,那是其他演讲者无法比拟的,内容也让大家觉得很新鲜。演讲者更多讲述的是线路工的艰辛、“老黄牛”式的劳模先进人物……大都太过苦情,平常人们也都听得多、见得多了,演讲比赛上更是一个接着一个,突然听到一个演讲者讲述自己是世园会志愿者的故事,自然会眼前顿时一亮,印象分就已经上去了!
志愿者们有的已经作妈妈了,但因为忙世园会的事不能经常回家,就把小孩的照片随身带着,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张欢她们看到这一切觉得挺感动的。
她在演讲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世园会充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位建设者,但并没有直接去讲述她有多么辛苦,而是讲述有一天他在工地上,收到一条孩子发来的短信,她把那条短信的内容呈现出来,用小孩的视角来看父母的工作。
她觉得演讲时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他(她)很辛苦,或者我很辛苦,完全可以通过叙述一些细节的东西,让现场的听众去慢慢感受,电网建设者到底辛苦不辛苦。而不要用“为了赶工期,连续多少个日子都起早贪黑地奋战在工地上……连续多少个日子都没有合过眼……”
而是舒缓地讲述:平凡的一天结束了,夜幕降临了,他突然收到孩子的一条短信——妈妈说,我的爸爸是守候光明的天使,有他,我们就不再恐惧黑暗……
完全是娓娓道来的那种。这个故事本身先感动了她自己,然后她写成演讲稿后,同样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这种讲述的方式在现场听,还是很新鲜的。起码世园会、志愿者、充电站等这些概念都是新鲜的,完全有别于国网公司系统传统意义上的一切业务。传统的电网系统业务无非就是讲生产和营销,这些虽然现在随着企业的改革,也都有一些新概念。我们搞新业务,搞品牌形象的传播,努力发掘公司系统文化和品牌方面的一些价值……这些看上去好像也很新鲜,但还是和企业这些年的东西又是吻合的。
八小时之内的张欢,不管在本职工作岗位,还是不停地被四处借用、借调,她都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完成工作任务,是年轻电网员工的代表性人物。八小时之外的张欢,她的生活是丰富的、饱满的,她是一个活生生的,极其阳光灿烂,随时都发挥着无穷正能量的一个有志青年。
“我确实是属于时间少、爱好多那一类人!”张欢说。而且八小时之内的时间必须保证全部用在工作上,把工作认真干好。
一个下午的聊天并不一定能对一个人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但她说的几句话我却是记住了:人不要把人想得特别复杂,也不要把自己搞得特别复杂。做一个开开心心的人,简单,快乐。
张欢觉得,这些也许和自己的家庭教育有关。
“如果你见到我的爸爸妈妈和爷爷他们,”张欢说,“你会觉得他们都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电力职工。”
虽然我自认为还很年轻,但是在采访张欢的过程中,还是觉得她讲述的许多观点新颖又新鲜,跟自己接触过的一些采访对象还是不太一样,这让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虽然自己有时候偶尔也会有弥补自己短板的念头萌生,但又有时候会觉得,既然是短板,那就算了。心若一怂,从此后可能再也很难有信心。
“如果我也怂了,你就没有采访我这个机会,不是吗?”张欢笑了说,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
我相信你们祖孙三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点,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这些不同。
西安局曾在50周年大庆时制作过一个记录片,采访过这个温馨的电网人大家庭,。采访时,从爷爷的叙述中,张欢感觉爷爷那一代人创业时几乎完全就属于“肉搏”,完全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建设电力长城。当然,那也是一个激进的时代!
张欢的爷爷亲历了西安电网从无到有的时代,那一代电力人完全白手起家建设西安电力。因为当时的西安,城里城外变电站和线路什么的都没有,都是他们建设的。他们完全是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进行建设的。
爷爷年轻的时候,不管大环境、小环境再苦再累,心里其实一直有一种很简单、很纯粹的快乐,人也是很亢奋的,是“我为祖国做建设!”的那种豪迈情怀。自己的血肉之躯能参与到祖国建设中,很单纯、很热情、很纯粹,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征就是吃苦耐劳。现在他们仍然是那样子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家里的喝水杯子也是用了几十年,他们那代人的特征很明显。
张欢本来就是主持人,当时拍摄专题片的思路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生活状态。
到了父亲这一代,张欢觉得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从父亲的青年年时代到中年时代,从企业到社会的变化都是非常非常大的,企业大发展,社会大发展,同时也是一个物质爆炸的时代。
父亲年轻时的环境也是特别特别苦的,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一步步地成长和历练,也走得十分艰辛。完全是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用电需求的发展、电网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那一代人受文革等因素影响,许多人的文化程度可能不一定很高,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父亲的运气还好,“上山下乡”时,竟然同一批有五个人一起考到西安局工作,父亲和母亲就是那一批的五分之二。
他们没有能上成大学,并不是因为学习不好,是那个时代没有给他们机会。反倒是这样,他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历练自己、磨练自己。现在,父亲在技术上是特别牛的!都是自己慢慢学来的。他们那一代人有许多在我们电网企业都属于真正的行家里手,是完全靠时间累积出来的“通”和“懂”。他们和西安交大电气专业等毕业的科班生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专业上的自信和理解是完全靠时间逐渐沉淀出来的,从个人的角度,她觉得自己挺佩服的!
近些年,她觉得电网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大家的同志心理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对工作和生活的理解也是多元化的。新进的电网员工,不排除那种一进门就准备混日子的,只想着有一个看上去好一些的职业,拿一份稳定的收入,然后过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有如李锋涛、南海等一些创新和技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有很多很多。
张欢说自己属于中庸一些的,在工作上追求的是专业性、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要走仕途,在职位上达到怎样的程度。她被任命为西安供电公司工会的分会 主席时刚刚26周岁,是她们单位当时最年轻的主席。在她的印象中,工会负责人之类的角色大都是上了年龄的人,起码也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中年男女做的,能给人以安全感,没想到后来领导把这项职责赋予了她。
被评为西安局十大杰出青年她也很意外,当时是全局票选的第一名。全局第一次搞那样的活动,先是各个基层单位往上推荐,初选后确定了20个人,后来又从20个人里面选10个人,结果张欢拿了第一。
类似这样的荣誉她还有很多。她也参加过许多比赛,希望自己在每一件参与的事情上尽力做到极致,不做则罢,要做就做最好!不愿意仅仅只是掺和一下,“飘过”、“路过”都不是她想要的。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张欢十分喜欢烹饪。
“我做饭,是可以被称为‘厨子’的那种。”
“啊?”我十分诧异,“你不会就差去考一个厨师证了吧!”
呵呵!
她在家什么餐都做,也都会做。西餐,泰国菜……从小就喜欢。每天一打开冰箱,看到自己提前准备的各种食材,脑子里迅速排列组合一下,就能构思出一个很不错的“菜谱”,完全凭直觉。
她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自己动手做早餐,把粥熬上后就下楼跑步,跑回来后一家人一起吃饭。
“可是和上一辈住在一起你不用这么勤快啊!”我叹道,同时用一个超级懒虫的眼光不无惋惜地说,“睡懒觉多好!爸爸妈妈也可以给你做早餐啊。”
“呵呵!”她笑了笑说,“所以我一直说我是个主动生活的人。”
她从小时候就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父母也一直是这样培养她的。小学时上奥数,第一次去时他们会用自行车送着她去,第二次以后,就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去。有时候早上上学时妈妈会给她一些钱,嘱咐她下午放学后路过菜市场,顺便给家里买一些菜回来。她就自己背着书包、提着各种菜蔬回家来了。小学一年级时,她就会饿了时自己煮方便面吃,还给自己打个荷包蛋,放几片菜叶子进去。
“你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忙吗?”
“一方面是因为忙,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教育理念。”
其实教育理念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每个家庭都是完全个体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都有优点,也都会有缺点。虽然在父母的教育和培养下,张欢自小就很独立,但是现在父母有时也会觉得有些受不了,又觉得她太独立了!反而开始羡慕一些小孩比较黏父母的家庭,什么事情都要和父母商量了才做决定,而她是从来不问父母的,自己想怎样做,只要想清楚了就会去做。
父母选择怎样的教育方式,就要承担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她的优点是独立,缺点也是独立。
在她的印象中,父母对她从来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待孩子那样,时刻都要盯着。但父母也会盯着她,那种盯住是属于宏观的:不要做错事、不要走错路,尽可能给她创造一个很好、很宽松的环境,让她去学习一些尽可能多的东西,但不会帮助她做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家务。即便现在,她一直在成长,但她家所在的北院菜市场的人们都认识她。虽然也喜欢逛街,可是她觉得自己逛菜市场的兴致比逛街的兴致更大。
她觉得生活中所有给予自己的都是礼物。有时候也许会偶尔懒一下,放弃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除了烹饪和长跑,生活中的她,还喜欢弹琴、茶道和练书法,热爱音乐和读书。
坐在我面前的她,自信,从容,淡然,理性。采访期间她接到一个电话,挂断后她扭头对我说,我们局明天有个活动,他们又叫我去主持。
“多好啊!好好努力吧。”我说。
“如果有一天这个企业不行了,被扔到社会上,我到底能干什么,能干些什么?我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些假设,也希望自己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有时候如果听到一些年轻人抱怨工作太烦、加班太烦、生活太烦,她会觉得奇怪,这么年轻轻的有啥好烦的,该干啥就干啥,该干啥就干好啥,然后想干啥就去干啥,不是很好嘛!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烦呢?每一次人生的经历其实都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如果自己换一个角度去解读,哪怕只是稍稍换一下,反正不做是不可能的,就会发现首先心情会愉快很多。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或许很累,但是这样想着累啊累啊的是八小时,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也是八小时。这八小时既是工作的八小时,也是属于自己的八小时!
不管怎么说,如果身边说“烦”的人多了,总是一种温腾腾的状态,这会让人很害怕!人不能总是被别人的要求推着走,所以还不如自己对自己有一些要求好。
现在主流媒体的一些采访形式和报道形式都在变,新闻的切入点也在逐渐变化。从生活里撕开一个口子,流出来的血液是新鲜的!一定不要先入为主地套一个什么东西,一开口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革命先烈的故事……”你在采访的时候,脑子里的处理器也一直在运转,那些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该怎么用。
“你们记者这份工作也是挺辛苦!也不容易。”
从事这份工作以来,这是为数不多的“被同情”,顿时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头涌起。我抬头认真地对张欢说,“真心感谢你!”
记者也是个好职业!你一定要珍惜它。
我会的。
 
 
一片“黄虫”飞过长安街
 
张欢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女孩,爱生活的许多领域。比如,她每天都会长跑,在我采访她之前没多久,刚刚参加了21.0975公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她精心准备,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跑完了全部行程。虽然是第一次参加那样大型的活动,但她心里并不怯,从容地跑完全程后,竟然觉得自己还有剩余体能。
当时她休了两天年休假,加上周末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那次北京之行。因为喜欢跑步,自然会通过网络认识一些有同样喜好的人,自然会获悉一些比赛的信息。每年从前一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都是马拉松比较密集的阶段,每年一次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是国内几个比较有名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有许多小城市定期不定期地会举办一些马拉松比赛。虽然她以前跑过不止一次21公里的路程,但是正式跑马拉松赛却还是第一次。
像“北马”那样的金牌赛事报名是很难的,早早就守候在电脑前的她,从刚刚开始报名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刷屏,当时网站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短短几个小时,3万个名额就已经爆满。媒体上也在讨论为何突然出现了“马拉松热”,往年需要几天时间才报完,而今年只用了几个小时名额就已经全被抢光了。张欢和朋友们守在电脑前不停地刷、刷,总算报上了。当时距离比赛只剩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她就开始慢慢准备,虽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后来通过微博看一些著名马拉松教练的教程,制定了一个自我训练的计划,尽量让自己不要受伤。平常每周至少跑5次,每次跑10公里,已经常态化了。
到比赛前夕,她发现行李特别多,一个小箱子里全部放的是跑步相关的东西:专业跑步的衣服和裤子、跑鞋、耳机、雨衣、腕带、手机等。为了减轻数小时的枯燥准备的耳机和音乐,在比赛前一个星期,给手机上存了一个文件夹,名字是“北马音乐”。她觉得人在听自己很熟悉的歌曲时,会很容易进入情绪,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听不熟悉的歌反倒不会。她就把自己从小到大喜欢的歌都整理出来,放在这个文件夹里。为跑步准备的雨衣一开始就穿着,可以保持身体的热度,不容易受伤。跑步中,雨衣既可以防雨,跑热了也可以扔到路边的垃圾桶。腕带可以把手机固定在胳膊上。
10月18日下午,她和爱人,还有另外一个女性朋友一起到达北京后,就到指定地点去领取装备:参赛包。她爱人属于全程陪同,帮她们带东西,她和那女孩一起参赛。经常一起跑步的人,有时候比赛就会互相约一下。跑友中报2014年厦门马拉松比赛的人也很多,大家觉得厦门的景色很美,而且刚好是元旦假期,就一起去连跑带玩。
然后就近溜达溜达。为了保持体能,训练已经停止了,虽然特别爱逛街,但也没有逛太久。她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也是一个爱跟自己较真的人,觉得既然已经报了名、到了北京,就认真准备,不给自己留什么遗憾。也没太敢吃。并不是怕胖,只是没太敢吃不适合运动的食物,害怕到时候身体不适影响比赛。从行动到吃方面都很节制,而且还必须保证足够的休息。
她笑着说,“虽然自己跑的业余,但是却完全像一位专业运动员那样去做准备,体验整个过程。”
比赛的那天早上大概五点钟左右她就起床了。如果八点钟开始起跑,六、七点钟是必须到达起跑点的。而且要吃适量的早点,还要食物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之后,热身。上洗手间,尽量排空,减少比赛期间找洗手间的几率。然后背上自己的行李前往起跑点。
而那次“北马”的一个笑话就是因为洗手间太少,后来网上流传一组照片:尿红墙。照片上是大家跑过中南海时,男选手们因为等不及排队,在赛道边站成一排小便的照片。
呵呵。
按理说,像“北马”那么大型的比赛,不应该出现那样的失误啊!而且人们比赛时为了节省排队的时间,选择就地解决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有的稍微专业的选手苦练一年就是为了提高十分钟的速度,结果上洗手间排队就可能花去几十分钟时间,谁愿意排队?
比赛正式开始,发令枪响了大概十五分钟以后,她才在挤挤挨挨的人群中走到起跑线的位置。人实在太多了!
“谁站在最前面?”我问道。
“赛事专门邀请的那些选手。”她说,“专门请人家来破纪录、提高比赛影响力的那些选手。”
之前保持了23年的马拉松记录,在2013年的“北马”上被打破了。
每个人跑步的目的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破纪录、为了奖金,站在起跑线最前面的那些;有的是代表企业、赞助商,跑步时穿着企业提供的衣服,有的还举着企业的宣传牌或印着标语的横幅;更多的是像张欢一样因为喜欢马拉松而参加比赛的。
跑过起跑线以后,人们之间慢慢就拉开了距离。
比赛前她还是有些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虽然那样的距离跑过不止一次,但是不知道真正的马拉松到底会是什么样。但跑着跑着就开始兴奋了,人会觉得那个氛围太欢乐了!那么多人和自己一起跑,甚至可以想象着那么多人陪着自己一起跑。
 
2013年的“北马”是阿迪达斯赞助的,官方给所有参赛选手每人发一件黄颜色的体恤衫,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穿着比赛服,但也有一些人穿自己的衣服。坐在西安家中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张欢的母亲后来告诉她,从电视中看,乌泱泱的一大片,简直就像是一片“黄虫”飞过北京长安街。
“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妈妈说当时她真的是这个感觉。”张欢也笑着说。
人实在太多了,很难在人群中找到一条很直的“跑道”,要想加一点速度,就只能在人群里四处去钻着找空跑。即便这样,她觉得也许因为兴奋,或者大家的水平都很不错、也都跑得很快的缘故吧,自己在比赛中的速度反倒比平常跑得快。那样宏大的一个场面,由不得人就会兴奋。跑着跑着,就会觉得自己又超了一个人、又超了一个人……这样也会越跑越有劲,越跑越兴奋。
赛道全程戒严,从天安门广场起跑后,根本不用担心跑错路,只用往前跑就是了,途中会有许多指示牌、补给点等。沿途的赛道外有许多喊“加油”的和拿手机或者相机拍照的。如果在日本,马拉松沿途的人们会自发给参赛选手提供补记,可能会抱一筐香蕉在那里,也可能会是一些饭团。但国内的这种氛围还不是很浓,也许以后情况会好一些。
长跑的人都有一个职业素养,就是人们会自控。每一公里都会监控自己的配速。看看是快了还是慢了,需要不需要调整,主动调整一下呼吸。当然长跑时也是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不能前半程一下子冲得很猛,结果后半程没有力气了。长跑一方面是拼体力,另一方面还得用脑子,尤其马拉松。要把自己的精力和体能合理分配在21公里或者42公里,这是需要一个规划的。中途她不停地看自己的配速,不停地做一些合理的调整。
到最后两公里时,她本来想冲刺的,结果发现根本就冲不起来。跑道上一直是摩肩接踵的状态,只能跟大家一样相对匀速前进。刚好位于比赛终点前的那段路、芝春路是一条很窄的路,远远没有长安街那么宽。让她欣慰的是,跑完后竟然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累,自己还有剩余体能。甚至有些后悔一开始没有跑的稍微快一些。而过程,真是很享受。
除了起跑时最前面的那一拨专业选手,大部分人的水平都相差不多,都在跑,但都跑不快。很少有人会跑一跑走一走,或者干脆跑不动了走。能去报名的,都不会是玩玩而已。人们什么都可以随便玩,唯有马拉松不能随便玩,没有训练基础的人是不可能跑马拉松的。
马拉松是一项特别公平的运动。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身处比赛现场,她觉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颜色的皮肤、不同颜色的头发的人们为了马拉松这一件事聚集在一起,这是一种巨大的正能量。而比赛期间,她发现每个人是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目的跑的,有的人是奇装异服为了展示自己,有的人为了破纪录、赢奖金,赛场上既有许多专业运动员,也有已经八九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每个人只要选择了马拉松这项运动,一定是精神上很强大,生活中总会有些过人之处。三万人在北京长安街上一起往前跑的场面,岂止是震撼那么简单!而自己参加那样的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比赛本身,毕竟业余选手不可能有多好的成绩,完赛是第一个目标,而最大的目标则是:感受。
“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汲取一些正能量,并且成为一名正能量传播者。”身为单位分会主席的张欢如是说。
平时的她,基本每天都会跑步,有时在省体育场跑,有时在她家院子里跑,一个月至少跑二百多公里。
现实中的每个人不论职业身份何如,都会有自己的长处,自然也会有短板,有的人选择扬长避短,而有的人则会努力让自身的短板变长,并且变得更长。
张欢觉得身为单位文艺骨干的自己,文艺一直是自己的长项,也获得过许多奖励和荣誉,而体育则要稍逊一筹。她想看看自己在不擅长和不怎么样的领域努力一下,会是怎样。
提起自己的马拉松之路,青春四溢的张欢笑着说,“一年前,跑步对于我来说只是学生时代800米测验的痛苦记忆,是跑步机上气喘吁吁的尴尬经历。直到2013年4月的一天,无意中看到台湾女作家、模特、跑者欧阳靖的微博……那一刻,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或许我也可以跑步,可以跑完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
张欢人虽年轻,但却很有主见,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并且一定要努力做好。她很快去运动专柜买了一双专业跑鞋,从手机上下载了Nike+Running。5月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的绿荫场上,张欢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长跑”。虽然那次跑了两公里后她就瘫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大汗淋漓、大口喘气。但身体上的极度疲惫却并未让她就此打消跑步的念头,而Nike+上的跑步记录更像荣誉证书一样鼓励着、激励着她,给她力量和信心。就这样,张欢开始了她的跑步生涯。
张欢在跑步5个月后,就踏上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马拉松之旅——2013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当她心态轻松地以2小时4分的成绩顺利完成半程马拉松的比赛后,那种在蓝天白云下来自世界各地数万人一起奔跑的感人场面,让她从此彻底爱上了“跑马”,并一发而不可收。
她把长跑作为自己加强体育锻炼的一项运动,并且坚持了下来。长跑不是一项技巧类的运动,它是一个自己给自己找挫折的事情,她觉得她们那一代人可能跟成长的环境有关,没有亲历过太多挫折,最起码她自己认为是太安逸了!没有饿过,没有穷过,没有特别累过,也多少沾了父母的一些光进了一个社会人看来的好单位,无忧无虑,安逸稳定。但她始终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和经历过的挫折是有关系的,她愿意经历一些挫折磨砺自己。
跑步是一项很孤独的运动,也是一项枯燥的运动,是必须独立完成的,哪怕旁边有人跟着一起跑,但这项运动的核心是孤独的。起码每天跑步的时间段不能玩手机,不能看“朋友圈”、刷微博和微信,跑步的过程只能关注自己,是一个向内看的过程。好多人没有机会和时间关注自己。
跑步的人没有对手,所要战胜的人只有自己。跑步时,倾听自己的呼吸声,倾听自己的脚步声,跑多少,就是多少。如果之前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静心地想一想。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用数字来丈量的,跑了多少就是多少,永远也不会有战胜对手的成就感,永远战胜的只会是自己。当她认定了这个运动项目后,就深深地热爱上了它。
一跑,就是半年。
张欢,这位勇于挑战自我又多才多艺的跑者。从2013年5月至今,她在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跑了2600多公里,完成四次马拉松之旅,拿到四张完赛证书,取得三枚全马奖牌。
“如果说跑步只是我生命中一件平凡而快乐的小事,那我坚信,在日复一日平凡的累积中,会滋生出让灵魂更自由,让生命更茁壮的力量!”采访中,张欢这样谈自己跑步的感受。从一只渴望飞翔的“马拉松菜鸟”,到引人羡慕的“跑者”。重温一年来的跑步历程,张欢不无惊喜而感动地说,“我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一年来,因为长跑,她培养了认真吃早餐及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开始尝试更有序地管理自己的生活、训练以及身体;因为长跑,她也感受到了自己日益增强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加入“怪兽跑团”,结识了更多同道。
现在的人们大都是“低头族”,随时随地都在低头看着手机,人们已经做不到不看手机了,如果不看手机许多人会觉得很难过。而跑马拉松的人都很牛!因为起码至少在跑步的这几个小时是可以不看手机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