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

【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

2015-04-28 12:56:22    426次点击               发布者:李俊

分享到:

         刚刚看完《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这十六个字,这是老秦人的一种血气、斗志和秉性。孙皓晖先生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激扬的文字谱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让我对秦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沉醉于最开放、最铁血、最开明、最无情的战国时代,一起品味其带来的震撼。

        这本书是以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在于敌国大战中,身中毒箭而亡拉开序幕的。秦献公嫡子嬴渠梁灵前继位,史称秦孝公。秦国此时国力虚弱,遭山东六国蔑视,六国会盟,图谋分秦。内忧外患中,二十三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断指血书国耻碑,向天下广发求贤令,誓以变法强国。在与入秦士子的反复切磋中,商鞅脱颖而出,开始了明君强臣二十年的变法大计。战国时代,魏、赵、楚先后变法,魏国吴起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屈原变法,但只有商鞅变得最彻底,也最有成就。而变法成功却也得罪了不少人。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富强,但秦孝公死后,世族大臣却诬蔑商鞅谋反。虽然保证变法的继续,却对他施以车裂极刑。虽然秦人主动立祠纪念,但令后人感慨无限。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全国百姓以私斗为耻,以为国立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一统华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君强臣,相知相扶,没有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哪有商鞅胸中定鼎秦国,法治天下宏图的实现。如果商鞅是棵树,秦孝公便是支撑树的山;商鞅是千里马,秦孝公即是伯乐。秦孝公境界堪称更高!他是史上少有的天才领袖,极具人格魅力。可惜天妒英才,公元前338年,壮志未酬的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时年四十六岁。商鞅骤然感到独木难支,感到了秦孝公作为他背后支柱是何等的重要,坚实厚重的秦孝公从来不怕商鞅的光芒淹没了自己,从来都是义无反顾苦心周旋于庙堂,为他清扫所有的障碍,即或是有人风言“秦国民众唯知商君之‘令’,而不知国君之‘书’”,秦孝公也是微微一笑,不予理睬。自古以来,明君强臣之间如此默契,诚为可遇不可求。

 每当我捧起这部著作时,那秦人、秦风、秦韵扑面而来,有些事情仿佛就是昨天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亲切。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我,原本没有觉得家乡有什么特点,春天百花齐放,夏天酷热难耐,秋天是忙碌收获的时节,冬天寒风凌冽。秦腔吼得声嘶力竭,和其他剧种比起来,竟是少了些许的含蓄。现在才知道,原来天天看到的极其寻常的东西,竟有如此浓厚的文化传承和底蕴。才知道常常吃到的面条,听到的秦腔,看到的景色,是别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有的;厚厚的锅盔,作为古时士兵行军作战的干粮,竟是有千年的历史;脍炙人口的信天游,孕育了多少情感与爱恋;岐山县得名于周的“凤鸣岐山”;临潼竟是秦时都城“栎阳”;咸阳得名于渭水之北,九崇山之南,山水俱阳等等。我们都是陕西人,都是秦人,我们应以我们这片土地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文明而欣慰、自豪!

        作者在本书的封面所述,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大秦帝国确立起坚定的法制信念和守法精神,这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财富。“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精神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