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姚展雄:梅一样的女子—读郭志梅《梅园晨心》

理事姚展雄:梅一样的女子—读郭志梅《梅园晨心》

2012-01-11 14:44:58    78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如果说,张爱玲是鹤一样的女子,林徽因是兰一样的女子,李碧华是狐一样的女子,郭志梅则是梅一样的女子。
     她芳名志梅,笔名稚梅,“人生第一书”名《梅园晨心》,足见其对梅花的钟情与痴迷了。在《名字的遭遇》一文中,她曾这样自我表白:“我的名字叫梅,因而对梅花格外喜欢。每年白雪压弯枝头的时候,傲然怒放的腊梅丛中总有我蝴蝶采花的身影。沐着梅花脱俗缥缈的幽香,想着历代骚人墨客对梅花的赞颂,我有一种不可与外人言的骄傲之感;我得意我叫梅,看见给冬天带来一隅春色的梅花,仿佛那功劳就是我立下的一样,我感谢我的父母赐予我梅的名字。”
   我有时会生发这样的绮想,她前世会不会是一株千年的古梅,今生投胎人间来做奇异的女子,一如林黛玉的化身绛珠草,发誓用一生一世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
   她不仅拥有梅花的胎身,更蕴涵梅花的秉性与神韵。
   梅一样的女子,对她而言,既具胎身,又含性灵,可谓形神兼得。
   这是她对我的第一印象。
 “尽日寻春不见春,笀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元代一位比丘尼因看到梅花悟道后写下的诗偈。这位比丘尼为了寻找春天,穿着芒鞋翻山越岭去寻觅。在一无所获下悻悻归来,偶然看到园里的梅花绽放,才恍然大悟春天已在枝头上! 
   郭志梅不是尼姑,她却有着尼姑“嗅梅知春”的云水禅心。早在上大学时,她“得知大学里有梅园”,就“天天早晨跑步去嗅她的馨香,赏她的俏姿,还悄悄折了一束梅花插在寝室正中的花瓶里”。
   若花真的能解语,我想,身为“百花魁”的梅花,一定会感谢她的知遇之恩的。
   在我看来,她的这种举动,充满了尼姑“因花悟道”般的深深的禅味。而我与她的相识,亦因了这一份难得的禅心。 
   一日上网,看到我的博客留言,说我的一篇禅意散文《说生气》写得真好,可做《民情与信访》杂志的卷首语,并留有电话,让我看后与她联系。我随即拨通了她的电话,话筒那边传来一个女子清脆的声音。她说她叫郭志梅,杂志的总编。一位总编,能够亲次向一位普通的作者约稿,既不看重名头,也不看重地位,只在乎是否好稿,这等事,与我还是头一次,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着实唏嘘不已,暗暗赞叹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总编。
   后来,我的禅意散文《说生气》《放下你的心》《稀释痛苦》《人无癖不可与交》《包容是一轮明月》《万事但求半称心》相继刊登在她主编的杂志《《民情与信访》的“卷首语”上,足见她是有着怎样的慧眼与禅心了,甚至我与她的第一次晤面,也是选在一家由法清和尚开办的“素心铭”素食馆,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 
   郭志梅,是如梅一样的女子,亦是福慧双修有着佛一样心灵的女子。 
   这是她对我的进一步印象。
   起先读人,尔后读她的书《《梅园晨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语道破了为文的真谛。是的,尤其是散文写作,更加不可缺少真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苏东坡的《江城子》、袁枚的《祭妹文》、朱自清的《背影》、贾平凹的《祭父》,无一不是至情至性、感人肺腑的千古美文。我以为,郭志梅很好地做到了这点,读她的散文,无一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如“育女情深”一辑里的那些写女儿的文章,尤其是《断奶》一文,流露出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细心的呵护、百般的疼爱和无限的依恋,而我更看重她的《寻父》一文,她以“梦父”、“忆父”、“病父”再到“寻父”为感情主线,深情追忆了父亲的一生,表达了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感恩与沉痛哀思。写女儿,更多的是给予;写父亲,更多的是感恩,在这一俯一仰之间,郭志梅完成了大写的人格,故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人间的真情与大爱。
   我非常认同作家徐剑铭对郭志梅散文的评价,他说“小郭的文章还是有些稚嫩,不够老道,仍然没有走出小女人文章的圈子”,但是,“稚嫩即童真,小郭的文章动人之处也正是文中所流露出的童子之情、率真之心”。
   在我看来,稚嫩未尝不是一种境界。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书法朴拙圆润、浑若天成,恬淡静穆,温润如玉,无态而兼具众美,被誉为返璞归真的“孩儿体”。
 艺术之路是相通的,书法如此,为文同理,正因为稚嫩,她的散文中少了一份矫情与伪饰,多了一份赤诚与真情,“乱服粗头,不掩国色”,就像参禅的老僧,说的都是家常话。  
   从她的散文里,我读出的是她兰心蕙质包裹下的云水禅意,我想这是我阅读过程中出乎意外的收获。
   身为新闻工作者的郭志梅,她的散文没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字斟句酌,没有老学究摇头晃脑式的吟风弄月,没有学者搜肠刮肚般的引经据典,有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凝练的简洁力以及干净利落的行文风格。从她的文章中,我读到的是她行色匆匆的身影——与盛中国谈“琴与情”,听徐小平演讲,跟张伯海聊办刊,与姜汤说女人,观刘平巨书表演……,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直“在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歌吟,把足迹印在大地,把激情放飞蓝天,以至于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结集成“人生第一书”。这是她散文的又一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冗长的文字令人生厌,需要大量的图片刺激人们的眼球,缓解阅读产生的视觉疲劳,有人说,现在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倡导“轻松阅读”,身为传媒人的郭志梅,自然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她的书中几乎每篇都有配图,且都是跟主题相关的真实照片,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并茂,相映成趣,不仅美化了版面,而且使人获得了阅读的愉悦,拓宽了审美和想象的空间。这是《梅园晨心》又一显著特色。
   近读林清玄散文《梅香》,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家院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感到无比的快慰。
   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发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富人请乞丐在院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了出去。
   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过梅花的芳香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的,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了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自己第一次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林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意欲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贴,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可叹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被尘世的欲望所牵引,整天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拼命去挣更多的钱,去当更大的官,去买更大的房子,去换更好的车……,结果,逐物迷己,很少有人能够返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
   令人欣慰的是,还有郭志梅这样如梅一样的女子,在物欲横流的俗世,有着一份难得的心情,欣赏梅花的姿容,品味心灵的梅香,以至于留下了梅香般的文字和文字后的梅香。
   当耳畔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传来,新的一年就这样来到了。我坐在散发淡淡馨香的纱窗下,读《梅园晨心》以及梅园里如梅一样的女子。望眼窗外,院子里一丛梅花正凌寒怒放,隐隐约约有淡淡的梅香飘来,我依稀嗅到了春的气息。(责任编辑 李铂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