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姚展雄:回首看山又一人—读史飞翔新书《终南隐士》

理事姚展雄:回首看山又一人—读史飞翔新书《终南隐士》

2013-12-24 11:34:53    28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首诗《过天门街》:“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诗中的“山”指的就是终南山。

在大唐的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春回大地,终南山上的积雪消融,草色遥看近却无,山下是滚滚红尘,诗人站在长安城朱雀门外,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到处都是匆遽的身影。那一刻,他抬头望了一眼白云深处的终南山,感慨系之,从心底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嗟叹。

不独古时如此,当今社会尤胜,高效益、快节奏下,人们成了旋转的陀螺,汲汲奔走,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遂使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能够歇下尘劳,静下心来,听一声鸟鸣,看一眼远山,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于是,终南山就淡出于人们的视野——回首看山无一人,更别说遑论文化。

在隐逸文化中,终南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但是,名头却远远没有寒山子隐居的天台山、竹林七贤隐居的云台山响亮,岂非咄咄怪事?!

直到2002年,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始将终南山和隐逸传统重新带入了当代中国人的视野。终南山和终南隐士,也成为读者心目中的一方未被污染的世外净土、一座可供栖息灵魂的精神家园。

人们开始踏着比尔·波特走过的足迹,寻访那些隐居在终南山中的“岩穴之士”、“世外高人”,之后,惊奇地发现:竟然有五千多位形形色色的当代隐士,藏身于终南山里,过着岩栖涧饮、草衣木食的隐修生活。

隐士及隐逸传统,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萌生了。“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其六十四卦中专门有一卦曰“遁卦”。遁者,退避、隐遁也。其卦象为天下有山,意思就像孔夫子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同“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前者如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基,出山辅佐明主,荡平天下,建立功业;后者如许由、巢父、伯夷、叔齐,隐居深山,修身养性,静观局势,无论在朝在野,居高处远,皆能进退自如,《易经·蛊》爻辞中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来颂扬之,彖辞亦赞之曰:“遁之时义大矣哉!”

尽管古代有《高士传》《隐逸传》这样的书籍记录了隐士的生活,近现代也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中国隐士的品格》《遁世与逍遥》《高山流水:隐逸人格》等研究隐士文化的专著,但大都着眼于整体现象,没有针对一时一地的地域性的隐士及隐逸文化做以专题研究。

史飞翔先生工作、生活于终南山十五载,不仅编着一本研究终南文化的学术期刊——《陕西终南文化研究》,还先后参访了终南山的祖庭寺院,拜谒了一些高僧大德,探寻了一些终南茅蓬,也结识了一些隐士高人,行解并重,知行合一,最终写出了这样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终南隐士》,令人眼前一亮,可喜可贺!作者从终南山的地理概念入手,探讨了终南山及终南隐士文化,重点阐述了终南山隐士的定义、分类、嬗变,以及市场经济下的终南山及终南隐士对现代人的启示,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从学理上对终南山及其隐士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终南山及终南隐士文化研究的空白,是重要的学术收获。作者是散文作家,故没有寻章摘句、探颐索性式的学究气,而是文笔轻松,语言优美,给人“空山无语、水流花开”的禅宗意趣。

“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白乐天假若在世,当他看到史飞翔的《终南隐士》,我想诗人的最后一句“回首看山无一人”恐怕要改一字,他也不再是长长的嗟叹,而是回首看山又一人”的意外的惊喜。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