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袁国燕:心怀乾坤的追梦—记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煤化集团董事长华炜

理事袁国燕:心怀乾坤的追梦—记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煤化集团董事长华炜

2014-06-26 09:04:08    116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接到省总工会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华炜的任务后,我先在网上搜索关于他的资料,想预先做做“功课”。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收获甚少,网上的素材都是一些工作信息,或者是他的“两会”提议、个人履历之类,远没有其他劳模的资料丰富夺目。在宣传至上、网页和微信铺天盖地的时代,这位曾摘取到“全国优秀青年厂长”、“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印刷“毕昇奖”等全国顶尖级桂冠,现在又是陕煤化集团掌门人的成功人士,本应有镁光灯闪烁的斑斓和声像的喧嚷,而他,为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QQ图片20140626091401.jpg

 采访完华炜后,我一边翻看采访纪录,一边回想现场的一幕幕,心里一浪一浪澎湃着敬畏和感慨的潮水。我忽然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不为彼岸,只为海”、什么才是真正的心怀乾坤、行者无疆。

 在追梦的路上,他不喧不哗,危难时,“力挽狂澜”,顺境时,“静水流深”。他像一块煤,汲取时光的芬芳和大地的精髓,千万年酝酿,历经沧桑。风吹雨打,不改本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灿烂世界。

 从钢铁到印刷、从出版到旅游、从物产到交通、从油田到煤业,他在近10个行业的跨度中,干啥成啥,在跨越中不断超越,直达卓越。在陕西这片历史的厚土上,谱写了一个个从0到100的神话,带领一个个产业重现“盛唐”的辉煌。

 无论身份是士兵、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他都以会当凌绝顶的气魄,走出精彩的每一步。尤其在当今煤业的“寒流”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精心编织了黑+白、红+绿+粉的五彩锦囊御寒,一步步追逐、靠近自己的梦想。

 动笔前,我空白的word页面上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而华炜的成功,是用生命和精神,一步步丈量出来的一种尺度和高度。

 

                     心灵密码---一束层叠的火焰

山东汉子、士兵出身,这在很多人的眼里,无疑就是吃苦、豁达、刚毅的代名词。而这一组词,正与我眼前的华炜神情吻合。他既有山东汉子的高大沉稳,又有陕西人的儒雅亲和。风雨彩虹的历炼,岁月沉淀的醇香,使他谈话中不时冒出哲思妙语,言谈举止散发着不凡的气度和风范。我想,即使他走在大街上,也超拔醒目,如同他创下的那些不菲的业绩。

华炜的一生,与三个地方紧密相连。生在山东,长在新疆,干在陕西。1952年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华炜出生在山东文登,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渡过了平静的童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华炜和无数少年平静的读书生活。学上不成了,到哪里寻找希望呢?15岁的他独自坐上火车,千里迢迢去追随在新疆工作的父母。一路上望着窗外陌生的风景,这个15岁少年的眼睛里除了好奇,更充满迷茫。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华炜很快适应了地域差异。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他的心里渐渐升起一簇火苗:一定不能让自己的青春虚度,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到新疆后的第三年,他选准了有意义的事:参军,被分配在新疆8847部队服役。参军前,他为自己改了名字:华炜。“炜”,由“火”和“韦”组在一起,意为层叠的火焰。一束寻找光明、美好的火焰,开始在他的心中默默地燃烧。

部队是一所好学校。在这里,华炜得到了体能意志的训练,更收获了精神的坚定和升华。在战友们的印象中,他是训练时第一个冲锋陷阵的“拼命三郎”,还是独自一人自我陶醉的“书虫”。熄灯前,他一定早早洗漱完毕,坐在自己的小床铺上,顶着不甚明亮的灯光,不为所扰的捧书静读;午休时一定会端个马扎凳,坐在窗外,如饥似渴的学习。在部队6年时光,两千多个日月晨昏,他系统研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饥似渴的吸取精髓,《中国通史》《史记》《唐诗宋词》这些经典书目,几乎都被他翻烂了。他最喜欢《周易》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许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句话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而若干年后,这则清华大学的校训,却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这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火焰,一直伴随、温暖着他。

野战部队的士兵除了艰苦的训练,还要喂猪、种地、做饭,样样都干。他肯吃苦,诚实机灵,刻苦好学,又修炼了一定的文化功底,深受连队领导赏识,被提拔为班长、连队军人委员会副主任,这些官衔,如跳动的火苗,“点亮”了他的人生。

“这一生对我最重要的是在部队,部队不但炼就了我的本领,更炼就了吃苦精神、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吃过了部队的苦,如今什么苦都不觉得苦了。”不怕苦的华炜,从部队转业后来到新疆钢铁公司轧钢厂工作。也许是上天眷顾勤奋的人,也许是看了一肚子的书发挥了作用,上班不到六个月,很快就得到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深造的机会。从此,华炜便与陕西结下了缘。

因为缘,1981年,毕业回到新疆钢铁公司工作不到三年,风华正茂的华炜再一次踏上了陕西的土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他早已成为陕西这块厚土的儿子。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拼搏奋斗,在这里成熟成功,在这里绽放了一生中最炫丽的火花,也为这里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0到100---出版业的“乔布斯”

如果说当兵是时势的需要,那么进入出版行业工作则是无奈的选择。可是,16年后,他在当初这个无奈选择的道路上,竟然获得了印刷业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毕昇奖”,实现了一个印刷人终生追寻的梦想。这个从0到100的神话,使他成为出版界的“乔布斯”。

是的,当初为了和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留校任教的爱人团聚,华炜想从新疆钢铁公司调往陕西,人生地不熟,没有单位接收他。印刷厂不景气,但愿意要他,他便毫无选择的调到了省印刷厂。

中国有句古语说,隔行如隔山。1981年,刚刚进入陕西印刷厂的华炜,对印刷行业一无所知,连纸张种类都分不清,什么铜版纸、新闻纸、胶版纸,什么32开、16开,总之行业内耳熟能详的词语,他都闻所未闻。

这是华炜事业上经历的第一道“坎”。军人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给了他底气,他再一次拿起了学习的“法宝”,从头开始。他的学习精神,一度成了印刷厂职工教育子女的榜样。

前四年,华炜以勤补拙,自学了出版大学的所有课程。80年代初期,正盛行读武侠小说、跳交谊舞、看“排球女将”电视剧。而华炜把这些娱乐时间都用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家屋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那不仅仅是灯光,更是他的心灵之光。因为他深深明白:无论干什么工作,知识不到,不可能干好。“幸好那时和爱人住在学校里,受干扰少,有学习氛围,挑灯夜读爱人也很支持”。回忆那段紧张辛苦的岁月,华炜既感慨又怀念。

学习给了他底气,更给了他攀登的台阶。两年后,华炜被提拔为省印刷厂办公室副主任、总调度。工作整整四年后,1985年元月,又被提拔为省印刷厂厂长。他的气质、气魄、气度开始在管理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率先引进了德国最先进的印刷设备,一举使陕印厂起死回生;在他的带领下,省印刷厂旗下的金叶印务股份公司顺利上市,成为陕西第一个上市的国企。一个又一个的大手笔,一次又一次的开创先河,使他的名字在全国出版界越来越响亮,也享受到国务院特殊津贴。

回顾一路上的感悟,华炜直言道:“一个人要有成就,是靠功夫磨炼出来的,这个功夫就是学习、思考、总结。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企业家,我只认这6个字。也一直在实践这6个字,一旦认为自己是企业家,你可能就停止了。”

的确,这6个字,成就了一个低调务实的人。现在,华炜已经是当代陕西功劳簿上不可回避的一个名字。2005年力排阻力带头组建了陕西天字号企业---延长油田;在煤业改革关键时期又挑起陕西煤化集团发展的重任。先后被评为“陕西十大年度经济人物”“陕西十大年度诚信人物”;连续当选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华炜在印刷业的“白纸”上绘出了最美的“图案”,正应了一句名言:“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煤海弄潮---打造永不沉没的能源航母

“行业好,你好,不一定是真好。行业不好,你好,那才是真好。陕煤化集团目前是真好。”华炜在集团的会议上讲这句话的时候,煤业正是四面楚歌。在行业寒冬时,活下来就不易,而华炜领导下的陕煤集团,却在考验中活得更好、“真”好,到底是有什么“抗体”呢?

陕煤化集团综合部付主任专门撰文回顾了陕煤化调整战略决策的历程,题目就叫“决策的修炼”。将一个企业家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的管理艺术铭刻在企业的史册上。2007年华炜到陕煤化赴任,面临该集团产业单一,煤炭链下游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分散、市场依赖度高等现状,而且随着煤炭和化工两行业重组,旗下融入了多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这些从前独立的“王国”貌合神离,“集”而不“团”,难以抵抗市场上的风吹草动。

如何使这些“王国”身心相融,变成一个方向一致、同心互动的团队呢?

有着多领域管理经验的华炜明白,唯一的粘合剂,就是战略,方向一致、利益一致、抗击风险的战略。他开始研究先进模式,深入调研市场,上门请教专家,翻山越岭考察项目。有一次在一天内跑了榆林、延安、咸阳3个地市;为了调研照金的红色旅游项目,大年初一冒着风雪亲临现场。为了支援陕南黎平景区,他步行5小时考察,用脚丈量了整个地形……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他的胸中酝酿了一幅蓝图,并越来越明晰:“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互补发展”。

这一幅蓝图的绘就并不顺利。当时正是原煤市场红火的黄金时期,有班子成员思想通不过:市场一片大好,不趁风多扬几锨,却要自讨苦吃,扶持见不了真金白银的煤化工。更有反对的声音说:“要搞化工,你可是外行,哪有想得那么容易,别把路走偏了。”

华炜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守住家底,吃煤炭开发的老本,继续赚能源的钱;一条是挑战、变革,走出一条专业化管理、多元化发展之路。华炜选择了后者。他的理由,正体现了先人一步的眼光和胆略:

“靠煤炭开发当然是很好,靠它做一个成功的企业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做卓越的企业,那远远不够。”

“不能谋子,更要谋势,我们要做的,是长寿、健康、幸福的企业。”

“煤的效益最好,但化工的技术含量更高,化工做好了,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华炜这些力战群儒的话,也许在当时听着并不能打动人心,但几年之后,陕煤化班子成员不得不佩服华炜高瞻远瞩的思维和迎难而上的气概。

华炜用行动和业绩证明了自己。2007进入陕西煤化集团后,两年就使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职工收入三项指标实现了翻番,首次进入中国企业效益200佳,再造了一个陕煤集团。在融资上,开辟了煤炭行业耳熟能详的“北元模式”,被视为国企和民企合作的典范;在技术上,独辟蹊径创造了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多联产工艺技术,被称为“陕煤版的煤制油”;在收益上,职工收入由2006年的1.85万元增长到2012年底的7.18万元,在陕西省属国有企业位于前列。

尤其是在2012年下半年煤炭业突降的寒流中,华炜当初多元发展的布局更显出了抗市场风险的威力:电力、物流、金融等多个产业板块集体发力,资源互补,各显神通,迎着漫无天际的煤炭行业“雾霾”,昂首向前,远离危机,被中国能源报称为“永不沉没的能源航母”。

现在,当年的蓝图已经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陕煤化打造出了无坚不催的五彩产业:黑、白、红、绿、粉,黑是最基础的煤炭,白即代表化工,红代表电力、钢铁等产业,绿是生态食品、旅游等产业,粉则是公益事业、温暖工程,代表幸福的颜色。华炜精心编织这些五彩缤纷的产业,描绘一幅“22251”蓝图,又放飞了一个新的梦想:即在十二五末,煤炭生产达到2亿吨,实现销售2千亿元,投资完成2千亿元,利税突破500亿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企业挺进世界500强,并排名在300位左右。

这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无疑是煤业冬天里的一把火。也正应了毛主席一句著名的诗:“无限风光在险峰”。在冬天的寒峰峭壁上,华炜和他的陕煤化集团,像华山顶上的劲松,蓬勃生长,岿然屹立,绿意盎然。

                  

                   13万张笑脸---“我是最幸福的司机”

“陕煤有13.5万名职工。”

当华炜隔着宽大的办公桌,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暗自吃惊。不敢想像,如果这个庞大的队伍集合在一起,会是怎样一种人头攒动的浩瀚景象。13万人的工作、生活,以至幸福,都压在他的双肩上,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他的奉献,恐怕都不为过。我深深感觉到,他为“三强一富一美”陕西所做的贡献,

我不由地就把这种敬佩和疑虑说出口:“管理这么大的企业,你累不累?”

他神情淡然的说:“人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样每天才充实,才有满足感,不管是一个人工作,还是带领千军万马,都要活得有价值。一个人,不能太计较得失,要常常问自己,你为社会做了什么?”

也许正得益于华炜的奉献和牺牲,陕煤化集团司机小胡在送我的路上,一边娴熟地转动着方向盘,一边对我说:“你看,满大街都是司机,但我认为我是最幸福的司机。”

“为什么这么认为?”

“企业把啥都给员工考虑好了,上班没有后顾之忧,吃得好,挣得多,在家有地位,出门有自豪感,当然幸福”!

华炜对职工的真情,从我一进他的办公室就感觉到了。他的办公室里,没有名人字画,没有古董名器,最醒目的,是墙上一幅丈二的巨幅楷书书法作品。他自豪的向我介绍说:“这是我们职工的作品,陕煤的书法家。”我凝神看了看这幅功力深厚的书法作品,想像这一笔一画的背后,这个蒲白矿务局的基层职工,在为顶头上司创作时幸福而又忐忑的心情。

其实,早在陕煤化集团的工作总结里,我就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每年募集并发放困难职工慰问金2000多万元、“百亿民心”棚户区改造工程使3.4万户职工住上了新居、金秋助学工程圆了万余名矿区子女的大学梦;向汶川等全国受灾地区直接捐款超过3亿,支援千阳县建设学校、医院等22个项目……

华炜是追梦人,也是无数贫困者的圆梦人。造福员工,奉献社会这八个字,一直荡漾在华炜的心海,伴他扬帆远航。一路传播春天的温暖,留下开拓者的足迹。在陕西煤化的天空下,历史已经牢牢记住了两句话:

有一种温暖叫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

这,也许才是一个企业做强、一个人成功的终极意义。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