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史飞翔:蒋介石首称孙中山“国父”

理事史飞翔:蒋介石首称孙中山“国父”

2014-10-28 10:06:25    45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19253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消息传到广州后,胡汉民担心会动摇当时正在东征中的战士们的军心,所以有意将消息压迟了9天才发出:“总理逝世!”

321日下午,时任军委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常州要塞司令、粤军参谋长的蒋介石得知孙中山逝世,先是率其黄埔教导团全军遥祭孙中山于前线阵地。接着又于327日,在兴宁城东门召集黄埔军训话,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330日,蒋介石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会上蒋介石亲书挽联:“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月”。横额为“高明配天,博学配地”。同时又挽革命将士曰:“讨逆立功先我死,冲锋摧敌世尽惊。”横额为:“革命结晶”、“主义之花”。

会上,蒋介石首先宣读了孙中山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接下来,蒋介石又宣读了他自己撰写的祭文:弟子蒋中正,致祭于总理孙先生之陵前曰:呜呼!山陵其崩乎!三千弟子,全军壮士,其将何所托而皈依乎?二十年相从,朝夕唯依,一旦弃置,何乐生为?忆自侍从以来,患难多而欢乐少。每于出生入死之间,悲歌慷慨,唏嘘凄怆,相对终日,以心传心之情景,谁复知之?黄埔一役,吾师以民国文天祥自待,而以陆秀夫视中正。去年临别北上,以军校既成,继起有人,主义能行,虽死无憾之语语中正。英士即死,吾师期我以英士。执信继死,吾师并付以执信之重责,而责我一人……抚今追昔,瞻前顾后,举凡可歌可泣,可悲可伤,心摧肠断,终身隐痛,其谁与诉?其谁与知,尔今尔后岂复有人生之乐趣乎?……今唯教养学子,训练党军;继续生命,澄清中原;实行主义,保存正气。……神其有灵,其率英士与执信,以助党军革命之成。”

此外,蒋介石还率领黄埔军校全体国民党员在大会上宣誓,誓词是:“我陆军军官学校全体党员,敬遵总理遗嘱,继承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同时蒋介石发表演说,尊孙中山为“国父”。他说:“我们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于19253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他在孙中山死后,自称是孙中山的忠诚门徒和弟子,并尊称孙中山为“国父”,这是一种尊上隆礼的表现。由于这个称呼既亲切又富有人情味,故广为民众所接受,至194041日终于成为定制。?

19403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4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命令发布后,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普遍感到在一些不同的场合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好呢,还是称“国父”好呢?基于此,5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孙中山“国父”的历史地位得以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很少再使用“国父”这一称谓,但人们对孙中山的尊敬还是一以贯之的。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