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伏萍:杨南生的科学救国路

理事伏萍:杨南生的科学救国路

2015-08-07 10:48:31    639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杨南生,原航天四院副院长。国际宇航院院士、火箭专家、塑性力学专家。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材料的开发者、中国第一枚探究火箭及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和发展的主创人之一。他领军研制的小、中、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及导弹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生生于1921年12月29日,卒于2013年3月5日。一生爱国,走科学救国之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南生在实验室

  1950年7月,杨南生获得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杨南生,醉心于数理化,成绩一直拔尖。同时,他还热爱各项体育运动。从小学起,他就是学校百米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健将,还是学校的排球队员及足球队的守门员。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富有情趣。他热爱古典音乐,尤其喜爱肖邦、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优美旋律,甚至能背出许多名曲的乐谱。同时阅读了各类世界名著,既以其中主人翁个人奋斗的经历激励自己,也陶醉于美妙的文学享受之中。
  然而,正当杨南生努力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北平被日寇占领,当时的北平师大附中,一部分迁到陕西城固,另一部分被伪政府接收。杨南生未能离开北平。虽然如此,北平学校里的爱国声浪却是此起彼伏,教师们的爱国热情依然影响着学生。一次英语课上,燕京大学毕业的刘老师突然向同学们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南京沦陷了!说完便呜呜大哭,老师的感情感染了杨南生和这批高二学生,全班哭作一团,抗日的火种在他们的心中燃烧起来,那年杨南生还不到16岁。
  随后,校方依照亲日政府的要求,要组织排球队与育英中学争夺冠亚军,杨南生为校队主力,理应奋战赛场。但是,杨南生毅然决然地把发给他的运动服退还,拒不参加比赛,以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强烈抗议。
  不久,政府便向学校派来一名自称“爱民”的训导主任,满口脏话,一脸杀气,对爱国师生恨之入骨。汉口陷落后,北平伪政府要求召开庆祝会,还要组织各校师生到天安门集会。那个所谓“爱民”主任召集师生训话,下令届时全校师生参加,不得缺席。杨南生非常生气,便与一位朱姓同学商定“有事请假”,借故躲避开会。杨南生用毛笔写了一封“请假条”,又偷偷盖了父亲的名印,交给了训导处。不料,“庆祝”会后,训导主任把杨南生叫到办公室,瞪着眼,喷着唾沫星,狠狠训斥了杨南生,说他不给皇军面子。当天,学校布告栏就贴出一张处罚告示:“查高三学生杨南生玩忽校令,欺骗师长,特予记大过处分,以示训戒”。
  那时,杨南生的二舅舅萨本栋被聘任为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父亲杨允修应邀随之前往。抗战爆发,为了不让厦大落入日本人之手,他们赶在厦门沦陷前,成功地组织了厦大的迁校,将学校的图书、设备、仪器等妥善搬迁到了闽西的一个叫长汀的山城,那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之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学生建立各项教学设施,在迁校时带来的几卡车物资的基础上,硬是把厦大发展成了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品牌大学。为表示自己强烈的抗日之情,精通日文的父亲杨允修坚决不教日文,只辅佐萨本栋打理学校事务,任校长秘书兼学校图书馆馆长。
  父辈们的选择和行动也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杨南生。在他年轻的心中,除了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还有着对像舅舅这样有骨气的、无私忘我地为国献身的中华知识份子的崇敬之意。他知道,虽然舅舅和父亲们没有走上抗日前线的主战场,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杨南生年少的心里,只想好好学习,将来立志报效祖国。1939年,杨南生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在父亲和舅舅崇尚“实学”(即科学)报国的思想浸染下,杨南生的心中,已经悄然埋下了要以科学来求真、求善、求美的种子,并立下此生为国家做点实事的大志向。于是,杨南生执意去了大后方,希望考入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读书。他希望以最高的学识提升自己,早日实现强国之梦,为抗战胜利做贡献。经过一番准备,他先是到了上海,又经过活动,取得了法国护照,从海路经越南,绕开日本人的封锁,辗转抵达昆明,最终顺利考取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
  初次离开家庭,杨南生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是刻苦而清贫的。他除了在工厂勤工俭学之外,还在学习间隙,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英文古典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以主人公为人正直和勤勉奋斗的精神为榜样,卧薪尝胆,为了祖国的强大而积蓄力量。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回忆:从1940年夏天到1941年秋天,日本飞机几乎天天到昆明来轰炸,早晨九、十点钟肯定拉警报。西南联大就在城边,一拉警报大家就往郊外跑……在艰难危险的时刻,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时会让你感到人性中更深层的心态。比如梅贻琦校长跑警报的时候依旧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走,同时疏导学生;还比如有个叫杨南生的同学,就从来都不跑警报。他说:“不跑留在屋里还炸不到。”
  杨南生热爱科学,尤其迷恋航空专业。他希望学好这个专业,报国有门。可是,当他看到航空委员会“只修不造”的现状,令他大失所望。一年后,他终结了对航空专业的迷恋,转入机械系深造——也算是他人生中一次“痛苦”的抉择吧,但正是他多学科的涉猎,才奠定了他多科学领域科学巨匠的基础。
  1945年,中国迎来了抗战胜利,杨南生举杯庆贺。之后,杨南生更加坚定了信心,继续走科学救国之路,为之实践着,努力着。最终,他成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开拓者,他的功绩万古流芳。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