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 杨建果访谈

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 杨建果访谈

2010-03-04 08:51:28    370次点击               发布者:admin       字体:【

分享到:

 
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 杨建果

 

 

 

 

 

 

 
著名艺术家、文化学者 杨建果

 

 

 

 

杨老-建果(杨建国),男,汉族,1935年生,陕西长安人。著名学者、艺术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山水画院名誉院长、西北书法艺术研究院院士、陕西诗词学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陕西英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陕西金石书画院名誉院长。1954—1956年就读于西北师院艺术系美术科,受各位老师教诲、熏陶,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毕业后研习中国书画,看重随境运笔,无意固守成法。有数十幅作品被省、市政府部门赠予国际友人,或为博物馆收藏,或参加国内外展出,亦有获“优秀”、“最佳作品”等奖项者。在从事美术辅导工作中,有不少学生已成为美术院校或文艺单位的骨干。

 80年代以来,杨老从事旅游景点规划设计和古建筑美术史研究工作。由他主笔制订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出土地“陕西省法门寺文物旅游区总体规划”以及大型度假设施“中国保健山庄”总体规划等,受到国务院和有关方面的赞誉。已发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源流初探》论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缜密科学的论证,将建筑彩画有证可查的历史上溯了三千余年。中央电视台、《世界经济导报》、香港《文汇报》以及省、市电台、报纸等均有报道。其生平简历及作品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香港)、《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中国艺术人才书画精品集》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书家佳作荟萃》等多部辞书、作品集。

 杨老自幼生长在终南山下,长安韦杜之间,这些被唐代诗人每每描述讴歌过的景观,也深深感染着他。在他笔下,无论春之清新,夏之郁秀,秋之竦淡,冬之沉郁,都取之对秦岭、终南的感受;也无论是风之浩荡,雨之飘落,泉之泠丁,路之隐现,都充满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因此,他的作品很感染人。尽管他在技法上并没有很多奇方怪招,有些甚至近乎是对景写生,笔底还流露出一些生涩感,然而却真实地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爱。杨老是一位十分敬业于自己工作的人。他教过书,搞过文物考察,也从事过旅游工作等,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以真诚、敬业的为人准则去对待。他这种为人品格也体现在他的画风上。画无论大小,精益求精。画风选择了求真的一路,“真味可品”。中国画求真并不是照相式的,它寻求的是一种意象的真,是一种比真物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打动人的真,杨老是在寻求这种真的。

 从经历上来看,杨老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画,然而他却酷爱中国书画。所喜近年有了集中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酷爱的书画艺术。画了大量的画,却很少送人、展出、出版宣传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总觉得是个人兴味之作,不值得拿出去。好一个“个人兴味之作”!这不正是倪云林“逸笔草草,聊以自慰耳”思想的延伸吗?倪云林的作为,不只是代表了一个时代,同时也在于他为中国画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从个人兴味出发,恣情抒发自己的心境。也许当他“聊以自慰”时,并不曾想过也会慰以别人,慰以后人的,然而这却成了中国画理论思想的一个闪光点。杨老的画里显现了这种“个人兴味”的意趣,而且刻意在寻求某种表现方法。坎坷的经历曾耽误了不少时光,然而却也为建果增加了别人未曾有过的阅历内涵,它将会在杨老的兴味之作里,起到无法言传的作用。按照自己的兴味,沿着经历所给予的感悟,精益求精地画出自己心中的山河世界,这就是杨老作画的路。

 

2008年中国文联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在《中国名人专辑》中,以文化研究价值为标准,推出了《花坛巨匠杨建果》,卷首的“致敬词”是这样写的:“他是一位画坛大家,研习中国画技数十载,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并被有关领导作为礼品赠予国际友人。他用他广阔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社会责任感,将我国传统建筑彩画有稽可查的历史上溯了三千多年,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上学,大师传授大智

杨建果何以成为大家,不能不从他就学的西北师范大学说起。1954年,杨建果考进历史悠久、云集着国内各个学科大师级人物的西北师范大学,步入了艺术这一神圣的殿堂。

让杨建果终生受益并为之荣幸的是,给他们上课是教授阵容及其强大,个个都是大师:系主任吕斯百中国油画先驱徐悲鸿大师最得意的学生;黄胄,著名国画大师;方匀女士于周恩来在法国同窗学习的好友;洪毅然,中国四大美学家之一;韩天眷,著名国画家;刘文清,徐悲鸿的学生,著名的油画大师。

穿梭在大师们身旁沐浴春风,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如醍醐灌顶。听课,自习,参加社会实践,走访大师们的画室,特别是下乡实习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床,手把手耳提面命,面对面熏陶濡染,为艺,做人,成为他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秦岭写生,大山赋予大观

杨建果的国画写生把“坐标”定在秦岭。他尽管步履遍及北京、杭州,峨眉、青城山,广州、南亚、西欧等名山大川,但那只是参照而已,是为了在参照中发现秦岭的独特之处。他钟爱秦岭有两大原因:其一,他的老家就在神禾原南坡的半原上,少年时最惬意的心理享受就是雨过天晴之后向南举目远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秦岭雄峻青山重重。其二,他在从事旅游工作的年月里,跑遍了这一带的沟沟岔岔,对秦岭非常熟悉。他发现:华山之雄、峨眉之秀、剑阁之险、青城之幽,秦岭兼而有之。雄险秀奇素有“小华山”之美誉的嘉午台,杨建果先后去了五次。由惊奇到神会,一步步感悟下来,他情不自禁地给那一处处传神之石起下看毕肖的名字:樵夫石、苍鹰觅食、群鼠偷油等等。他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并赋诗叹曰:“恍若玉笔柱南天,岿然摩宵看秦川,闲登云梯伴转佛,醉依龙背点江山。偷油群鼠戏灯盏,台前樵夫眼神仙,欲名嘉午诸胜境,枉费骚人砚磨穿。”

滈阴陋室启蒙,大师激励大勇

杨建果父母早逝,祖父杨志昌离家野居,愤然学医,五十载酷暑严寒奔波钻研,深刻探讨中医理论,有广泛汲取民间验方等,丰富了许多中医成方,终成一代名医。辛亥革命元老、民国元勋、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十分赞赏杨志昌的创新精神,亲笔为他的住宅题写“滈阴陋室”匾额一方。在本村深入生活的原西北局文化部副部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戏剧大师马健翎先生,也因这个共同话题而与杨志昌成为朋友,亲曾丹桂一株,栽植于滈阴陋室院内。丹桂枝叶茂盛,花香四溢,成为滈阴陋室的天然陪衬。这时的滈阴陋室,在人们眼里便成了知识之家的符号。

中国画坛论战,大爱激起大义

2004年,国内某著名大学教授在香港《中国画家》大型期刊发表了《不能用耳朵看画》的文章,认为中国画的形象不够真实,主张以西洋画全盘改造中国画。杨建果根据几十年来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理论和实践的对比研究,写出一篇旗帜鲜明、论据确切、文笔犀利的批驳文章《是谁在用耳朵“看”画?》。《中国画家》将此文加注编者按发表。文章中说:中国画家崇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吴冠中是名扬中外的画坛大师。前些年曾有过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的论断,画坛一片哗然。今年又破口大骂那些坚持“传统了几千年”中国画特色的人不是“傻子”便是“奴才”。杨建果又一次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在《艺坛》杂志和《艺术长安网》上发表《吴冠中,你的风筝断了线》的文章,给以驳斥。

全方位、大思路,大光传导大气

在中国社会快速进步和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带来的迫切需要故武侠,杨建果身上的艺术能量和艺术才华不断地向前延伸。

其一是向书法的延伸。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本功之一。为了使自己的绘画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他采用了以书法抄写诗词的办法。四尺宣纸,拳头大小的字,一天三张,先读后写。《宋词鉴赏辞典》、《唐诗大辞典》《元曲三百首》、《唐代女词人诗词选》、《中国古代游记选》、《三峡诗选》等。

其二是向诗词的延伸。中国画特别强调诗情画意,而诗词又是书法的内涵。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他抄写了古人大量的诗词,受到长期的感染,言志抒情,表情达意,爱之至深。

其三是向建筑彩画研究的延伸。中国的传统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十年磨一剑,他撰写的《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源流初探》的论文,从建筑彩画的产生,到最早出现建筑彩画的产生,到最早出现建筑彩画的时代上限,以及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彩画装饰状况,都作了探索性的研究。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