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笔

西行漫笔

2015-09-14 09:27:58    5108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刘省平

                  (一)

 76中午,李瑛坐着一辆越野车来西安南郊的电子正街接我。正是午饭时间,我带着他们一行四人在紫薇城市花园附近的某家小餐馆咥了一顿腊汁肉揪面片。吃饭时,经过李瑛介绍,认识了同行的三位新朋友:司机师傅名叫文耀学,乾县人,40多岁,身材高而瘦,戴了一顶棒球帽,颇为健谈,鼻头红红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两名美女是来自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一个叫李妍,另一个叫殷肖肖。
饭罢,我们由西安高新收费站上了绕城高速公路。他们四人是一个单位的,这次要去新疆霍尔果斯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地质调查工作,临走之前,文师傅想绕道回一趟乾县老家向父母道别,我们几个也便随同前往了。
文师傅的老家在乾县的某个小村庄,他家的房子是20年前关中地区常见的那种土木结构的大瓦房。我们刚进门,文老爷子正躺在前院屋棚下午睡,他说老伴儿到女儿家走亲戚了,自己留在家里看门呢。老爷子已年逾七旬,看起来清瘦单薄,但精神矍铄。听文师傅说,他老爸也曾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已从单位退休多年。文师傅给我们倒了茶水,大家坐在棚下拉了一会儿闲话。临走时,老爷子给他的儿子嘱咐了几句,然后一直将我们送到了村口。
出了村子,我问文师傅,老家房子已旧成这样,怎不重修一下?他说,他十七八岁就接了老爷子的班,这些年一直在西安工作,房子也买到城里了,老家就剩下两位老人,另盖新房也得20万元左右;即便另盖了,以后谁住呀?房子需要人气供养,长期没有人住,腐朽得很快。他说得没错,很多农家子弟在城市工作以后,相继在城里安家,父母在世时还常回老家,可是等老人都下世以后,老家的房子也就逐渐荒弃了。
离开文家后,李瑛说他也要顺道回一趟老家。于是,我们上西宝高速公路向西疾驰近一个小时,来到了绛帐镇。绛帐镇隶属扶风县管辖,是宝鸡的东大门,东临杨凌区,西接常兴镇。这是一个关中古镇,因东汉通籍大儒马融曾在这里设紫红色纱帐讲学而得名。
我和李瑛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绛帐人,回到故乡之后自然感觉格外亲切。因为时间太紧,我不愿给他们增添麻烦,所以没有回家,直接跟着到了高速出口旁边的李瑛家。其实,李瑛的老家在龙渠寺村,与我们刘家村紧挨着,我们这次去的是他家的新宅。李瑛的父亲是我们当地一位能人,年轻时曾在青藏线上当过兵,退伍后回乡创业,在西宝高速公路绛帐出口附近买下了一片宅基地,盖了三院新房。当年,靠近绛帐高速公路出口的地价相对较低,自从2000年镇政府搬迁到附近之后,地价便一路飙升。如此看来,李父是一个很有眼光和魄力的人,可惜这位老人家因操劳过度,于四年前患病去世了。李家是姐弟三人,李瑛和姐姐、弟弟每人一院庄基,三院二层洋楼连成一体,院落很大。他的姐姐和姐夫是医生,在家里开了一间诊所。他的弟弟在家里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这些年,李瑛一直在西安某地质单位工作,房子也买在了西安,除过逢年过节在老家住几天之外,平时也很少在老家长住。李母有50多岁,性格乐观、脾气和善,是一个十分勤谨能干的女人。她见我们来了,特别高兴,先是倒水泼茶,接着又操刀切瓜,生怕慢待了客人。闲聊时,她反复叮嘱我们几个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半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离开李家,再次上西宝高速公路,正式踏上了西行之路。
由绛帐到宝鸡,一路是平川沃野。过了宝鸡市,汽车便一头钻进了秦岭山中,高速公路顺着山沟蜿蜒向前延伸,不时有隧道出现。对于我这个在关中平原上长大的孩子而言,对于大山始终是有一种新鲜感,因而一路上不曾瞌睡,两眼不停地欣赏着车窗外不断变化流逝的风景……
天黑之前,我们赶到了天水市。李瑛提前打电话给他长安大学研究生班的同学,提前在秦州区的皇城国际酒店预订了几间客房。登记完房子,稍歇了片刻,李瑛的那位同学带着妻子赶了过来,大家一起在这家酒店吃了一顿晚餐。抵达天水市之前,我想到与我曾在宝鸡市有过一面之缘的天水文友白尚礼,便在QQ上给他留言,说我这次去西部旅行,今晚抵达天水,希望能与他一叙。快吃完饭时,白先生打来了电话。他说不好意思,才看到留言,已经在家里吃过晚饭,不然一定会请我晚上吃顿饭。我说你过来吧,咱们一起聊聊就行了。
白尚礼,1979年生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理事。初次认识他是在今年4月份。在那天由西府文学沙龙在宝鸡市金台区图书馆举办首届民间“西府文学奖”颁奖仪式,白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会。那次,他主动给我打招呼,并为我签赠了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泥土的声音》。回西安后,我为他快递了一本个人散文集《梦回乡关》和由我策划主编的《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5月份,他与绛帐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取得联系,在西府文学沙龙会长鲁翔的陪同下,带着一个60多人组成的天水市作家团来到扶风县采风。那次,我因故未能回绛帐老家陪同,心里甚感歉意。
这次,在天水市与白先生再次相见,感觉十分亲切!在饭桌上,我们交谈了大概半个小时,他为我赠送了一本他编著的地方文史集《铁堂峡》、一本他参与校对的《秦风雅颂:诗歌中的天水》,还有两本由他参与编辑的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会刊《织锦台》(2015年第2期)。
拿到新一期《织锦台》杂志,我大致浏览了一遍,其中收录的大多是上次天水作家在扶风县采风的文章。我并未参加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但其中却收录了拙作《故乡的渭河》,心中特别感动。饭后,我们在客房里又交流了三个多小时,收获良多!
 

第二天早晨7点多,我们在下榻的就酒店吃过早饭,又开拔了。

沿途上仍是连绵不断的颜色略微发红或发青的山峦。山不高,很少长草,到处是被雨水冲刷的沟壑。高速公路边就是渭河,河面不宽,水势不大。行驶了很久,路边的风景几乎一直没有多少变化,视觉不免有些疲劳,很快就昏昏欲睡了。

快到兰州时,忽然想起兰州军区的扶风乡党屈军强老师,便在微信上给他留言,半天没有回应;接着又发了一条手机短信,依然没有任何回应。我想,屈老师应该忙着呢,还没有看到我的信息,便没有再联系他。

行至兰州服务区,大家感觉肚子有些饿了,顺便在餐厅吃了顿午饭——拉面和酿皮。

记得去年8月中旬,我曾应邀去渭源县参加了渭源县政协召开的渭河文化联谊会活动,因为订的返程票是兰州至西安,所以我便从渭源县转道至兰州市,在这座省会城市呆过一天一夜。记得抵达兰州的第二天早上,在兰州某学院工作的高中同学王建平专门带我吃了一次正宗的兰州拉面,味道好极了!但这次在兰州服务区吃拉面,感觉似乎没有上次的好吃。酿皮是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吃,貌似陕西的凉皮,只是厚了一些,软了一些,颜色略微发黄,吃起来还算筋道,只是味道差了一些。

吃过午饭,忽然接到了屈军强老师电话。他说上午在单位开会,刚看到你发来的短信,你现在哪里,中午请你们吃个饭。我说,我们一行几人刚在兰州服务区吃过饭,得继续赶路了。他说,过两天准备去趟乌鲁木齐,有机会可在那边一见。

一路向西,车窗外仍是连绵不断的光秃苍凉的山谷。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我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还在车上,甚感无聊,从背包里取出了前几天刚在西安嘉惠汉唐书城买来的肖云儒新近出版的文化随笔集《丝路云履》看了起来。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一篇题为《兰州听河》的文章。肖老师用九个字概括了他对兰州的印象——金之地,河之魂,兰之秀。他还对这三组关键词进行了一番解释:“金之地,不只是这里原称金州,挖出过金矿,更是因为甘肃正举全省之力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这是远比金矿灿烂的财富。河之魂,当然是说黄河是这座城市的魂魄,决定了它的风格气度。兰之秀,是说它不但形似兰叶之修长,而且有兰花的淡雅幽香的内在气质。”
上次兰州之行,虽然逗留时间很短,但在王建平同学的陪同下去滨河路散步,一览了黄河风情。第二天,王建平因为工作忙,没能陪同我,便安排他的一位学生、某旅行社的导游马丽女士,陪我参观了兰州博物馆,攀登了白塔山……因为对兰州有过一些了解,因此颇能认同肖老师的观点。与肖老师一样,我也认为:兰州的特色风情是就是黄河风情。去年的兰州之行,我首先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风情,只因自己生性疏懒,未能写下什么游记文字,只在数月之后写了一篇题为《想起兰州》的诗歌,也算是对兰州之行的一点纪念吧:
    白云在头顶
    悠悠飘游
    黄河在脚边
    轻轻流淌
    一排排羊皮筏子
    在夕阳下泛着透亮的油光
    一个陌生的长安客
    漫步在岸边
 
    柳荫间飘来
    三泡台的清香
    草坪上泛起
    一阵花儿的歌韵
    古老的水车
    不知疲倦地诉说
    一个陌生的长安客
    漫步在岸边
 
    在黄河母亲的雕像前
    我默然垂首
    仿佛已然身在故土
    华灯初上
    夜市上飘来烤肉的香味
    朋友要带我去正宁路上喝酒
    但眼前的黄河水
    已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走在长安的街头
    常想起兰州
    想起多云的
    多柳的
    多水车的
    多羊皮筏子的
    八月的兰州
    黄河岸边的风情哟
    在我的心头
    久久荡漾
 
离开兰州,继续上连霍高速公路,赶下午5点左右抵达了西宁市。尽管一路奔波很疲惫,但我们没有下高速到市区,而是直接到了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是国家AAAAA景区、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院的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
文师傅说他曾多次到过这里,开了一天车感觉有些累,就不去了。于是,李瑛便带着我和两位实习生过去了。我们穿过一条商业步行街,来到了塔尔寺门前的广场。
时至黄昏,夕阳的余晖穿过密布在天空的棉花一样洁白的云朵撒照下来,金碧辉煌的塔尔寺远远看去很神秘而壮观,及至正门前去看,心里不由得为这座神秘雄伟的寺院建筑群而深深感叹。
门前的广场上游客如织,很多人在这里赏景拍照,其中包括很多身着暗红色衲袍的喇嘛,好不热闹!李瑛一会儿用手机拍照,一会儿用单反相机摄影,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拿出手机,一连拍了十几张相片。李妍和殷肖肖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拍了景色还嫌不够,又各自租来一套藏族女袍,让我和李瑛轮番为她们拍下了十几张不同造型的倩影。接着,我借来了这两位女生的哈达,搭在我和李瑛的脖项上,留下了几张合影。
从大门进去后,一座座雕梁画栋的佛殿迎面而来,各个殿中香火极盛。能来塔尔寺的游客大多是佛教信徒,不管他们对佛教的信仰有多深,但来到这里,几乎没有不在佛像前叩拜的。塔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名刹,其叩拜的礼仪与内地有所不同。我站在一座佛殿神龛前看了半天,学会了这套叩拜仪式,便给功德箱里捐过功德,接着双手端起一盏酥油灯,点燃后举过头顶,闭目暗自许愿,再放到佛案上;然后站在佛像前,双手合十,由头及口及心,分别停顿三次,然后跪在蒲团上,双手摊开,掌心向上,叩拜三下……
与内地汉族寺院不同的是,塔尔寺的佛殿外边都环绕着一排排经筒。这些经筒由黄铜铸成,外面刻着藏文,据说里面装着佛教经书,斤两很重,转起来挺费气力。据说,拨着这些经筒走上几圈,可以消灾免祸。于是,每碰到有经筒,我都要去轮番拨转一周。
我们没有专门请导游,自己随意去观看。塔尔寺的旅游团很多,我们时不时地会从这些带团的导游那里听到一些零星的讲解。从这些导游的口中我得知,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都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其宗教地位。明朝时期,朝廷曾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朝康熙皇帝赐有“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颁赐了“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每一座佛殿的廊檐下都有藏族信徒在青石地上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供奉大银塔的佛殿外边的尤其多。藏区信徒磕等身长头的场面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深切地感受到佛教已经成了这些藏人生活的一部分。听说很多信徒为了来塔尔寺拜佛,一路上是磕着等身长头而来,他们的信仰之虔诚和意志之坚强实在令人感动!
转完塔尔寺,令我惊奇的是其高低错落、气势壮观的汉藏风格结合的建筑群。在这片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喇嘛教寺院里,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寺等9300余间(座)。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是用酥油跳板各色颜料制成的油塑艺术品,多为佛菩萨和法器造型,做工精细,色彩浓丽,形象栩栩。壁画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和佛陀等,色彩艳丽,线条鲜明,富有浓郁的印藏风格。堆绣,是用各色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形。听身边一位导游讲,堆绣是塔尔寺僧侣们独创的一门传统艺术,可惜如今已经失传了……
两个小时后,我们沿着佛殿外的大路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塔尔寺。在广场出口,碰到当地一个推销纪念品的妇女,她手拿着一个小巧的转经筒,我一问才15元,便买了一个,算是一种念想吧。在赶赴西宁市的路上,我一直转动着那只小巧的转经筒,霎时间,那洁白的尖塔,辉煌的大殿,红袍的喇嘛,多彩的壁画,绝传的堆绣,精美的酥油花……都一一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于是,我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有客自长安而来,虽未磕下十万个等身长头,却愿拨转三千经筒,抛却三千烦恼,增长几许智慧和福运……
半小时后,进入西宁市区。在大学同学高浩杰为我们预订的八一宾馆登记了几间客房。在房间里休息的时候,在西宁市工作的扶风老乡汪雄飞看到了我的微信留言,专程前来拜访我。同行的两位女生会见大学同学去了,我们四个男人便去附近的“乡巴佬”吃了一顿饭,借着酒兴畅叙了一番乡情。
晚饭快结束时,高浩杰带着我的另一位大学同学严荣赶了过来。13年没见了,三个老同学在西宁相会,感觉分外亲切!他俩将我和李瑛带到高新区的一个朋友开设的私人会所,大家坐在一起,吃着瓜子,喝着外国红酒与啤酒,聊得非常开心。我兴致颇高,一时贪杯,就喝醉了,后来被糊里糊涂地带到外面的一家饭店。两位同学见我醉了,便点了汤饭和烤肉,说吃点东西会舒服一些。我当时只觉得头晕眼花,歪坐在饭桌旁,听着他们呜哩哇啦地狂聊,一点也吃不下去。
回宾馆后,我终于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床。半夜醒来,下起了大雨,吐了几回,直到天明时才安生下来。
 
清早,我们退了客房。出了宾馆,雨下得很大,感觉有些冷。我们吃了一顿青海牛肉拉面,顺便在那家饭馆附近加油站给车加了油,然后沿着湍急奔涌的湟河旁边的高速公路朝西驶去。
快下高速公路时遇到一个小路口,那条通向山上的小路边跨立着一道简易的小门楼,横额上写着“日月山景区欢迎您!”几个大字。停了车,我们下去察看了一个究竟。只见路口边的一块平地上扎了一个蒙古包,不远处拴着两只白色的牦牛。两三个藏族人站在蒙古包前瞅着我们,嘴里屋里哇啦地说着什么,好像是叫我们可以骑着牦牛去照相。我站在路边的渠塄上看了一下,拴牦牛的地方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照相10元。这里除了帐篷、牦牛和附近的一小片乍开的油菜花田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我便随意拍了几张相片,又上车了。
汽车向前行驶了一阵儿,翻过一座小山头,下了高速公路,转到了一条弯曲盘绕的公路上。根据路旁的标识牌显示,我们已进入日月山景区。
日月山,藏语叫“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与月亮的意思。它坐落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处,属祁连山的一个分支,长约90公里,海拔高度为4877,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因山岩呈现红色,古时称其为“赤岭”。
日月山不但具有恢宏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据史料载,这里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因此有素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谓。日月山的地理意义在于,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说到日月山,不能不提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在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被推为赞普后,十分钦慕大唐王朝的繁荣与文明,曾几次派使通聘问好,还多次向唐太宗请婚,但未能如愿,遂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率军进攻松州(今四川松潘),结果被唐军击退,历史上称之为“松州之战”。兵败后,松赞干布遣使者到长安谢罪,并派大相禄东赞备厚礼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翌年,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和吐蕃大相禄东赞的伴随之下,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由长安出发,途径西宁,翻过这座日月山,到达吐蕃,嫁给松赞干布,由此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汽车的速度缓慢了下来,我们都在目不转睛地欣赏外面的风光。公路两边是连绵起伏的绿油油的低矮平缓的小山。山势不高,坡面很缓,坡上沟内长满丰茂旺盛的青草。一路上,不时会看见路边扎着帐篷,成群的牦牛在上坡上慢慢移动。每走一段路,都能看见当地藏人设置的照相摊点,很多外地游客处于好奇在那里摄影留念。
到了日月山景区广场,我们一块下车溜跶了一圈。这边好像也刚下过雨,天上铅云密布,风大且冷,冻得我直打哆嗦。我们在广场和附近的草甸上拍了几张照片,很快就撤了。透过车窗,可清晰地看见两座相距不远的小山头上各有一座亭子。据说,这就是日亭和月亭,上面有壁画。日亭上的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长安请婚,以及请婚过程中禄东赞以大智大勇力排诸难的轶事;月亭的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传播情况。因为我们今天是冲着青海湖去的,所以便没有在这里逗留多久。
去青海湖的半路上,经过倒淌河镇。这个小镇的中心有一个文化广场,我们便在路边停了车。广场入口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几个红漆大字:青藏高原第一镇。广场中心有一座高大的大理石雕塑,是文成公主双手合十面向东方的造型,底座上写着四个红漆大字:古道流芳。刻字的巨石旁边有一条通向文成公主雕像的直道,两边是青青的草坪,还有几根文化柱。我们在这里拍了几张相片,又上了车。
在半路上,我问:这个小镇为何叫“倒淌河镇”?文师傅说,附近有一条河流,原是一条东流入黄河的外流河,后因日月山隆起 ,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众所周知,河流都是由西东流,唯独此河西东向西流淌,故得名“倒淌河”。关于倒淌河有好几个传说,其中有一个与文成公主有关: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唐蕃分界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内心悲痛,流泪成行,于是形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流……他们四人都是搞地质工作的,关于这条河流的来历,自然比较认同前一种说法,而我则更喜欢这个传说。在我看来,再优美的景色,如果少了传说和故事,还有多少意思呢?
出了倒淌河镇,汽车在南北两座相距不远的大山之间的柏油公路上奔驰,两边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不知走了多久,公路右边远处的山峦突然中断了,兀自冒出一大片若近若远的青蓝色。那片青蓝有一种立体感,它连接着天地,时而感觉似乎悬挂在天上,时而又好像是贴在地上。李瑛大声喊道:看,那就是青海湖!这就是青海湖吗?好大一片湖泊啊!我惊讶得快要大声喊叫出来了!
青海湖与我们脚下的公路之间隔着将近一公里路程,环绕在公路与青海湖之间的是一片片油菜地。这一路的油菜花开得正好,金灿灿,黄澄澄的,非常惹眼!我觉得,青海湖的青蓝与这近处的油菜花的金黄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油画,那种纯净之美让人不敢用力呼吸。
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湖”。它距西宁市150公里,面积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湖水冰冷且盐分极高,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绕湖公路边的油菜花地里不时有外地游客在那里拍照。我们也在路边停了下来。文师傅经常来青海湖,对这里的景色似乎有些审美疲劳了,独自呆在车上休息。我们四个人下了车。我走到地头看了一下地形,看见每隔一段地,就有一条直接通往青海湖边的土路,这些路完全可以通过一辆汽车;只是刚下过一场雨,路面有些泥泞,汽车走起来会多有不便。
眼前的这一方油菜地里栽着一块写着“青海湖留念”红色字样的牌子,有几个中年女子正在那里留影。我们便朝那边走了过去。地头坐着一个50岁左右的男人,说进地里照相要交30块钱。这么美的景色,不拍点照片留做纪念实在太遗憾!交了钱,我们像一条条鱼儿一样游进了油菜花海之中。看到这一望无垠的黄灿灿的油菜花,我们开心极了,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疯狂地拍照留念。景色实在太美,我们都开心地差点忘记了时间。要不是文师傅等得不耐烦,按喇叭提醒,我们几个还真不知会在这里逗留多久呢!
继续前行,走到了青海湖尽头,路边有很多游乐场所。李瑛问道:还过去玩吗?他们几个都说那里没啥意思,不去了吧。文师傅便掉转了车头,拉着我们往倒淌河镇方向走去。
 
在倒淌河镇上吃罢午饭,汽车拉着我们进入了青海省大通县境内。
不知不觉,汽车驶在了一条平坦山谷间的公路上。瞬间,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天地。阳光很明媚,瓦蓝的天空上飘满洁白的云朵。远远望去,两边山上的草木很是茂盛,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正行走在秦岭山中一样。在山峦和公路之间是一片片庄稼地。有些地里种着青稞,有些种着油菜,有些种着土豆,有些种着甘蓝。越过一片庄稼地,公路两边出现一片白杨林,林下长着短短的青草,因为刚下过一场雨,树林里看起来格外幽静透明。这些白杨的粗细和高低相当,横看成排,竖看成行,十分齐整,林间的小溪旁有成群的羊儿在吃草。打开车窗,一股清冷的风儿扑面而来。除了耳边呼呼的风声之外,听不到其它声音。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河湟谷地,祁连山麓,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怪不得眼前这片安静但充满勃勃生机的世界,让我有置身秦岭山中的感觉。
过了宝库乡,原本平直的公路变得蜿蜒曲折起来。正走着,一道高高的大石坝横档在眼前,上面写着几个大字:黑泉水库。至大石坝下面时,汽车向右拐去,上了一道陡峭的长坡。爬到坡顶之后,公路左边有一个水库呈现在我们眼前。黑泉水库里满当当的,明媚的阳光投照在平静的水面上,一抹深绿令人心醉。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了好几里路,还没看到尽头。我们很想立刻停下来拍照,但那段山路拐弯太多,不时有车辆过往,文师傅怕出事故,没敢停车。等路况稍好一些的时候,水库却走过了。
当我们在为错过水库而叹息时,很快就有另一片美景迎面扑来!公路边出现一个宽阔的峡谷,清浅的河流两边到处是丰茂肥美的青草,一群群又一群绵羊和马儿在那里悠闲地吃草。抬眼望去,对面的上头上长满挺拔的雪松,一朵朵造型奇特的白云懒散地躺在树梢上打盹儿……天上白云如雪,两边青山连绵,峡谷绿草如茵。天、山、谷融为一体,峡谷里羊马成群,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眼前的景色让我们惊呆了!不等我们要求,文师傅主动在路边停了车。他说,这里景色美得很,快下去看看吧!李瑛为眼前的景色迷醉,笑着说:“太美了,随便拍一张照片都能作明信片了!”大家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用手机拍照,忙得团团转。十几分钟后,我们都面带微笑站在水泥护旁边,以蓝天白云、高山河谷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公路逐渐有了坡度,海拔也越来越高。达坂山隧道猛然出现了。这条隧道入口的路牌上显示此处海拔为3792多米。李瑛说,穿过这条隧道就是门源县了,一会儿会大家会看到百里油菜花海。过了隧道,我以为会很快看到大片的油菜花海,可是眼前出现的却只是山顶上的皑皑白雪。他们又下车拍雪景去了,我刚下车,风太大,冻得人直打哆嗦,便又回到了车上。也许是因为太冷,他们也没有逗留多长时间就回车上了。
往前行驶了大约一公里路程,到了一个很大的拐弯处。拐弯处有一大片平地,文师傅踩了刹车,将火熄了。他第一个冲下车,喊道:这里有好景,大家赶快去看啊!于是,我们四个立即穿上外套,拿着相机和手机跑到路边去看景。啊,山下是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海啊!在夕阳的照射下,眼皮子底的油菜花,这一片,那一块,金灿灿的,令人迷醉不已!上午在青海湖边看到的油菜花海时,我心里很是惊喜,毕竟是初次看到那么大面积的油菜花盛开的景象;而此时,站在半山腰上俯瞰百里油菜花海,觉得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了,心里不禁暗自称奇!拍了几张风景照之后,我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望着远处山顶的皑皑白雪和山底的灿灿花海,忍不住将双手凑到嘴巴跟前呈一个喇叭状,憋足了一股气,大声呐喊起来:“啊——啊——啊……”我一连喊了好几声,感觉积压胸中已久的闷浊之气排除了体外,浑身上下一下子松泛极了!接下来,我迎着猛烈寒冷的风儿,张开双臂,闭着双眼,想象着自己是一只雄鹰,正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百里花海上空去自由欢快地飞翔……
拐过这道弯,开始下坡了。走了半个小时之后,终于到了山底。这里是一个盆地,油菜花就长在公路边的坡地上,一畦一畦的,伸手即可触之。其实,这里,除了油菜花之外,还有山地牧场,帐篷和羊儿随处可见。
过了浩门河,走了不到一公里,是一个镇,此镇名叫“青石嘴”。文师傅说,这里距门源县城还有20多公里,快天黑了,咱们今晚就住在这个小镇上吧。李瑛说,住在镇上也好着呢,咱们明天早上直接就从这里上路,不用再从县城折回来。
那晚,我们在这百里油菜花海之中的青石嘴镇上找了一家私人小宾馆住了下来。
 
79,青石嘴镇的早晨有些冷。我们在一家清真饭馆里喝了一顿羊肉汤,才觉得暖和了一些。
由小镇往北走,一条公路直向远处一个“八”字型的大山口里插去。公路左边的山峦距离公路稍近一些,山峰低矮浑圆,从山顶到公路边被青草覆盖,那分布在草地上的羊群远看如夜幕中的星灯,又似绣在一张绿色大地毯上的白花。公路右边的山峦稍远一些,但山势较高,从山腰至山顶上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因此显得格外惹眼。左右两列山峦虽然相距不是很远,却各自显示出不同的风貌和气象。公路右边至雪山之间是一大片平阔的油菜地,路边不时可见养蜂人住的简易帐篷,旁边的空地上摆着一只只蜂箱。停了车,我们在油菜花田里拍照留影。蓝天、雪峰、村舍、油菜花,几种元素自然地融在一起,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汽车往前行驶了没多久,路边是一片开阔的牧场。草地上遍地是耗牛和绵羊,一直延伸到雪山底下。文师傅再一次停了车子。我们一起步入了牧场。牧场边上原本有一大群牛羊,可等我们几个人的脚步当一踏上牧场,它们却慢慢地朝雪山那边移去。我们继续往里走,它们也继续往里移动,好像有意与我们保持距离。牧草长势不错,偶见野花绽放其中。花草间的牛羊粪便很多,这儿一坨,那儿一摊,稍不小心就会踩上去。那两个女生的心性似乎有些野,脚步很快,比我们三个男人还走得远些。她们在那里时而追逐蹦跳,时而拍照留念,开心得像个孩子!我们三个男人走在一起,不时轮换着拍照……在这里,我们逗留了大约20多分钟,这才又上了车。
再次上路,转过一道弯,公路边出现一个路牌,提醒我们前边是祁连山1#隧道。公路呈上坡之势。李瑛说,很快就要爬祁连山了,海拔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大家情绪保持平静,不要紧张,以免出现高原反应。进了祁连山,全是盘旋迂回的山道,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山沟,车速稍微放缓了一些。山上白雪连天,眼前云霭飘荡,感觉如临仙境之中。打开窗子,风儿在耳边嘶吼,寒气扑面而来。行至海拔为3767的景阳岭垭口处,路边的一大块平地上有一座彩色的敖包,不远处还立着一道写着“祁连”两个红色大字的界石桩。有几个路人停了车,在那里拍照留念。我们也停了下来。李瑛特意测了一下温度,已是零下几度。尽管我们下车之前穿上了外套,但还是感觉寒气逼人。他们几个到敖包前照相去了,我嫌那边地面上被踩出了湿泥,怕弄脏了鞋子,没有过去。他们在那边欣喜若狂,我一时不知从哪里来的豪情与热情,竟不顾寒冷,脱掉了外套,仅穿着短袖,蹲在那道“祁连”石桩跟前,喊来李瑛为我拍了几张照片。
翻过祁连山,就到了甘肃地界。地势忽然变得平坦如砥。彼时,阳光灿烂,天气晴和。走在这段平直的乡间公路上,心里格外舒畅。虽是初来乍到,但眼前的地理风貌与八百里关中平原极为相似。公路两边各是一绺白杨树,从公路到南北两座距离甚远的山峦之间是一片平川沃野。田野里种着多种农作物,这一块青稞、那儿一片油菜……有些地里还间种了薰衣草和中草药。
赶在12点半之前,来到民乐县城。我们在民乐一中旁边的一家小饭馆吃了顿便饭。菜单里上写着一种面食叫“炒炮”,出于好奇,我们每人要了一碗。端上来一看,外形跟陕西的棍棍面很像,但都是些只有四五厘米的短节儿。
离开民乐县城,从张掖高速公路收费站进去以后,一直往西走便是著名的河西走廊了。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因为这一带为东南——西北走向,地势狭长平阔,形如走廊,被称为“甘肃走廊”;又因位于黄河以西,亦称“河西走廊”。
一路上,过张掖,历临泽,经高台……到玉门,我们一直在南北两座连绵的荒凉的山峦所夹峙着的茫茫戈壁滩上行走。河流很少,且大多已经干涸,盐碱滩地上零星地长了些红柳、骆驼刺,阳光照在沙砾上,反射一片白晃晃的亮光,整个戈壁滩上显出一种死寂苍茫的景象……
下午5点多时,我们来到了嘉峪关,一起目睹了“万里长城第一雄关”的风采。
嘉峪关,古称“璧玉山”,以美玉得名,意为“美好的山谷”。自秦代以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河西咽喉”和“边城锁阴”之称。汉代,它和玉门关成为西域边陲的两个重要关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才完工。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我们登临的是关城。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高约10,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开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城里有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楼、牌楼和文昌阁等主要建筑,二门之外皆有瓮城回护。城墙由黄土夯筑成,上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
从入关到出关,我们用了近一个小时。如今,嘉峪关外早已没了刀光剑影和战马嘶鸣,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夕阳之下的关城西城门外停着一支驼队。一股大风吹来,耳畔响起一阵清脆的驼铃声。我手搭凉棚向西眺望,猛然想起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一种苍凉悲壮的情怀涌上心头……
告别嘉峪关,汽车继续在戈壁滩上疾驰了120多公里,终于到了当天的目的地——玉门市。那晚,李瑛的一个常住在玉门市的老赵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老赵是一个酒鬼,带我们吃饭之时路过一家酒铺,他还专门打了一壶十斤散装的敬酒。那晚,大家聊得很开心,老赵兴致颇高,喝得有点多。 
在回宾馆的路上,听他们讲,玉门原先还有一座老城,我们当天所到的其实是玉门新市区。老城区是什么样子,我没有亲眼目睹;但这座新城给我的印象是,街道宽、平、直、净,两边多植垂柳间柏树,只是来往人丁车辆稀少,远不及一座关中小镇热闹繁华。经过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才对玉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玉门曾是丝路重镇,藩夷之障,塞上之屏。肩祁连而傍疏勒,锁走廊而望陇东。汉武帝时筑关设郡,历朝兵戈不息。“左公植柳三千里,春风始叩玉门关”。1939年,地质工程师孙健初等人钻井开矿,举世闻名,玉门成为中国石油摇篮。“铁人”王进喜最早在玉门油田工作,后来被调入大庆油田。1955年,此地因油矿而设市,后因资源渐贫,生活基地迁至酒泉,老城渐空。历时三年开发建设,2006年举市迁址,一座现代化的玉门新城在河西西廓最西端拔地而起了……
说到玉门,我立即想到了王之焕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问:“玉门关还有多远?能不能过去看看?”文师傅说:“玉门新市距离玉门关(亦称小方盘城)还有400多公里,距我们明天要去的敦煌也有80公里路程。”一听还有这么远的路程,我便不再吭声,打消了要去一趟玉门关的念头。
 
早晨8点多,我们从玉门市出发了。
得知今日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时,我内心特别激动。因为很多年以前我曾有一个愿望,就是去看看莫高窟。记得去年8月在兰州时,曾与接待我的高中同学王建平相约,2015年夏天有机会一起去莫高窟旅行。这次虽然没能同他一起过来,但毕竟将要实现自己的夙愿了。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得太快,文师傅一不留神就拐错了道口,结果跑到了瓜州收费站前。他立即调转车头,再次向朝敦煌奔驰。而我也一时粗心大意,误将收费站门楼上的“瓜州”二字看成了“瓜洲”,还草率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个段子:“此‘瓜洲’非彼‘瓜洲’也!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所言之‘瓜洲’在长江以北,扬州以南;而小弟今到之‘瓜洲’在河西走廊西端,此地最早设‘安西都护府’,清雍正时设‘安西卫’,民国二年设‘安西县’。2006年改称‘瓜洲县’,据说原因有二:‘安西’谐音为‘安息’,不吉不详;此地为塞上绿洲,盛产蜜瓜,故而更名为‘瓜洲’。”
我正在念叨是否能否吃到“瓜洲”之瓜,高速公路边突然冒出两个搭建了简易棚的瓜摊,案板上分别陈列着西瓜、蜜瓜、哈密瓜、伽师瓜,白、黄、绿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特别诱人!我们下去要了一个大西瓜。因为我一直分不清蜜瓜和哈密瓜,便在吃瓜时向那个年轻的卖瓜娘求教。她笑着说:“蜜瓜不是哈密瓜,蜜瓜肉软,哈密瓜肉脆。”其实,我在西安时常吃这两个“瓜货”,但从来没有意识,也弄不清二者的区别。这回总算整明白了!李瑛看了我的微信朋友圈,说我写的瓜洲的“洲”字好像不对。他示意我去看瓜摊棚子下面。于是,我看见瓜棚下的很多纸箱、喷绘上所印的当地地名一律写作“瓜州”。我惊讶地问道:“洲”字左边的三点水何时蒸发了?抬头望了一眼路标,也是写为“瓜州”。哦,原来是自己刚才弄错了!我赶紧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句感慨:“瓜州”与“瓜洲”,一字之别,两地之差,何止千里耶?!
吃了西瓜,继续顶着烈日,迎着大风,疾驰在茫茫戈壁滩上。1130左右,我们兴冲冲地赶到了莫高窟景区门口,但因来慕名来此观光的游客太多,景区每天仅限售6000张门票,所以未能如愿。听景区工作人员讲,要游览莫高窟,现场只能预订3天后的门票,网上只能预订12天后的门票。千里奔驰,来到敦煌,不就是为了一睹莫高窟的风采吗?但因没有买到现成的门票,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站在售票大厅前边的广场上,看着别人乘着大巴车向南边几里之外的莫高窟方向驶去。
其实,当天到达莫高窟景区之前,我在汽车上特意读了肖云儒老师新书《丝路云履》中关于莫高窟的文字,大致是如此介绍的:敦煌,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溪榆林窟,共有石窟735孔,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可以说,敦煌凝聚着丝路精魂。在元代以前的几百年里保存还较好,藏经洞被发现后,斯坦因、伯希和、奥为登堡等外国探险者先后潜入,盗买和骗购走了大量经卷和壁画。
今日,我们到了敦煌,却未能进入莫高窟一睹佛像雕塑与飞天壁画,真乃此次西行一大憾事也!我无奈地枯坐在售票厅外路边的矮石桩上向东南方眺望,对着几里之外的茫茫戈壁滩上的莫高窟遥寄思慕之情,说了一声:“莫高窟,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吧!”
李瑛提议,咱们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吧!于是,文师傅又拉着我们向西疾驰了半个小时。赶到这里的时候,12点差一刻,太阳正晒得毒辣。文师傅说他已经去过多次,不想再去了。我们考虑到他开车辛苦,便让他找个阴凉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殷肖肖可能是因为怕晒,说她也不想过去。于是,李瑛带着我和李妍过去了。
由停车场到鸣沙山口,还有一里的水泥路,路边有很多介绍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宣传牌。据资料记载,鸣沙山在汉代被称为“沙角山”,又名“神沙山”,从晋代开始才叫“鸣沙山”。清代《敦煌县志》曾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该山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之外,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大约200平方公里。据说,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二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会在第二天痕迹全无。
站在景区广场上向南边远眺,眼前是一片浩瀚的沙漠丘梁。没有风,高大的荒凉的起伏的沙峰在烈日的暴晒下泛出金灿灿的光芒。第一次目睹沙漠景象,我有些胆怯了。天气如此炎热,一旦进了沙漠,能坚持下来吗?幸好背包里准备了两瓶水,心里才略有一些底气。我想,只要有水应该没多大问题!看到李瑛和李妍都戴着帽子,为了防止中暑,我便在游客服务中心买了一顶牛仔帽。为了不让沙子灌进鞋子,我们也都各自租了一双橙色的防沙脚套。
鸣沙山面积广阔,沙丘很高,徒步走完得花相当多的时间和气力。景区为游客们提供的备选代步工具有四种:直升机、电瓶车、卡丁车和骆驼。我们三个人经过商议,最终选择了骆驼。骑骆驼每人费用100元,价钱虽然不低,亦比较原始,在我看来却最具浪漫情怀。
我们所骑的骆驼正好和我们每个人的体量成正比。我们爬上了驼峰,由一个20多岁的当地小伙子牵着,慢慢向一道沙梁那边走去。刚开始,李瑛所骑的那只老骆驼走在最前边,李妍的走在中间,我在后边压镇。可还没走多久,领头的那只骆驼不好好走了。于是,我的骆驼便冲到前边当了先锋。骆驼是认路的,我没太用绳子抽它屁股,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骑在驼背上,缓缓地向前走着,忽然觉得日子原来可以过得如此悠慢从容。我是平生第一次进沙漠,也是第一次骑骆驼,感觉很新奇,内心激动不已。一路上,我频繁地拍照,碰到其他骆队,还大声地呐喊,并热情地向那些陌生的朋友挥手问好。
我们在那道沙梁底下绕了一个弯,来到了距离月牙泉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领队的那个小伙子说,终点到了,往前稍微再走一段就是月牙泉了。出于好奇,我向那个小伙子问了一些关于骆驼的情况。小伙子说,骆驼一次能吃约50斤食、喝20斤水;吃一次食可以15天不再吃东西,喝一次水可以7天不喝水。他还说,骆驼平时所吃的东西和马差不多,但在沙漠之中,它的速度和耐力是马所远不能及的。
下了骆驼,我们准备去看月牙泉。时已正午,火辣狠毒的太阳烤得我们三个人满脸通红。附近的一棵大榆树旁边正好有一块草坪,草坪上有一个厕所,我们便过去洗漱了一下,继续朝月牙泉方向走去。双脚陷入沙中较深,走起来特别费劲。看见前边不远处的月牙泉时,我突然来了精神,兴奋地沙地上踢腾跳跃,让李瑛给我抓拍照片。月牙泉正好处于两座高大的沙丘之间的一块小绿洲上。泉的左边是一大片凸起的高台,长有青草,中间还铺了水泥路,路边栽着几棵红柳和榆树,一条廊道连接了几座楼阁台榭,看起来好像一座公园。廊道下有阴凉,我们坐在那里歇息了一阵,喝了些水,然后走下台阶,欣赏月牙泉去了。
月牙泉,古称“沙井”,周围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据说,这里在汉代时就是游览胜地,也是“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东西宽约25,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因其外形酷似一弯新月,因而得名,被誉为“沙漠第一泉”。趴在木制的栏杆上俯瞰,这一汪泉水,幽静安详,仿若处子静卧,湖面上纤尘不染,让人心醉!在月牙泉逗留了几分钟之后,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加之肚子有些饿了,我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徒步走到景区广场入口,看了一下表,我们在这里已不知不觉地度过了近三个小时。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而闻名全国。有人说:“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这次亲自过去感受了一下,的确如此!
当天下午,我们在敦煌市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又赶在日落之前抵达柳园镇,受到李瑛单位一帮驻扎在当地的同事的热情招待。
 
清晨7点多,我们离开了柳园镇。
柳园是甘肃省西端的一个小镇,隶属瓜州县管辖。此镇是1958年铁路通车以后兴起的一个戈壁城镇,东迎嘉峪关,西通新疆哈密,南接敦煌,北与马鬃山相连,是连接甘、青、新、藏四个省区的陆路交通枢纽,素有“旱码头”之称。这里地域广阔,虽无农业产业,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这里已经探明的可供采选冶用的贵重金属金、银产业24处,有色金属12处,黑色金属20多处,非金属矿23处。
自柳园出发,上高速公路,经过星星峡,入新疆境内,一路上全是戈壁滩,大部分滩地上是砂砾,几乎是寸草不生,满眼苍黄。偶尔遇到草原,可以见到藏羚羊和野骆驼。高速公路上的车很少,两边也很少有村庄和人影。我们的行驶速度很快,中午经过一碗泉服务区时在某家回民饭馆吃了一顿正宗的新疆拉条子拌面。
过了哈密,便是吐鲁番地区。这时,公路两边开始出现赤红色的山丘,这就是传说中的火焰山(古称“赤石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一个景点。该山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维吾尔人称之为“克孜勒塔格”,即“红山”之意。因为那天是多云天气,所以山体呈暗红色,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热烈刺眼。远远望去,火焰山的山峰平均高度约为500,山上寸草不生,亦不见飞鸟飞过,到处都是核桃仁一样的褶皱沟痕。走着走着,我不禁想起了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翻越火焰山的情节。记得电视上的火焰山中到处是一幅烈焰熊熊、火舌冲天的场景。可是,今天实际过来一看,并没有电视上的那么夸张。我想,这也许是天气不好的缘故吧!
行驶100公里之后,终于到了火焰山的尽头。路边有一个火焰山景区。这个景区好像开发时间不长,除过一个门楼和广场之外,好像再也没有什么。高速公路边不远处有一个约几千平方米的围有铁网栅栏的广场,广场中央塑了一组《西游记》人物雕像,只有寥寥数十名游客在那边骑乘骆驼,拍照留念。我和李瑛、李妍下了车,走到景区门口去照相。门楼上有一个孙悟空肩扛芭蕉扇的卡通造型,我觉得好玩,便模仿“猴哥”的造型照了几张相。这里风很大,气温38度,热烘烘的大风吹得人心里发慌。据说,这是中国最热的地方,艳阳高照的时候,夏天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摄氏70度以上。除了感觉酷热之外,我们也没觉得这里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短短逗留了五六分钟便迅速离开了。

翻过火焰山,我们看到公路两边的戈壁滩上到处是钻探石油的“磕头机”,由此可见这里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靠近吐鲁番市区时,出现大面积的绿洲,田地里除开一部分棉花之外,大面积种着葡萄。葡萄地的地头上大都有砖盖的形似“养鸡房”的小房子,这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经过市中心的时候,一个十字口旁有一个造型酷似葡萄阴房的建筑,外边涂了漆彩,漂亮极了!

穿过吐鲁番市区,眼前就又是满地砾石的戈壁滩了。天色陡变,起了沙尘暴。一连走了十几里,周遭全是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能见度不足一里。我们的汽车在滚滚的沙尘暴中继续前行。忽然,看到路边翻倒了一辆大卡车,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意外。我心中突然感觉到了害怕,希望这样的事故千万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

终于钻出了沙尘暴。路边的指示牌显示,前边即将到达坂城。这时,天上落下了大雨,狂风裹挟着豆子般大的雨点狠狠地砸在汽车前边的玻璃挡板上。我透过车窗向外看了一眼,公路两边耸出灰黄色的山峦,山脚下是宽约50的水浪湍急的河流。因为前边有一个拐弯处的高速公路段正在维修,汽车便驶入一段老山路。过了一座铁架浮桥,没走多久,山峦和公路拉开了一段距离,地上冒出一片绿洲,不远处的树丛中若隐若现了一截截黄土夯成的低矮城墙。定睛远眺,那边有一座木制的老门楼,门额上写着“达坂城古镇”几个大字。此时,我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及其富有传色彩的人生历程。
王洛宾,1913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民族音乐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他在参加兰州的“西北战地团”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期间,改编了第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从此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不解之缘。1949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务。他在西部生活了近60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长达18年之久),创作歌剧7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6册。19886月离职休养。1988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7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1996314,因患胆囊腺癌在乌鲁木齐军区总院去世,享年83岁。
达坂城,地处乌鲁木齐市南郊,原本是天山北麓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村镇,就因为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现在,达坂城是一个区,很多游客络绎不绝地来达坂城旅游观光,不正是因为这首歌曲吗?这次途径达坂城,我很想过去看看。可文师傅说我们要赶天黑前在昌吉住宿,于是便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不能不说是此次西部之行的又一个遗憾!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眼睛镇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达坂城的风景很快从我的视线里消逝了,可那首已经流传了近80年的脍炙人口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却在我的脑畔飘荡了很久。
 记得上高中时我特别喜欢音乐,尤其对王洛宾整理创作的民歌情有独钟。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玛拉依》等等经典歌曲,我平时不但经常听,而且都会哼唱,甚至还在笔记本上抄过这些歌词呢。
我正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李瑛忽然用手机百度了几张达坂城姑娘的照片让我看。我将手机拿在手里仔细看了半天,达坂城的姑娘果然很漂亮,很有异域风情。可惜我们这次没有在达坂城下车,因此不可能有这样的艳遇了……
近几年,新疆的局势一直比较紧张,7月份恰好是一段最为敏感的时期,所以这里的治安很严。走到乌尔泊收费站时,路边站了很多荷抢的武警,要求所有过往车辆和人员必须出示并核验身份证、过安检。因此,在那里堵了很长时间车。听说这段时间乌鲁木齐市限制外省车辆入境,我们便决定晚上住在昌吉市。没想到,下昌吉收费站时,又被查了一次身份证。到达昌吉的时间是2030,因为新疆和内地的时差有2个多小时,所以太阳还没有落山,光照依然十分强烈。
昌吉市是一个县级市,距离乌鲁木齐大约30多公里。因为李瑛提前联系了他们单位的一帮驻扎在昌吉市的同事,所以我们下了高速之后直接朝他们提前预订的一家宾馆走去。在宾馆登记完房子之后,昌吉的这帮朋友请我们在附近一家清真饭馆里吃了几样正宗的新疆特色风味一一椒麻鸡、大牛骨、羊肉丸子粉丝汤、油塔馍,喝了几瓶“红乌苏”啤酒。新疆人吃牛羊肉,必然要拌一些生的皮牙子(洋葱的别名,突厥语音译),这样既可提味、去膻,又能补钙、降血脂。
离开饭馆时已2230,太阳还没有落山。昌吉市的街道宽阔、干净,路边有大树遮罩,所以并不觉得很热。
 

    第二天清早,李瑛带着我去另一间房子看望一位姓赵的陕西眉县老乡。其实,才到昌吉的那天傍晚,我们已经见过老赵了,他那天中午喝醉了,一下午在床上昏睡,所以晚上吃饭时大家没有喊他。这天早上见到老赵时,他又坐在床边喝起了啤酒,桌子底下放了很多空酒瓶子。这次来昌吉的路上,我曾很多次听李瑛和文师傅说起他。他们说,老赵是他们单位里有名的“扎巴依”(维吾尔语,酒鬼之意),只要出差干户外工作,经常手里晃荡着一瓶酒。他们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后来在我们一起去霍尔果斯的路上,他的确是一路上喝着酒,吃饭时也不例外。在西安,我也有一两个“扎巴依”朋友,但像老赵这样一大清早起来就喝酒的人还是第一次碰到。经过李瑛介绍,我们彼此握了个手,然后一起在餐厅吃了一顿自助早餐。吃完饭,老赵回到房子又开始喝上了。

    李瑛说他上午得去一趟乌鲁木齐市,问我去不去。我觉得呆在宾馆也没什么事情,便随他一同过去了。我俩是坐着齐师傅开的那辆车去的乌鲁木齐。齐师傅是他们单位长期驻扎在昌吉市的项目组成员,是一名专职司机。他皮肤黧黑,性格比较沉稳,待人和蔼客气。上车后,他听李瑛说我是一位作家,这次跟着过来采风,说是这边环境没有口里好,不知道我是否习惯。我说自己也是西北人,来到这边感觉很好,没啥不习惯的。他又说,你是搞写作的,应该多出来走一走,这样才能激发灵感。我说,这次来西部旅行,一路上所见所闻很多,内心里有不少感触,回去后一定要写些东西出来。他又说,初次见面,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你的,这边天气炎热,紫外线很强,就送你一顶帽子吧。说罢,他递给我一顶蓝色的棒球帽。我接过帽子,看到帽顶前方印着“越野车师”四个字,两侧也都印着字,合起来是一句话:“路在脚下,心在路上。”我很喜欢这顶帽子,也很喜欢帽子上的这句话,连忙道了一声谢。齐师傅又对李瑛说,好久没见了,我也送你一份礼物。说罢,他取出一个16开本书那么大的比砖头还要厚的精美盒子。李瑛接过来看了一下,然后让我先放在后座上。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由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疆年轮文化有限公司总经销的珍藏版纪念册,硬硬的封面上写了几个字:“新疆情——聆听西域乐魂,品味民族风情”,封底上贴着一幅缩小版的图画《喀什赛乃姆》(原画作者哈孜·艾买提),右下角写着:“限量发行1000册,统一售价760元。”出于好奇,我打开看了一下,里面东西不少:十几页厚厚的彩页,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新疆的地理人文风情;几张DVD光碟——依次是《于文胜电视散文——新疆散记》《Secrets of the silk road 》《十集风光旅游艺术片——神美新疆》《新疆民歌专辑——天山神韵》;十几张表现新疆风情的纪念邮票;一条彩色的丝巾。这些东西都很精美漂亮,集中展现了新疆之美,我看了半天,深深陶醉于其中。

    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在乌鲁木齐市一办完事情就立即返回了昌吉。因为时间紧张,我也没能见到提前在电话上联系过的高中同学杨宝让。之所以时间紧张,是因为我们要赶在12点之前退掉宾馆的房子,然后和驻扎在昌吉市的这几位搞地质工作的朋友一起去霍尔果斯。

    乌鲁木齐是我少年时期十分向往的城市,这次虽说来了一次,却没有机会好好转一下,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回到昌吉市之后,在收拾行李准备退房时,李瑛将齐师傅送给他的那套精美的新疆风情纪念册又转手赠给了我,当时内心特别高兴和感激,却不知说什么好。对于一个爱好文化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种文化礼品更让人高兴的了。不管怎样,乌鲁木齐是新疆的省会城市,还是很值得好好看看的。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我有了一个新的打算:到达霍尔果斯之后,在那里呆上几天,然后再坐火车去一趟乌鲁木齐,然后再从乌鲁木齐坐火车返回西安。

    退掉了客房,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吃了顿午饭,然后又从昌吉市出发,朝下一个目的地赶去。

    下午四点多,我们到了石河子市,住在北四路的一家汉庭连锁酒店。客房是李瑛的一个合作单位的朋友帮忙预订的。因为时间尚早,也没什么事情,我稍微休息了一下,便独自去外边散步了。去哪里呢?我忽然想起到汉庭酒店之前,曾看见附近一个十字口的角上有一绺儿卖旧书的摊点。于是,我凭着感觉逆着来时的方向走了大概一公里,找到了旧书摊。我是一个书迷,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平时只要一有闲暇,总喜欢去旧书摊上淘宝贝。这些年,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瞅见路边有旧书摊,就挪不动步子了。这次独自出来散步,一是为要与石河子独处一下,切身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气息;二是看能否在旧书摊上淘些自己中意的书籍。这个临时的路边书摊,有四五个卖家,连在一起长达100多米。我将这几家书摊挨个儿扫瞄了一遍,好书当然也不少,但不是版本太老,就是品相不好,没有一本是我特别想买的。就在我准备离开时,猛然发现了一本我们扶风老乡、著名作家亦夫先生的长篇小说《土街》,忽然感觉特别亲切,但仔细看了一下,好像是一本1990年代的盗版,装帧设计恶俗,印刷纸张粗劣,便放回了原处。

    傍晚,为我们预订宾馆的那位朋友请我们去附近的一家清真饭店吃了一顿大餐。他们喝的是伊力小老窖。我已经戒白酒将近两年时间,但来了新疆不喝酒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便喝了几杯红酒。这是一场参席人数较多的大饭局,一轮通关打下来,我便感觉有些晕晕乎乎了。

    请我们吃饭的东道主正好是两位陕西人。饭局散了之后,与我们同来的一些人回宾馆去了。那两位陕西老乡十分热情,又带着我和李瑛到北三路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门前、王震广场转了一圈。夜幕已经降临,一路上,那个年纪稍长的老乡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石河子市的历史。走在北三路十字口,我看见路边全是未经矮化的苹果树,树上已结满了果子。听这位老乡说,石河子市区街道两边的苹果树很多,苹果成熟以后,过路人可以随意釆摘。

    王震广场上到处灯火璀璨,空中飘荡着欢快的新疆民族音乐。很多当地市民随着音乐的伴奏,跳起了新疆民族舞蹈。一些中老年人使劲地抽打着陀螺,一些中青年妇女忘我地挥舞着彩绸或彩扇,还有一些小孩玩着脚踏滑板……广场上人很多,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五彩缤纷,好不热闹!转到“戈壁母亲”雕塑前,我和李瑛合了一张影。我将照片传到微信朋友圈之后,老朋友刘磊君立即打来了电话。他说自己曾在石河子市呆过好几年,而且在这里创办过一家广告公司,经营了一份DM杂志,可惜后来赔了很多钱。其实,我们一起在西安共事的时候,他曾给我讲过很多次,这次重提往事,他的情绪依然是那样激动,但语气中还略带了一丝伤感。

    石河子最早是一个游牧区,有着显明的新疆地域风情。后来,王震领导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在这里驻扎,农八师在这里戍边垦荒,就地转业,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管辖的师市合一的城市。据说,当年石河子的城市建设规划是由苏联专家做的,市政道路与绿化搞得相当不错,和内陆城市有着较大差别。

    这座城市虽然历史并不悠久,却出过不少人才。艾青、杨牧,这两位诗人曾因“文革”被下放到兵团农场,结下了情同父子的友谊,写下了大量诗歌,并在同年双双获得全国诗歌大奖。“学术超男”易中天也是从石河子出去的。“文革”过后,恢复了高考,易中天考上武汉大学,然后在厦门大学教书,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上“品三国”而一炮走红。记得去年8月,我曾受甘肃省渭源县政协邀请参加渭河文化联谊会,在政府举办的“名家看渭源电视高峰论坛”上有幸见到易中天教授,他的演讲仅有不到十五分钟,却幽默、生动、精彩,至今仍记忆犹新。

 

713清晨,我们一行11个人乘着两辆越野车,由石河子市出发,奔赴霍尔果斯而去。
路上的来往车辆很少,路边的山峦时近时远,戈壁滩和牧场交错出现……我的眼睛已有些审美疲劳,打起了瞌睡。
走到奎屯服务区,我们全部下车,在这里休息了大约一刻钟。这个服务区洗手间前边不远处有一条供来往行人休息的长廊,上面覆盖着密密一层青翠的藤蔓,坐在下面感觉特别凉快。长廊旁边有一块草坪,角落里长着一丛灌木植物,枝条上开满形大而色艳的花儿,白的、粉的、红的,十分惹眼!我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此话叫什么名字。我顺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很快有人说它叫“扶桑”。我上完洗手间出来时,看到有四五个维吾尔族人正站在扶桑花前照相,看样子像是一家人。其中两个中年人约40多岁,应该是一对夫妻。他们的三个女儿都很年轻漂亮,其中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克孜巴郎(维族小女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头金黄而略微卷曲的长发,麦粒般的皮肤、深陷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我正准备用手机拍照,他们一家人却忽然走开了。正在我略感遗憾之际,一对身穿回族服装的中年夫妻从我身旁经过,于是我便给他们拍了一张相片。
13点多,行经精河县出口,我们在公路边吃了一顿午饭。
公路边上有好几家饭店,我们选择的是“阿舍饭店”。这家饭店旁边有一块空地,地上支了五六张桌子。空地上方有一个葡萄架,繁茂阴翳的葡萄藤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坐在休息特别凉快。因为饭菜做得比较慢,我们便坐在下面闲聊起来。葡萄还没成熟,吃不成。旁边的一颗杏树上还有不少半熟的果子,有人打下几颗,大家尝了一下鲜。大概半个多小时之后,我们所点的两桌饭菜才全部上齐了。大盘鸡、炖羊肉、手抓饭、宽拌面……全是新疆当地的特色美食。饭刚一上桌,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味道相当不错,我们个个吃得是满嘴流油,一脸欢喜!
下午,沿途的风光越来越美。有两处景点特别值得一说:一个是赛里木湖,另一个是果子沟。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乐塔拉州博乐市境内的北天山山脉西段,距伊犁州霍尔果斯约86公里。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1.9,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6.4,最深处达106。据说,赛里木湖形成于7000万以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学称之为“地垫湖”;湖中原本没有天然鱼类,1998年新疆从俄罗斯引进高白蛙、金鳟等冷水鱼养殖,才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
赛里木湖是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的。它像一颗闪着晶莹亮光的蓝宝石一样,镶嵌在这片群山环绕的高山盆地上。那一抹深蓝似乎散发着一股强大的磁力,将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去。我坐于车窗边,不停地盯着这片湖泊,它的躯体慢慢地在我眼前一寸寸舒展开来……随着汽车的快速移动,它的姿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可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是那么美丽和纯净,我的心为之狂跳不已!
我们看到湖边有很多过往游客在那里赏景。拐了一道弯,文师傅一直将车开到了湖边。一下车,我像疯了一般,不管不顾地撒腿朝湖边跑去。我站在岸边的一块石头上放眼远眺,一朵朵巨大而洁白的云朵由蔚蓝辽阔的天空倒映于幽兰平静的湖面上,它们像一只只大船,驾着风儿悠悠地驶向了天际……天气太热了,我真想一头扎进水里畅游一番,顺便将自己的心儿掏出来在水里濯洗一下。然而,我没有,我也不能!我只是慢慢地蹲下身子,用双手轻轻鞠起一捧清水,赛里木湖的温柔和清凉瞬间便传递到了我的心里。
我转身看到有人在岸边骑着骆驼或马儿照相,特别羡慕,也很想立即体验一下。因为前几天已经在鸣沙山上骑过骆驼,所以我更想去体验一下在赛里木湖边快马扬鞭的感觉。这时,一个哈萨克族小伙子牵着一只枣红色的马儿走到我的面前,问我骑不骑。我问了一下,骑一次才10块钱,二话没说就立即翻上了马背。毕竟我平时很少骑马,刚上去还觉得有些害怕,但走了几步之后很快就适应了。我用手拽着缰绳,双腿使劲踹了一下马镫,马儿向湖里走了几步,我的心便“咚咚”梦跳起来,立即勒转马头回到岸边,沿着岸边的沙滩慢跑了十几米,心里感觉特别畅快……
在赛里木湖边玩了十几分钟,我们继续赶路了。
很快,公路驶入了一片满眼新绿的峰峦耸峙的大山怀抱。山脊上是一片富有层次感的绿色林带,这儿一片挺拔的松树,那儿一片整齐的桦树;山坡上青草如茵、野花竞放,时而可见一座座白色毡房掩映于林间,一群群羊儿和马儿在山谷中懒散地吃着青草……走到这里,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就是被称为“伊利第一景”的果子沟。
果子沟,又名“塔勒奇沟”,是一条南下伊犁河的著名峡谷孔道,全长28公里;古代是曾为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的咽喉,现为312国道所经之地。据说元代以前,果子沟还是一个不通轮轳的古老牧道。南宋末年,成吉思汗挥兵西征时,为了加快进军步伐,命次子察合台率部在这一带“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开通了天险。其后,元、清两代政府都在这一带驻军把守并设立驿站,为过往官兵、商旅效劳。特别是清代乾隆皇帝平定了盘踞在伊犁河流域的噶尔贵族叛乱,便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置于伊犁河畔的惠远城;建立伊犁将军府以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之后,清政府又在这条沟谷中设立了头台、二台两座驿站,负责传递朝廷政令和边防军情。
因为果子沟地扼交通要冲,所以古代很多亲莅伊犁的政治家、旅行家曾路经此地,并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元初著名全真道士李志常曾在其《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这样描绘果子沟:“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清代名臣林则徐行经此地,也在日记中留下“峰回路转”的记趣,称赞此地“天然画景……步步引人入胜。”清朝著名学者洪亮吉路过这里时,还写了一首诗:“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里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
翻过果子沟,便进入了伊犁河谷。地势渐趋平坦辽阔,路边开始出现大片的良田沃野,或种着玉米,或种着向日葵,或种着葡萄。李瑛说:“这里是新疆农四师62兵团的农场,我们项目组人员将在团场驻扎三个月。
17点多,我们来到新疆农四师62兵团团场,临时下榻在一家私人宾馆里。这里的光照非常强烈,照在身上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一路颠簸劳顿,大家稍为休息了一下,便早早地出去吃了一顿晚饭。
吃罢饭后,我感觉有些疲倦,回房子睡了一觉。醒来后,天色依然大亮着,我便独自爬上了楼顶。已经快21点了,太阳还未落山,整个62兵团团场上空没有一丝风,一层层灼人的热浪包围了我。我站在水泥栏杆边手搭凉棚向西远望,七八里之外有一座城市,那里高楼大厦林立,看起来比团场这边繁华。那就是霍尔果斯市,西边紧挨着哈斯克斯坦国。
 
十一
李瑛他们单位一行人千里迢迢来到霍尔果斯是为了完成一项地质调查项目,因为要在这里开展三个月的户外工作,为了节省项目费用,便在62兵团团场郊区的一个村庄租下了一个农家小院。我随他们一起搬了过去,并在那里住了两天。
第一天,他们都忙着后勤工作——打扫厨房、招聘厨师、采购物资,两辆车全都外派了出去。我无事可干,便呆到房子里看书。可看着看着,我便有些心烦意乱了。7月份正是旅游旺季,火车票肯定很紧张,如果不能尽快订购到返程火车票的话,我有可能得在这里滞留很长时间……一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便焦虑不安起来。
吃中午饭前,我见李瑛和他的几个同事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闲聊,便对他说了我下一步的行程计划:先去一趟乌鲁木齐,在那里呆上几天,然后再坐火车返回西安。他用手机上网查了一下去乌鲁木齐的车次,很快帮我预订了715日晚上1806由霍尔果斯到乌鲁木齐和7182139由乌鲁木齐到西安的火车票。这下,我内心的顾虑才彻底打消了。
翌日吃罢早饭,李瑛说,你是下午6点多的火车,时间还早,上午你不妨去霍尔果斯口岸看看。我说,我也正好有这个想法。于是,在他们项目组的三个成员的陪同下,我们坐着齐师傅的车去了一趟霍尔果斯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上的霍尔果斯河为界而得名,它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距离伊宁市42公里,是中国西部距离中亚中心城市运距最短、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精伊霍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在这里结束。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隋唐时便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清代初年,这里曾是中国境内的驻防之地,是伊犁索伦营驻防的6座卡伦之一。后来虽然几经转折,但目前仍是北方最有名的口岸之一。
为了更好地发挥口岸优势,2004924,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正式签订了《关于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框架协议》;2006年开始建设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全世界唯一跨国界、由两个国家的国土构成的边境合作中心。2011122,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正式同步封关运营。在这个合作中心里,人流、物流、资金流可以自由流动,没有物理障碍,而且很多商品都是免税的,比内陆的价格便宜很多。我国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河北、山东等地的机电五金、食品、服装鞋帽等商品通过这里不断涌入了中亚、西亚市场。
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在霍尔果斯海关大楼前排队参观的游客非常多。我们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过了四道关卡,才终于拿到了出入境通行卡。进入合作区之后,我们上了一辆公交车,沿途也没见到什么特别好看的景致,还没到终点就提前下了车。下车之后,我们环视了一下四周,这里绿化面积不大,路边的树木不高,也没有阴凉,热得人无处躲藏。我们站在一栋商厦门口看了半天,不知道何去何从,便去咨询商厦门口的一个保安人员。那个保安说,很多人来口岸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说实话也真没啥看的,既然来了,就去国门那边照个相,也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国门正好就在商厦对面五十米之外。那道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国门距离界碑约50,上刻鲜红、醒目的“中国”二字和精致的国徽,紧邻界碑的一座桥便是两国疆土的分界线。我们几个站在两国交界处的国门前,一只脚踏着中土(红线),另一只脚踏着哈土(蓝线),各自照了一张相,然后又向国门之外的哈萨克斯坦领土上走了100多米。
接下来,我们又转了两个商场。商场里多是轻工业品,既有中国商户,也有哈萨克斯坦商户,顾客并不多。对于我这个平时不爱逛商场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遭老罪了。与我们同来的一个实习生说,齐师傅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哈萨克斯坦的绵羊油很好也很有名气,让回来时给捎上两瓶。我觉得来这里一次挺不容易,不买点东西似乎有点对不住中哈两国人民的友谊,于是也买了两瓶绵羊油。
天气实在太热,我们都感觉这里实在没啥意思,便决定回去。看了一下表,都13点多了,我们便在商场外边的回民饭店里吃了一顿拉条子拌面,然后悻悻然坐着齐师傅的车回到了62团场。
回到住的地方以后,我感觉特别累,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之后,已经是1630了。因为操心着坐火车的事情,我赶紧收拾了一下行李,然后匆匆告别了李瑛,坐着齐师傅的车到了霍尔果斯火车站。
火车启动了,霍尔果斯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坐在车窗边,想起这一趟西行路上曾有很多朋友陪伴,而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心中陡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伤感。这里尽管很好,我也很留恋这里,但我毕竟只是一名过客而已,终究是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因为火车票紧张,我只买到一张硬座票。与我邻座的是一个中年人,肤色黝黑,左脸上有一道很长的刀疤,样子看起来有点凶。刚开始,我没有和他说话。后来,我觉得他不像是一个坏人,便和他闲聊起来。原来他是陇南人,过完年和几个老乡一起到霍尔果斯打工,因为工地上长期拖欠工资,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可是一连在宾馆里住了两个月了也没找到活儿,心里特别着急。前几天,他听一位老乡说哈密那边有活干,所以准备过去看看情况。他还说,今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很多工地不是停工,就是拖欠工资,很多外地的农民工没办法,都陆续回老家去了,这节车厢上的很多人就是他们甘肃乡党。我朝车厢里扫视了一下,果然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都是一脸的无奈和迷茫。
坐在我们斜对面的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听出我的邻座是他们陇南人,便也和我们攀谈了起来。他说,他是搞建筑装修的,这些年一直在伊犁这边打工,往年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块钱,可是今年行情不好,三四个月挣得工钱还不到一万元,最近实在撑不下去了,决定回老家去找个事情干。  
听了两位陇南农民工的讲述,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大幅度下滑,不只是房地产行业,其他行业也都面临着诸多困境,很多企业效益不好,缺乏运转资金,所以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说这种状况可能还要持续好几年时间。他俩听了我的这番话,忽然都沉默了。我又说道:如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慢慢熬吧,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火车在黑夜里疾驶,我的脑子里思绪万千,一夜没有合眼。
 
十二

     凌晨630左右,我从乌鲁木齐南站下了火车。

     因为一夜未眠,我当时感觉十分困倦,准备找一个宾馆先睡一觉,下午再约见一下表外甥女罗亚会。可是出了火车站广场向右拐,走了很长世间也没有打上出租车。忽然,我看到扶风老乡于燕发来的一条微信留言,她问我是否已到乌鲁木齐,让我将自己的手机号发过去。于燕是扶风县上宋乡凤鸣村人,与我姑父家在一个村子。年前,她曾托另一老乡买过我的散文集《梦回乡关》。后来,我们互加了微信。我们相识已经大半年,却一直未曾谋面。我在西部旅行的这段日子,她一直关注着我的微信朋友圈。未等我将手机号发给她,她便打来了电话。她说,她的父母、弟弟全家人都住在乌鲁木齐武警医院,如果我没处住的话,可去他们那儿。她的一番好意令我十分感动,但又怕给人家增添麻烦,犹豫了半天。她见我犹豫不决,便说:我爸妈都很热情好客,好多扶风老乡到乌鲁木齐之后,都住在他们那里;我给我爸提说过你,你不用多虑了,在路边找个地方等着,我弟一会儿开车过来接你。

    十几分钟后,于燕的弟弟于宗峰打来电话,问清了我的所在地,开车接走了我。他带我吃了一顿早餐,然后将我带到武警医院家属楼见他的父母。他父母听说我也是扶风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交谈了很长时间。当两位老人得知我从霍尔果斯乘硬座火车过来,一晚上没睡觉,便让我赶快休息一下。我当时的确十分疲惫,便没有再客气,躺到他们家床上睡了一觉。两个小时之后,我醒来了,给表外甥女打了一个电话。她说她上午在驾校学车,下午再过来接我。通完电话,于母喊我和他们一块吃饭。午饭是蘸水面,味道很好,我一口气吃了两三碗。身在异地他乡,能一顿吃到一顿正宗的家乡饭,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曾听于燕说过,他父亲也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正好我的背包装了一本由我策划和主编的《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便将它送给了他。吃完饭后,于父说:你是一个文化人,好不容易来乌鲁木齐一趟,我下午请假陪你去二道桥转转吧。我听罢特别高兴,但又怕影响他的工作,便说:我外甥女罗亚会一会儿就过来了,让她带我去二道桥,你安心上班吧。因为亚会曾在武警医院上过几年班,和于家人都认识。于父便说:如果亚会陪你去的话,那我就上班去了。

     刚吃罢午饭,亚会过来和两位老人闲聊了一会儿,然后和我一起离开了武警医院。

      我本想去二道桥看看,她却说二道桥是维吾尔族人聚集区,最近正好是他们的斋期,她不敢去;她还说,那边是一个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也没啥看的。我说,有我在呢,你怕啥?她说,你一个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万一发生什么事,对付得了吗?说了半天,她仍然没有要去二道桥的意思,我便没有再勉强。最后,她说:我带你转一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红山公园吧?我说,也行,咱们现在就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是西北路,馆名由老一代革命家朱德亲笔题写,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玻璃穹顶顶标高29.5,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

      我们一起参观了历史展厅、古尸展厅和服饰展厅。

      历史展厅的展出面积为1500平方米,历史文物700多件,整个陈列分为: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汉通西域开先河、群雄争霸民族融合、大唐雄伟置安西、勇捷回鹘迁天山、蒙古西征立汉国等12个单元。这里集中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并辅以沙盘、照片、图表、模型、人物复原像、摩绘、拓片、历史文献、互动装置、多媒体屏、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系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新疆地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概况。

    古尸展厅占地约700平方米,展出数具古尸,还辅助陈列了大量的随葬精品文物,并以照片、图片、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丰富陈列内容。整个陈列分为: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埋葬千口棺材的墓地、戴金额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情、阿斯塔那地宫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个单元。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楼兰美女复原图、英俊的且末男尸蜡像,还有大唐将军张雄的蜡像。

    服饰展厅通过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几百幅复原图,展示了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新疆人的服饰。从暖裘毛褐、奇巧装扮的先秦服饰,到锦帛素棉、典雅风姿的西域汉晋服饰,到万千仪态、雍容气度的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华美且兼具民族风格的明清西域服饰。徜徉其间,仿佛走进了一部迤逦四千年的东西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廊中,那一个个隐藏在瀚海霓裳之中的文化密码给人一种幽邃的神秘感。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出来,我们又转乘公交车去了红山公园。

     红山公园位于红山路,是一座集旅游观光、古典特色、人文内涵、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山体公园,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该公园建于红山之上,故而得名。红山海拔高度为910多米,它由紫色砂砾岩构成,呈赭红色,其外形如一条东西横卧的巨龙,高昂的龙头升向乌鲁木齐河。公园总面积为4.069平方公里,共有林木70余种3万余株,绿地覆盖率高达97.5%。公园里山路曲折盘旋、林荫夹道,除了花草、池塘、亭榭之外,还有“塔映斜阳”“古楼揽月”“兰湖泛舟”“石碑英烈”“虎头赤壁”“卧龙喷泉”“佛庙云烟”等十余处主要景观。

      我们坐着电瓶车上山,直到大佛寺门口才下来。接着,我们沿着一条水泥路徒步向东边行走。刚走了十几步,我看到路边有一大块平地,很多游客站在栏杆边观景。我手扶栏杆向山下俯瞰,满眼层层叠叠、繁茂苍翠的林木,霎时间感觉浑身清爽无比。抬头远望,半城风光尽收眼底,非常壮观!我刚转身,只见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子挽着一个小伙子向这边缓缓走来。等他们快走到我身边时,才看清是两个20多岁的维吾尔族人。这个维吾尔族姑娘皮肤白皙、模样俊俏、个子高挑、身段匀称,尤其那一身大红色的长裙格外惹眼。看他们亲密的样子,应该是一对恋人。我想为这个维吾尔族姑娘拍一张照片,可是她在栏杆边才站了一会儿,很快就挽着男友的手匆匆走开了。我心里不免有些失望。

    我们继续前行,几分钟后到了公园东边的顶峰。那里矗立着一座赭红色的九级圆顶砖砌“镇龙宝塔”,旁边不远处有一尊林则徐雕像和一只禁毒铜鼎,很多游客在宝塔附近拍照留念。亚会说,乾隆53年(1788年),为了“镇山锁水”,清都统尚安责令在此处修建了这座宝塔,它与东边几里之外的雅玛里克山上的那座宝塔遥相呼应。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朝东边几公里之外的那座山头上望去,果然也有一座雄伟的宝塔。我正欲转身,那个身穿红衣的维吾尔族美女又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绕着镇龙宝塔转了一圈,在宝塔旁的栏杆前停了下来,给了我一个背身。她的身姿实在太美了,我立即拿起手机抓拍了一张照片……   

    从红山公园出来,亚会说:你住到我家去吧,住在别人那儿不方便。我说:我还是住宾馆吧。她说:家里地方宽展,你来看我,怎么能让你去住宾馆呢?于是,我们便打车去武警医院,从于家取走我的行李,告别了两位热心善良的老人。

      我的初中同学、初恋女友叫罗金芳,老家和亚会在一个村,这十几年一直在乌鲁木齐某医院工作。亚会知道我和金芳当年的事情,也知道我想见她一面。于是,她打电话约来了金芳,我们一起共进了一顿晚餐。与亲人、同学一起吃饭,我心里非常高兴,一向不擅饮酒的我主动要了几瓶红“乌苏”。饭局结束后,金芳打车回家了。因为多喝了几杯,我感觉有些晕晕乎乎,到亚会家里之后,和她聊了一会儿,便闷头睡觉去了。

      半夜醒来,我独伫窗前仰望漆黑的夜空,蓦然想起了一些年少时的往事,不由得暗自伤感了起来。

十三
上高二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天山景物记》,是著名作家碧野创作的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游记散文,作者以非常优美明快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地歌颂了新疆的富饶美丽,以及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美满的牧民生活。这篇课文让我对新疆和天山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很想去新疆走走,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故而未能成行。这次来西部旅行,终于算是了却了夙愿,但总感觉自己对新疆的了解还是太过粗浅。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这里长待,我便对表外甥女提出了想去天山旅游的想法。她说:天山很大,你一天转不完,不妨去天池看看吧。
那天早上9点多,表外甥女上班去了,我便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北门坐了一辆当地旅行社的专线大巴车,去了一趟天山天池风景区。
旅行社的导游是一个姓刘的内蒙古族80后小伙子,他一路上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天山天池的情况:天山山脉全长2500公里,横亘亚洲腹地,是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天山天池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境内博格达峰北坡山腰,距阜康市区37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是一个以高山湖泊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它北起石门,南到雪线,西达马牙山,东至大东沟,以天池为中心,以四个垂直自然景观带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以瑶池西王母神话及宗教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文化内涵,融森林、草原、雪山、人文景观为一体,素有“天山明珠”之誉。2007年,天山天池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又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
大约两个小时后,到了天山天池景区门口。导游为我们统一买了门票之后,带着大家乘坐区间大巴车爬到半山腰上,在旅行社指定的饭店吃了午餐。稍事休息之后,我们又换乘另一趟大巴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晃晃悠悠地到了天池边。
天山天池风景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共设了9个分景区。因为是天山天池风景区一日游,旅行社给大家制订的行程安排很紧张,所以我们一行人只是跟着导游匆匆忙忙地游览了一下天池和西王母庙,其余景点我们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
天山天池坐落于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湖面形状犹如半月,海拔1981,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5,是第四纪冰川带来的石块、泥沙堵塞而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天池叫“瑶池”,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和洗澡的地方。
举目远眺,这脚下的一泓碧波犹如一杯陈年的琼浆玉液,弥散着一股芳香,未及开怀畅饮,便已让人先醉了几分。池水幽兰清澈、晶莹如玉,一阵阵清风掠过池面,波光潋滟,色彩斑斓;四周群山连绵,云杉环拥,塔松遍岭,绿草如茵;千年冰峰,银装素裹,神骏异常。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让人如同身临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这是天池给我的第一印象。
天池北岸的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大游艇。我们跟着导游上了其中一艘游艇,在天池里转了一圈。随着游艇的移动,眼前的景色也随时发生着奇妙的变化,让人有些目不暇接。听导游说,天池景区共有三处水面,除了脚下的这个天池之外,东西两边还有两处水面:东小天池和西小天池。东小天池,古名“黑龙潭”,相传是西王母沐浴洗漱的地方,因而另有“梳洗涧”“洗浴盆”之称。西小天池,又称“玉女潭”,相传为西王母洗脚之处,状如圆月,池水清澈幽深,四周塔松环抱。天池东南面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意为灵山、圣山),海拔为5445。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天池北岸上长着一株枝叶繁茂的古榆树,被称为“定海神针”。相传,天池水怪嫉恨西王母而兴风作浪,西王母拔下金簪投入水中,从而化为一棵大榆树,从而锁镇了水怪。此后,无论天池水位怎样上涨,始终淹不到此树根部。
十几分钟后,游艇拉着我们在东边另一个码头靠岸了。上岸后,导游对大家说:沿着台阶上去是西王母庙,你们自己上去转,请大家务必在1730赶回我们下车的那个广场,没有及时赶到的人,我们也不等,自己想办法搭车回乌鲁木齐吧。说完,他便将我们委托给了一个身穿道袍的小伙子接待。这个身穿道袍的年轻人领着我们登台阶,去拜谒山上的瑶池宫和娘娘庙。一路上,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些道教及与西王母有关的故事传说。
西王母庙,又称“娘娘庙”。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是护佑婚姻和掌管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而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西王母者,不过是西方一国君。”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徒们将西王母请入道门供奉膜拜,尊为天界之首。据说,天池娘娘庙当年建筑规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海内外华人多次受到西王母托梦,因此来中国大西北寻找梦中仙境的人络绎不绝。1992年,台湾道教“慈惠堂”总道长周文义在原娘娘庙遗址上兴建了现今的娘娘庙。
   《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传说3000年前,西王母生日那天(古历三月三日),各路神仙在瑶池聚会。会后,西王母派太白金星查看凡间境况。太白金星在凡间,见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与上届相差无几,返回后向西王母做了如实描述。王母有疑惑,就让太白金星到凡间请来周穆王。西王母见到周穆王后,相信了太白金星的话。三日后,王母亲自领着周穆王游看蟠桃园和瑶池,并设蟠桃宴款待了周穆王一行人。宴罢,周穆王告辞了西王母,从此再也未到过瑶池。这一美好传说激发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的无尽遐想。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就此事写诗感怀:“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天山天池的自然风景奇美俊秀,因了这些动人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又平添了无限神秘浪漫的色彩。以至于后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
兴定三年(1219年),长春真人丘处机(1148年—1227年)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西行,一路讲经布道,修寺建观。这位走遍名山大川的道教全真派首领经过阜康,登临天山瑶池和博格达峰后激情难抑,写下了一首题为《宿轮台东南望阴山》的诗篇:“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清代乾隆48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在他记述当时引水下山、灌溉农田的《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中,借“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一句中的“天池”二字命名了天山之上的这座天然湖泊。
1970年代初,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和英·萨利特使等人游览天山天池之后,曾写过一首题为《天池即兴》的七律:“里加游览忆当年,此地风光胜似前。歌舞水边迎贵客,云笺天上待诗篇。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更喜今晨双狍子,盛筵助兴酒如泉。”
从天山天池回来,我晚上喝了几杯酒,诗兴大发,也瞎诌了几句。诗云:泛舟瑶池上,琼液恣
意饮。志在万仞岗,欲乘南天云。
 
十四
718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伊斯兰教的“肉孜节”,是我表外甥女结婚纪念日,也是我离开乌鲁木齐的日子。
“肉孜节”是伊斯兰教教民的重大节日。以伊斯兰教历法,按月球环绕地球之行计算,亦即阴历的第9个月为“莱麦丹月”,教徒们要守斋。今年自阳历627开始,伊斯兰教民从早上420之前吃过早餐,傍晚710之后才能吃清淡晚餐,一直坚持到718才能开斋。开斋当日即为“肉孜节”。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沐浴净身,炸油香,吃粉汤,像过年一样穿上盛装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祝你平安之意)。
近几年,由于新疆陆续曾发生过多起主要由少数民族和妄图分裂新疆的疆独分子发动的暴力恐怖事件(巴楚暴力案、乌鲁木齐“7·5”骚乱、“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5·22”乌鲁木齐爆炸案等等),一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心理阴影,所以近几年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封斋期的治安特别严格,火车站、高速公路收费站及公共场所都有武警荷枪实弹站岗执勤,检察游客行李,核查身份证件。以前只是听说,这次过来一看,新疆的气氛的确挺紧张,不过当地人也都习以为常了。
我的表外甥女罗亚会和我同岁,我们在绛帐高中上学时还是同一级校友。她也曾在西安工作过两三年,2005年谈了一个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对象,很快就结婚安家了。当年,我们都在西安工作时还常有走动,可是自她去乌鲁木齐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我到乌鲁木齐的当天,听她说,她的丈夫穆西宽正在外地出差,打电话让她招待好我,他会尽快赶回来与我相见。不巧的是,她的儿子暑假期间回乡下老家去了,我没有见到。
我的表外甥女婿是在“肉孜节”当天凌晨1点多才回到家里的。他本想与我好好喝顿酒,见我已经入睡,便没有打扰。早晨起床后,我们在客厅碰面了。虽是初次碰面,却一见如故,彼此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交流了很长时间。他对我特别客气,一口一声“舅舅”地叫着,又是发烟,又是倒水,热情得让我有些受不了。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年长一岁,老家在甘肃临夏,上高中和当兵期间也很喜欢读书和写作,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我问他现在还经常写文章吗?他说他从部队复员以后,打了几年工,几年前开了一个建筑工程公司,成天忙着事业应酬,早就把写作荒废了。他还说,我给亚会邮寄的两本书,他都看了,很佩服我的文采和毅力。我说,希望他多批评指正。他说他只有学习的份,哪敢批评呢。我说:想不到你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过没有坚持下来,太可惜了。他说:舅舅,你来一趟挺不容易,如果不是因为你提前订好火车票的话,我开车带你到新疆各地好好玩一下。我说:时间太紧,你们又都很忙,等我下次来新疆再说。他看了一下表,已经10点多了,便说:咱们去外面吃顿早饭,中午我们叫一些朋友,好好喝一顿,算是为你饯行吧。我说,不用这么客气,随便吃顿饭就行。他说,饭店已经提前预订好了,你不用操心了。
因为过“肉孜节”,社区门口的那几家饭店没有营业。于是,我们便去附近的友好超市小吃一条街里吃了一顿椒麻鸡凉拌面。
吃罢早饭,我们一起回到了社区门口。西宽的一个老乡在社区门口开了一间果蔬店,大家坐在一起闲聊了半个多小时。然后,西宽的那位老乡开着面包车,将我们拉到了沙依巴克区钱塘路上的雪莲酒店。
包间里设了两张饭桌,我们进去的时候,里面坐着十几个人。我看到桌子旁边放着一个投影仪,墙角立着一个幻灯幕布,心里感觉有些奇怪,但没有说什么。西宽当着大家的面介绍了一下我,然后将他们一一介绍给我认识。除过几个小孩子外,这帮朋友看起来都比我年纪大一些。他们听说我是西宽和亚会的舅舅,也都很是客气地叫我“舅舅”。我说,我年纪轻,你们不敢这么叫。他们说,西宽和亚会的舅舅就是我们的舅舅,辈分不能乱啊!我便不好再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地接受他们对我“舅舅”的称呼。
等大家全部落座之后,一个姓代的美女坐在投影仪跟前说: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穆西宽和罗亚会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在正式开席之前,请大家一起观看一下我和女儿精心制作的PPT。说罢,她便播放起了PPT。这个PPT里插了西宽和亚会,还有他俩和儿子的很多合影照片,每张照片下面还配有文字。从这个PPT里,我看到了亚会和西宽这十年婚姻生活的轨迹,为那一幕幕幸福甜蜜的精彩留影而深深感动。看完PPT,我对亚会说:今天是你和西宽的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你咋不早点给我透露一下,舅舅也好为你们准备一份礼物呀。她说:舅舅,你大老远来看望我们,参加我们的结婚十周年纪念日活动,我们都很高兴,还送什么礼物啊,大家都好久没见了,借此机会吃顿便饭不是挺好的吗?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何况又恰逢西宽和亚会的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酒的。因为我喝不了白酒,只好以红酒代替。看完PPT,大家共同举杯为西宽和亚会进行祝贺。接着,西宽和亚会又为大家一一敬酒……包间里的气氛非常热闹。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我的心情很复杂。几杯红酒下去之后,我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于是,我端起一杯红酒,离开座位,站在桌子旁边的一片空地上,即兴发表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讲话。在这段讲话里,我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和祝福,也分享了一下我此次西行的见闻和感受,并邀请大家有空到西安做客。我的讲话刚落音,包间里便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那天中午,我兴致颇高,一个人干了近一瓶红酒。饭局结束后,我带着几分醉意,回到亚会家里睡了一觉。8点多的时候,亚会叫醒了我。我取出火车票看了一下,是2139的火车,还有一个半小时,便赶紧去收拾自己的行李。
亚会和西宽帮我拿着行李,我们一起下楼,坐上那个在社区门口开果蔬店的朋友的面包车,十几分钟后便到了火车站。
火车站广场上设了两道安检关卡。走到第二道关卡跟前时,西宽说:舅舅,我们只能送你到这里,你路上多保重!我说:谢谢你们的热情招待,天气太热了,你们赶快回去休息吧,以后常联系,回陕西了记得给我打电话。
来西部旅行已经十几天了,难免归乡心切,可是当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却有几分依依不舍。很快,乌鲁木齐这座城市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戈壁滩慢慢出现于眼前,我的内心瞬间苍凉了起来。
太阳渐渐落山了,火车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疾驰,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正向远方延伸……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