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伏萍:纪念封上的探空火箭

理事伏萍:纪念封上的探空火箭

2016-01-05 09:36:24    3786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196052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火箭模型,该火箭于1960219日发射成功。1993821日,为纪念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由北京508所集邮协会发行专题纪念封一枚,留作永久记忆。我有幸撰写第一枚探空火箭负责人、国际宇航院院士杨南生,而近距离地走近了这段尘封的历史,为世人道出一段邮票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浩渺无垠、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充满着的幻想,遨游太空,到地球以外的星球观光探秘,早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憧憬和追求。在中国就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寄托着人类向往宇宙、探索太空的美好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开始把幻想变为现实。从创立航天理论到制造登天工具,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终于跨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7 104日,苏联人成功地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送上了太空,令世界瞩目。而美国人则把苏联卫星上天之日宣布为国耻日,并加快了他们的研制步伐,终于在1958131日,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领导人再也坐不住了。想想看,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箭最早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曾为推进世界文明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科技发展滞后。面对茫茫宇宙,泱泱大国,中国,这条东方巨龙似乎该昂起头颅了。党中央十分重视太空技术,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与安宁的头等大事。

19585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国搞火箭、卫星、搞“两弹一星”,国际反华势力是不甘心的,千方百计要搞破坏。为此,设计院的工作和生活是全封闭的。办公、设计、住宿,所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全在大楼内。领导还再三下令:通讯是严格管制的,一切对外的信件、通话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对任何人谈及有关工作内容、机关性质等事宜,包括自己的家人也不能说。就是这样,年轻人中还是有一个同学因谈恋爱,在信中谈到了他的工作,吹了牛,隔了几天就被安全部门带走了。

这支年轻的研制队伍,甚至还不知道“火箭”为何物。杨南生就一边给大家上课,一边指导大家开展研究,“摸着石头过河”。记得当时有位新来的大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个想象中的“火箭”,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豪情满怀地写道“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将来飞在天上!”人们为他的大胆设想而鼓掌。那个曾把心中的火箭画在黑板上的年轻人,也许不曾想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神舟飞船载人上天,终于圆了他心头的梦想,怎不令人感慨万千!而眼下,在经历了摸爬滚打之后,设计院的这支年轻队伍终于从充满幻想的“上天”,逐步降落到脚踏实地的“大地”上来。

根据火箭技术现状和国情,杨南生决定先培养队伍、掌握技术,从研制一个比T-7缩小10倍的模型T-7M火箭开始。参与研制T-7M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知道, T-7M模型火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成功研制T-7M,必须严格、谨慎、一丝不苟。

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电动和手摇计算器进行计算。算一条弹道算式纸摞起来要半人高,一天24小时都有人运算,算了近50天才算完。当时的点火装置则是将普通小电珠的玻璃敲碎,然后取出里面的灯丝,再裹上硝化棉制作而成,这就是最初的引火头。而控制头、体分离的定时机构则是从市场上用7元一只的小台钟经过改装,并通过各种环境试验而研制成功的。他们用自行车打气筒加注火箭推进剂。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液体推进剂T-7M探空火箭,终于矗立在了这个简易发射场。1960219日,一声令下,火箭在南汇老港的东海滩涂上呼啸着冲上天空,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这一天被永远地记入史册。

T-7M首次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1960528日晚,毛泽东主席在杨尚昆和上海市委领导柯庆施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新技术展览室,饶有兴趣地观看了T-7M火箭。

那一次,杨南生、潘先觉和钱家正等多人被秘密送往延安西路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大家只知道是中央领导要来参观,其他一概不知。杨南生等几位科技人员被安排在隔壁的一个房间,作好随时回答毛主席提问的准备。

讲解员汇报说:“T-7M是在没有苏联专家帮助,没有现成资料的条件下搞出来的。”

毛主席指着火箭微笑道:“这家伙能飞多高?”

8公里!”讲解员回答。

毛主席轻轻“哦”了一声,仿佛有点遗憾,但他很快便抿抿嘴,挥了挥手中的产品说明书说:“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毛主席的话使大家倍感欣慰和鼓舞。

而此时的杨南生却紧张地呆在一间小屋里,随时准备解答毛泽东主席等首长的技术提问。可是,直到参观结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没有过多提问高精尖的技术难题,杨南生他们也就错过了面见毛泽东主席的机会。事后,杨南生有些遗憾地说:“没有亲眼见见毛主席,没有握握他老人家的手,还真有些遗憾啊!”但毛泽东主席对襁褓中的中国空间技术给予的莫大关怀,对设计院的同志以及杨南生都是极大的鼓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