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职工艺术节征文获奖作品展:用泥巴雕塑精彩世界——专访西周陶塑工艺传承人郭春林

陕西省职工艺术节征文获奖作品展:用泥巴雕塑精彩世界——专访西周陶塑工艺传承人郭春林

2017-12-16 21:38:20    383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常炜)

 

引言

 

周原大地上常听人们说唱到:“郭氏兄弟瓦件厂,巧夺天工泥变花;龙凤脊啊太公楼,想摘星星不用愁;九龙壁上图腾好,雄狮驮着葫芦跑;大象驮塔镇鬼妖,欲与李靖试比高;走兽跑兽飞禽兽,眼花缭乱看不够;板瓦筒瓦云瓦多,规格多样任君选;昔日王侯宫殿吻,今朝遍用民房顶;滴水施在房檐下,倾盆暴雨咱不怕......   

歌谣中的郭氏兄弟就是当地人口熟能详的法门镇庄白村桥西组的郭春林、郭全林兄弟俩。                                              

关中道逶迤曲折,像一条彩带飘荡在八百里秦川。它的渭北高塬却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地质公园。沟梁塬峁如恐龙、如舞狮、如蜗牛、如巨蟒......岿然而立,粗壮而博大,永恒而震撼!它的里面拥有20多平方公里的周原更显得冷峻而神秘。“民之初生,自古沮漆”、“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蒹蕸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上的诗句,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高深。

考证“周”字的写法,在商代卜辞里,字形就像在田地里种庄稼,到了周人这里,“周”字看上去更像周原的地貌,北有岐山作屏障,南有渭水环绕,里面是肥沃的田野,交错的河流。《诗经》记载,古公亶父率领他的族民定居下来后就开始建筑城郭,兴建室屋。

几千年变迁,古代的建筑变成了现代的高楼大厦。然而,古建的遗风在现代建筑上的彰显却是高楼大厦更加雄伟壮观!而且,在现代建筑楼群中如果能有几座配有脊兽装饰的古代建筑更是让人有一种博大厚重的感觉。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城楼、天坛等等的古建,使北京首都有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民族灵魂。

西周青铜器、陶瓷出产地法门镇庄白村,我们采访郭氏兄弟就是想把几千年来陶瓷艺人传承古建陶瓷手艺的悲欢离合讲述给大家,让我们了解这些陶瓷艺人的追求和付出的辛酸,以便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我们历史渊源悠久的陶瓷大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也让更多地人投身到保护、开发、壮大陶瓷产业的行列中来。让古建陶瓷艺术这朵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花永开不败!

三十学艺,誓做古建陶瓷工艺的领头羊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但是,生于1956郭春林迫于生计,80年代,不得不进入刘帮劳亲手创建的西北地区首家社办企业——法门古建瓦件厂,从师古建艺人曹三的儿子曹宗印开始制作古建瓦件。曹氏家族是关中道有名的古建世家,祖祖辈辈从事古建工艺品的仿制制作,尤其对古建陶瓷艺术品制作堪称一绝。慧眼识珠,具有远见卓识的刘帮劳把他聘为法门古建瓦件厂的高级技工师。

“师傅引进门,学艺靠自己。”郭春林知道自己年龄大,又没有一点功底,尽管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再去耗费精力学做古建构件这种复杂的手艺活,但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不怕苦、不怕累,他不分白昼黑夜,把个泥巴拿在手里揉了捏、捏了揉……他的专注和痴情,以至于困顿了打个盹,梦中还在捏泥巴。在简易的工棚,他不顾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上的茧不知磨了多厚,口子裂了多少,甚至因冰凉的水连手指骨节也变了形,但他全然不顾,倔强地用泥巴和自己的年龄交着劲。终于,经过十年的锤炼,他精通了制模、捏花、护理、烧制等陶瓷制作的一整套工序。

他尤其擅长捏龙、花草禽兽及图案设计。按照客商的要求,他能设计出不同朝代,不同尺寸和风格古建瓦件,而且,逼真程度无与伦比,深得客户的满意和赞誉。他设计仿制的古建脊兽、吻等构件惟妙惟肖,常被用于法门寺古塔、大殿、法门寺下院朱村寺钟鼓楼、野河山楼台古亭以及省内外大型古建的建筑。说起这些,郭春林自豪地说:“佛教圣地法门寺寺院中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的法门塔,它的‘舍利飞霞’下面的犄角兽就是我做的。当时,在烧制时,我为了突出兽头的昂立,就用一块泥疙瘩垫在兽头的脖子下,没想到在第二天烧制的时候,这块泥疙瘩硬了,没有取下,我就连着烧了。结果,这个败笔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举,游人常常触摸着它乞求着脖子下安然无恙,百病皆无!

郭春林古建瓦件艺术品制作的日臻娴熟和辉煌成就,除了得益于曹氏家族的精湛技艺和他勤于钻研外,还与时任法门古建瓦件厂的厂长刘帮劳有直接的关系。刘帮劳乐善好施,在国家经济转型之初,他不忍心于社员忍饥挨饿的贫困生活,在法门首先创建了社办古建瓦件厂,为法门的广大社员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办集体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他对古建陶瓷艺术品的痴迷和执着时不时地震撼着郭春林的神经!郭春林讲:“刘帮劳是我最钦佩的大哥!他把对古建瓦件的热爱注入了他的骨髓,也种入了我的心田。”的确,刘帮劳对古建陶瓷艺术的热爱和无私奉献,在老一代人中常常被传颂。

至今,还有不少人知道,在1988年,法门寺古塔和寺院修复重建的时候,法门古建瓦件厂承担了当时最为重要的古建瓦件陶瓷艺术品的供应。由于工期短,任务重,刘帮劳一心扑在生产上,他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天黑夜连轴转。甚至,连自家的麦子黄了都不知道,一地的黄灿灿的麦子顾不上收割硬生生地瞎在了地里。看着别人家的儿女拿着白面馍馍大口大口地吃,他看着自家的儿女拿着黄面粑粑难以下咽,只能把泪往肚里咽!这是一个有血性男儿对古建事业的忘我奉献和追求,他是舍小家为大家。

法门寺古塔和寺院修复重建如期完成,刘帮劳和他的古建瓦件厂的员工功不可灭!刘帮劳用他有限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古建陶瓷艺术的新辉煌,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古建陶瓷艺术的丰碑上!

但是,刘帮劳从善如流、严把古建瓦件的质量关和对古建工艺品嗜之如命执着追求却成了郭春林为人的准则和工作的态度。为了传承和发扬刘帮劳倡导的古建陶瓷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郭春林把自己后来十年磨一剑创办的厂子也命名为扶风县法门镇古建瓦件厂,他发誓要继承大哥刘帮劳的遗愿把西北地区古建工艺品的领头羊做得更好更完美。

孝字当先,诚实待人,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郭春林在最初办厂之时,他选择的最佳合作伙伴就是他的弟弟郭全林。他在瓦件厂上班学艺的时候,弟弟郭全林转乡游街给人们灌注铝铁勺等生活用具,他为人真诚和厚道集聚了一定的人脉。他们兄弟做了明确分工,他主管生产质量关,弟弟全林负责外面的销售,主意已定,两人就风风火火干了起来。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几个年头,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规模越来越大,品种齐全,成为西北地区独树一帜的古建陶瓷工艺品制造企业。

作者采访郭春林的时候,正逢他陪87岁老母去医疗站输液。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手里正捧着一大袋药和大夫说话呢。看见我连说:“把你来这事给忘了,最近天气变凉。老母亲着了点凉,我陪老母亲来看看。”说着,他的手机响起,原来是眉县的两个客户来厂里订货,听到客户找,随后赶到的 姐姐说:“你赶紧去吧,人家大老远来,你不在厂里,那咋行!赶紧去吧。”在他给姐姐交代事情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在现代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他用轮椅推着老母亲上诊所,从家里到诊所一里多路程,足以说明他对母亲的爱和关照。

“撩咋咧!我们从眉县找遍了渭河南和渭河北,终于,在渭北高塬找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我们想给先人做碑楼表孝心的心愿可以了了。”在货场,眉县常兴镇的两位60多岁的李姓老人拉住郭春林的手连连说道。当郭春林知道两位老人从扶风县城坐黄堆班车在法门慈惠路齐村十字路口下车步行78里寻到他时,对两位老人抱怨似地说道:“这么远的路,你们怎么也不打个电话?!我可以把你们接一下呀......

两位老人看着货场里的龙凤脊、太公楼、九龙壁、雄狮驮葫芦、大象驮塔、双狮驮火笼、走兽、跑兽、飞兽爱不释手。用手不断触摸,还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其中年龄较大的李师傅说:“不瞒你们说,我是个半拉匠人,对这瓷货也玩弄了大半辈子,接手做过多家的活,像你们这货我确实很少见到,纹细、面光、色亮、质感好是我从未见过的。”当他们在看了板瓦、筒瓦、云瓦和滴水、捏花脊、雕花脊、印花脊、吻后,突然对郭春林说道:“我有个建议,我希望你能在我们眉县常兴镇设个销售点,你们这特有的红土烧制的货,我们那里的工匠用我们本地的土质是万万办不到的,这是绝对的上等货!一定会受到我们的欢迎。”这话说到郭春林的心坎上,他畅快地答应了,并说道:我们不仅可以在眉县设点,也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点......只要是为建筑业辉煌增色添彩,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会满足,全国各地的古建都能用上我们的货物,这也是我们周原陶人的荣耀和骄傲。

当郭春林问两位老人给先人做怎样的碑楼时,两位老人犯难了。年龄大的李师傅说道:“我们心里打了个底,但确实不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用,说实在话,我们心里模糊呢,有个实物看最好!”郭春林听到这里,大声说:“这个简单!我带你们去看。”说着,他就开来窑上出货用的平板电动车,说道:“来,你们坐上。不一会儿功夫,你们就见到样板了。

三、五分钟后,车子就在村子后面停下了。往北放眼一望,与村子相隔一条马路就是墓园。在一颗颗柏树的映衬下,一座座碑楼平地而起,宣示着墓主的尊严和遗训。在一座墓碑前,两位李师傅停了下来。这是一个四面淌水的中型碑楼,碑座是三层的长方形,碑楼青砖砌就而成。楼洞上部窑卷成半圆,使镶碑彰显严谨大气。碑楼两侧有题联,右联:德泽绵绵瓜瓞长;左联:恩波浩浩惠暖。上联:风范永存。左右上方镶着突起的龙头,上联左右两边镶着莲花。往上的建筑简直就是美轮美奂,那一个绝字了得!重檐翘角,造型小巧玲珑碑楼顶盖上汇聚了古代建筑之精华。屋脊正中是莲花宝瓶,两头是脊兽镇边。檐脊上有小五兽,而且,还是吻兽伏脊。飞檐上脊有“鱼尾”、“龙头”,下梁除了“龙头”,还有常见的“麒麟四象”。檐口的椽头、竖絮、滴水一应具有,琳琅满目。周框浮刻花纹,细腻逼真,活灵活现。

“好!就是这个。”看了好大一会儿,两位李师傅异口同声地说道

但是,年龄较大的李师傅还是面有难色,说道:“郭老板,我原想自己把这个就弄了,我们就是不想多花钱,还想把事情办漂亮我现在看了一下,屋脊上面这扣、掐、盖这工序活我还是干不了我们都还爱好,能不能给我们找个天天工,只要他给我们做个上面的脊活就行了。”郭春林遇到了许多这种情况,他当场答应了,并当即说好工价,联系好了匠工。两位李师傅感动得拉住郭春林的手说:“我们遇到善人了,你是大好人,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那天,正值下雨,在两位李师傅走的时候,郭春林执意要亲自送他们到搭车的地方。两个李师傅执意不肯,说他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可以慢慢往回走。我看时机来了,何不乘机体验一下郭春林来回送人的辛苦呢,我再三要求骑着摩的把两位李师傅送到了法门慈惠路齐村十字路口搭车的地方。

春寒料峭,冰冷的春雨和刺骨的寒风把我的手都冻成了木的,但当听到两个李师傅不断感谢我的话语时,我心中也漫起了一股甜蜜。也许,郭春林就是在无数次客户的满意和感谢声中,才把古建瓦件厂支撑了今天,使他的古建工艺事业经历了艰难时期,破茧成蝶,实现了华丽转身。

痴迷陶瓷工艺,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破四旧”打砸的极端时期,走到今天的辉煌实属不易。作为一个民间陶艺人郭春林能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就是一个传奇。当我问起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坚守古建陶瓷制作30多年,郭春林淡然一笑。他没有豪情壮语,说道:“我只知道,这是祖先的东西,几千年能流传下来,这就是宝贝!作为炎黄子孙,只有不断钻研精通各种陶瓷工艺的制作,弘扬传统文化,才不愧于做龙的传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这个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当作者问及这个问题时,郭春林说:“‘意见’用在中国传统建筑陶瓷工艺的发展上是最好的说明。”他望着作者进一步说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当然,除了龙以外,凤、狮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比比皆是。我们周原一带常说‘五脊六兽’就是宫殿建筑屋顶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构成的五脊以及其上装饰的龙吻、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人造六神兽。

说着,他转身指着办公室墙面上的金銮殿说:“太和殿即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国家重大庆典的场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公布进士皇榜(俗称金榜)、派将出征等重大庆典活动都在此举行。是中国规格、等级最高的古建筑。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最高等级的孤例。十小兽的排序就彰显了龙的尊贵。它们的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这些跑兽的设置有不同的寓意:龙,是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皇权的象征;凤,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瑞之象,比喻有圣德之人;狮子,代表勇猛威严,群兽慑服;天马、海马是吉祥的化身,象征着皇家的威德能通天入海,畅达四方;狻猊是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是驾云降雨,灭火防灾的能手;獬豸是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斗牛也称蚪牛,是龙的一种,可除祸灭灾;行什是带着翅膀的猴面人像,是压尾兽。另外,十小兽外还有垂兽,单指蛮吻,也叫哜吻,传说它性格好高骛远,喜欢登高眺望,所以把它放在跑兽的上端.......

郭春林边说着,我边看着太和殿檐脊各种兽的奇形怪状,惊叹国人的想象和工匠的技艺精湛。听着郭春林的讲解,我犹如醍醐灌顶,传统文化与古建是水乳相融的,古建的一砖一瓦,一饰一物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他们源远流长。

通过进一步交谈,我了解到了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距今已近2100年。 

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了解越多,兴趣越浓。郭春林古建知识渊博,造诣颇深,就像一座无穷的宝藏吸引着我不断去探究。他停了一下,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 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屋脊上装饰的跑兽大多是奇数。明清两代有明确规定,全国除皇宫太和殿(金銮殿)的跑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因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在州县的建筑中,带有龙、凤的很少,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宁远在清代是州级建制,古城城楼垂脊上有天马、海马、狮子三个跑兽,蓟辽督师府、城隍庙中也是如此,只有供奉孔子的文庙中主要建筑是五个跑兽。而北京天安门、曲阜孔庙大成殿、承德外八庙大雄宝殿等建筑因其地位的神圣而有九个跑兽。

    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经郭春林解释,我后来翻阅典籍,也明白了古建饰物的作用和寓意:跑兽前面装饰着一个“仙人”造型,它也称“骑凤仙人”,固定着垂脊下数第一块瓦件。传说仙人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闵王,一次兵败后被追兵紧逼,逃至河边为水所阻,正在危急之中,忽见一只凤凰飞至面前,闵王骑上凤渡江而去,终于逢凶化吉。“骑凤仙人”除表示鹏程万里之外,还有祈求吉祥之意。在有的汉族古建筑中,“骑凤仙人”被省略了,如兴城古城城楼上就没有设置。其实,将仙人和跑兽、垂兽设置在垂脊上,是古人考虑到建筑力学的需要,还带有朴素的汉族建筑美学思想。

    封建社会,神兽们是吉祥的象征,今天看来,它们为汉族古建筑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古建上的陶瓷各有各的意思,陶瓷已经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个传承的传统文化符号。晨钟暮鼓,岁月悠悠,郭春林酷暑寒冬,不分昼夜研究每一件工艺的造型和寓意,以精湛的技艺尽力彰显每一件工艺的深邃含义,使它们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我仿佛看到:从郭春林瓦件厂输送出的一件一物正在把中华传统文化从一代人手里传递到另一代人手里。

传承发展,实现“双创”,打造国际化品牌

周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基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3000年后,与周礼文化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时代的价值圭臬,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扶风县作为周礼文化的发祥地,扶风县委县政府积极遵循习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认真落实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坚持“两创”方针,主要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形象反映形式之一,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继承传统文化,则离不开有形、有效、有力的载体。创新周礼的传承载体,扩大宣传面,提高普及度,才能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扶风县为此积极创建了“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周礼文化研究基地”和“周原历史博物馆”,不久的将来将建造“西周文化生活体验村”,并将重点扶持一批西周古建陶瓷加工基地。

作者经过了解,认为中国古建陶瓷最有力地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建饰物脊兽等物件的寓意,无不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陶人和陶器意义重大。西周陶器、青铜器以制作精美而闻名,而西周陶器、青铜器的出产地就是郭春林开办古建瓦件厂的庄白村。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周后人,郭春林陶塑技艺与远古西周时期制陶工艺一脉相传,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坯和烧造方式,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的捏塑、贴塑等方法,在烧制中采用传统的罐型窑,初坯完全烧熟之后进行“呛窑”,使产品呈现蓝灰色,即灰陶。产品主要分为寺庙建筑用品,民用房舍用品,生活用品,玩赏品四大类,是融使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

郭春林的陶窑起先是家庭作坊,主要是他和弟弟郭全林和老婆娃参与和泥制坯等劳动。因长期在地下劳作和泥水打交道,受了风湿,得了强直性脊髓炎,严重时连腰也直不起来。有时,没办法,紧着风湿护腰带还要干活。老婆埋怨,亲戚劝他,你这是何苦呢?现在干哪一行不挣钱?是的,因办窑厂,全家没有一个健康人,他是风湿脊椎劳损,老婆落下了胃病。他有时也打起了退堂鼓,但一觉醒来之后,他又跑进工棚,捏、刻起他那钟爱的泥玩意儿。痴迷期间,有时连饭都忘记吃了。他在坚守着,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他就反复揉捏陶器泥模,练指法,练技能。有时,实在觉得没事干了,就到书店或者图书馆搜集古陶图片,并和民间有经验的工匠交流探讨。

经过30多年的积淀和提炼,郭春林的陶瓷加工已经实现了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完美结合,生产工序程序化和正规化。当作者走进一个个工棚时,只见一个个工匠都在专心制作。他们每人都手戴胶皮手套,傍边都放着各式雕刻、粘捏工具。他们制作专业,手法娴熟。胶泥在他们手里就像巧妇手中的面团,经过搓、揉、捏瞬间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就从他们手中飞出,再经过粘贴,在陶坯上就栩栩如生了。

我在一个比较大的工棚,里面有六七个工匠,问其中一位来自贫困户的女工匠,一天能做几个脊兽,她兴奋地说:“一般都在十五六个......”我心里估摸了一下,不由发出感叹:哟!一个月的工钱都快要突破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她们在这里做工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在另外一个工棚见到了一个制吻的男工匠,吻的形神已经出现。当然,我第一次见到吻,问及它的制作工序和用途时,这位工匠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大堆。说完之后,还给我讲了西府只有明清三朝宰相党阁老(党崇雅)才配有吻。当初,党阁老在房脊上施吻的时候,听说皇帝来了,吓得赶紧叫家人把吻放倒在屋脊上,不料,皇帝看见之后,说道:“风怎么把房脊的吻吹倒了,还不赶快叫人扶起来?”从此以后,宰相级大臣家中才敢明目张胆地安装吻。解放前,扶风县著名的“四大瘟神”之一的温玉珊,他的宅院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关中古民居。他的庭院极具豪华,从门窗、墙壁到方砖瓦片,脊兽、龙、凤、狮子、鹿、龟、鹤以及梅、兰、菊、竹、松、柏等应有尽有,但唯独没有吻。可见,吻都不是一般家庭所具有的。当然,社会走到今天,人们为了辟邪镇宅图吉祥如意、安泰平稳一般家庭屋脊上都装饰上吻了。

工匠讲得津津有味,我听得如醉如迷。在这里,每一件物件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本打开的教科书,我恍惚觉得陶瓷的加工厂房不再是个车间,而是一个传授古典传统文化的大课堂。

我突然向陪伴我采访的郭春林问道:“你为什么不把工棚变成一个非遗传习所?陶瓷是一种当前社会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这个橄榄枝是传统民间艺人走向新生的一扇门。你只要把西周陶瓷申请成为非遗产物,就能得到保护和有效开发。”

郭春林长长出了一口气说道:“我何尝不想呢!这事我已谋划了好长时间了,我一直就这样做着,每年在我这里干活的人不下一二十人,他们学成之后,不是自我创业就去帮别的陶瓷厂干活,二十几年下来,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工匠不下二三百人,他们都成了传承西周陶瓷业的中坚力量。我也有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非遗这个项目我已备好了资料,只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我会积极办理,以便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更好地把古建陶瓷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做强、发扬光大......”

说着,有一个电话打了进来,郭春林接完电话说:“这是陕北的一个客户打来的,他要大量的青砖筒瓦,看我们能不能供应......”郭春林说到这些脸色略显担忧。我进一步询问,他说:“随着政策的变好,古建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最近各级博物馆不断来人看货,有些承接了古建建筑的企业也来洽谈业务,说应接不暇一点也不过分。走咱们去货场看看。”在货场的东南角,一辆大卡车正在装货,七八个工人正在紧张地搬运着。郭春林说:“这是发往新疆的货,最近几天,一天连着发五趟。据客户讲,这些货不全在新疆用,其中大多数要转手运到国外去,用在华人修建唐人街的古建上。”看来,郭春林的窑厂生产的陶瓷、瓦件产品已畅销省内外,现在,走出了国门,正在打响世界品牌。

面对未来,郭春林充满信心

郭春林把我带到他自主研发的拌泥机跟前说:“这个大家伙是我独创的,碎土、上料、搅拌、和泥、出料全是自动化。和泥是陶瓷制作最苦的事情,过去常说:和泥一大堆,累死骡马三两头。足以说明和泥的辛苦。骡马退出市场后,又用人工脚踩泥,费时费工,七八个小伙和一堆泥,到了晚上都会累得趴下不动......”

“这个东西这么厉害!你完全可以申请国家专利。”我惊诧着说,郭春林不可置否地笑了笑。

当我问及将来的打算时,郭春林说道:“国家现在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西周陶瓷的产业如果能做大做好,就一定能形成一个新的支柱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岗位,就地吸收更多的闲散劳动力。国家正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我们还可以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劳动力进来,给他们一定的工资,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进行校企联合,让学有所长的年轻人投身产品设计,以就业促传承,从根本上转变陶塑技艺无人继承、无人学习的问题。”

我问他有什么具体的实施方案时,郭春林满怀信心地说:“我有两个初步计划,一个就是在我窑厂原有的规模上,我要辟出场地打造西周陶人制陶的全貌,从和泥、制模、捏花到装窑、出窑按照西周的古法做,建立一个西周陶人制陶的生活体验馆,向游客开放。二个我考虑政府如果能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完成电气改造,购置大型设备,解决用地取土问题,产量还可翻3倍,可接下省内外和出口的各种大型订单,每年可以吸收闲散劳动力上百人,打造国际品牌,实现年产值可达数百万元以上。”

    作者就西周古建陶瓷的发展前景采访来扶风实地考察的中央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研究院院长曹增杰,曹院长说:“陶瓷这种西周的特产,在全国已经不多见了,在扶风这种偏僻的农村,还能存留,真可谓是相当的珍贵,当地政府要大力保护和开发!如果谁破坏了,让这种工艺绝了种,谁就是千古罪人!”

郭春林心中装着西周的陶瓷,他对中国的古建充满信心,相信国家和政府在对西周古建筑、文化风俗等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中对陶塑这一工艺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使他在有生之年,为西周陶塑传承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把陶塑工艺至臻完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此文获陕西省职工艺术节征文一等奖  宝鸡  常炜)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