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尘一路歌—记省敬业奉献模范、阳平邮政支局投递员刘红科
首页 > 文学 > 散文

一路风尘一路歌—记省敬业奉献模范、阳平邮政支局投递员刘红科

2012-02-27 16:31:36  ·   114次点击

                   何登芳

 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一半砂石路一半大沟小坑的乡间土路上,长年累月奔波着一位邮递员。15年来他不论阴晴雨雪,始终用真情和爱心服务于农民兄弟。用自己的脚板架起了一座连接城乡千家万户的桥梁。他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20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投递员”,日前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全省敬业奉献模范”荣誉称号。他就是宝鸡陈仓区阳平邮政支局39岁的投递员刘红科。
                 不是责任的责任
    投递是一份感情活,优质的服务是拉近邮政与用户感情的桥梁,更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深知此理的刘红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是主动将服务项目与范围进一步延伸。按说包裹只投送单式,不用将包裹送到户,可红科却说:“群众取个包裹不容易,青年人外出务工了,老年人大多行动不便,在我手里却是个顺手的事儿。”就这样,刘红科自行车梁上系着几根绳子,是专门为捆扎包裹准备的,将包裹投递到户已经成了他的习惯。阳平镇东枸村退休干部杜周乾被红科每天准时投递的精神所感动,在今年报刊征订中一下子就订阅了《陕西老年报》、《健康之友》等多份报刊。姜马村党支部书记姜小山说:“无论刮风下雨,红科每天都准时来,有时没有报纸只有几份平信,劝他说下次有报纸再把信一块捎来就行了,可他却从来不偷这个懒”。
    前年8月的一天,刘红科看着一份从吉林大学寄出的,收件人为“宝鸡县阳平镇寺村郑化民”的录取通知书犯起了愁,因为阳平镇并没有“寺村”这个地方。在打听无着落的情况下查找当地户口也没有找到收信人,后在阳平中学也查无此人,刘红科就让村干部出了告示,并通过广播通知认领,可几天过去了还是杳无音讯。于是,刘红科又到阳平中学抄来86名应届毕业生名单,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开始了逐户走访。终于在第十天从一个考生那里打听到郑化民原来是邻县铁路中学的一名考生。当刘红科把通知书送到铁路中学时,校长正为这位高才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急得火烧火燎。当时校长就给市电视台打电话提供了新闻信息,第二天当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采访时,却找不到刘红科,原来他又悄悄地开始了新一天的投递工作。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去姜马村的投递途中,刘红科遇见一位老大爷拉着一架子车玉米棒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走着。看到这种情形,红科急忙跑上前帮忙推架子车,老大爷客气地说:“你有公务在身,你忙吧!我慢慢走”。红科硬是一直帮着老人将玉米棒拉回家,又一袋袋将玉米棒堆进房内。当了解到这位老人与卧病在床的老伴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红科便
从口袋拿出仅有的200元钱递给老人:“大叔,拿着先给我姨看病去,这是我一点心意。”“你…你…你天天早出晚归的送信挣个钱不容易,我不能要你的钱。”满脸沧桑的老人说什么也不要。可倔强的红科说什么也要老人收下这份心意,在推来让去中老人流泪收下了这笔钱。从此,老人身边多了一位投递员“儿子”,逢年过节红科都要去看望老人,家里的大小家务他也总是抢着干。
    六寨村一位叫杨博孝的老人患有哮喘病,长年气喘吁吁打针吃药。刘红科得知后想起自己几年前曾给人投递过一种治哮喘的特效药。回局后他到档案室翻出几年来的投递清单,查找服用过哮喘药的人上门打听药物疗效。在确定了疗效之后,刘红科又为老人代购了药品,并亲自送上门去。后来老人逢人就说:“送信的娃娃让我多过了几个冬天,让我又多活了几岁。”
                兼职农技推广员
    为了扭转农民中存在的“订报无用”的落后观念,刘红科经常为村民讲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看到一些村民因不懂技术吃了亏时他比当事人都着急。前年野寺村爆发大面积猪瘟,刘红科动员大家订阅兽医报刊,可没有人“领情”。他就自己掏钱给养猪大户杜瑞奇订阅了《中国兽医》和《畜牧与兽医》杂志,并帮助他学习防疫和养殖方面的科学知识。果然,杜瑞奇养的猪不但发病率低并且出栏率又高又快。周围群众看到了订阅农技报刊带来的好处,便纷纷找刘红科征订这方面的杂志。
    西枸村蘑菇种植户伍宗文1996年种植了一棚蘑菇,由于技术不硬,信息闭塞,一棚蘑菇全部烂掉。刘红科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伍宗文谈心,并推荐了一些农技方面的报刊杂志,还从亲朋好友中筹措了近2万元借给伍宗文作为启动资金。资金、信息、技术都到位后,第二年,伍宗文经营的每个大棚获利都在3000元以上。得到实惠的伍宗文不但自己订阅农技报刊,而且发动左邻右舍订阅报刊。他常说:“我在食用菌领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多亏刘红科在我起步种植蘑菇、发明菌种遇到失败的时候,为我推荐订阅了《食用菌》、《陕西科技报》等刊物,为我送来了技术和信息。”
    多年来,刘红科投递报刊700余万份,信函近120万份,配送各种农资物品更是数不胜数,实实在在的方便了服务区域农户们的生产生活。“我也没做什么,就是觉得既然选择了乡邮员这份工作,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对得起单位,对得起服务的乡亲们。今后,我还想继续在这条乡间邮路上继续走下去。”采访最后,刘红科如是说。

下一篇
徒步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