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无欲壁立千仞
首页 > 文学 > 散文

杨震:无欲壁立千仞

2015-04-30 09:17:38  ·   39次点击

 

寒夜围炉,闲话今古,友人言及 “四知村”中“四知先生”,竟茫然无语。
  蓦然想起,2010年9月27日,由中纪委、监察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浩然正气满乾坤——中国廉政文物精华展》中,就有山东省推荐并报送的杨震却金碑——可此碑的参展报送单位,并非是杨震的故乡、也非“杨震却金”典故的原发地巨野县,而是与巨野县毗邻的金乡县。
  杨震却金碑正面题刻“汉杨震却金处”。碑文正楷,数百字记述了杨震却金的来历。
  杨震却金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昌邑县(今巨野县大谢集镇的前后昌邑村),距今已有1900年。其间,不知有多少巨野文人骚客及社会名流,感动于杨震的“四知”廉政故事,为其立碑扬名,传承光大杨震遗风。但流传保存至今的有关石碑非常鲜见,甚至绝迹。
  “文革”前,曾在巨野县前后昌邑村交界处的小彭河边发现过清朝巨野文人陈彦升立的石碑,可“文革”后已不知去向。2011年3月,杨震的家乡——陕西省潼关县因制作有关杨震的电视专题片,专程到巨野县政协联系拍摄“杨震却金碑”的镜头,寻访其典故,才引起了巨野县文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在知情人的引领下,陕西客人在当地有关单位陪同下驱车来到了一个偏避的农家小院。在客人们的期盼中,房东小心翼翼地扒开碑上的一层层保护物。客人和巨野县文史专家争相先睹“却金碑”的芳容,失传半个世纪的陈彦升刻立的“却金碑”,终于现身坊间。
  杨震字伯起,出生于陕西省弘农华阴县(今潼关和华阴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他正直无私,嫉恶如仇,从不阿奉权贵,一生两袖清风。官居太尉后,曾多次给汉安皇帝上书弹劾贪官污吏乃至皇亲国戚,但没有引起汉安帝的足够重视,致使群奸有恃无恐,终引火烧身,反被诬陷遭到皇上罢官。杨震在遭遣回原籍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悲愤地对儿子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之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作寿衣,既不要送我回归祖茔,也不要设祠祭祀,说完饮毒酒而死,时年65岁。
  一年以后,汉顺帝即位。下诏给杨震平反,以高规格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
  杨震生前在家乡讲学30年,名徒遍九州,被称为“关西夫子”。年近五旬时被朝中大将邓鹭慧眼识才,举荐为襄城(河北)县令,110年升为荆州刺史,112年调任为山东东莱(莱州)太守,117年入朝升为太尉。
  杨震却金的故事就发生在112年,当时他由荆州赴东莱任太守的途中。《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县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这段话意思是,杨震被提拔做荆州刺史,当赴东莱郡任太守时,路过昌邑,以前被他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做昌邑县令。王密去拜见他,夜里怀揣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我这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而走。
  其实,王密也是清官,并非公款行贿杨震,只是出于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恩,想接济一下杨震不足的盘缠。杨震一尘不染的廉洁风范深深触动了王密的灵魂深处。为了永记杨震的谆谆教导,他不顾“行贿”之羞,不顾世人嘲讽,次日送走杨震后,他毅然取出那送礼的十斤黄金,命能工巧匠在昌邑建造了“四知台”,在县衙公堂上悬挂了“四知堂”匾、在公堂前左侧立了“杨震却金处”石碑。从此,杨震却金的佳话流芳千古——与此同时,昌邑的百姓尊重爱戴杨震,集资建造了杨震祠和杨震纪念塔。
  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已使昌邑县令王密刻立的“杨震却金处”石碑和“四知堂”横匾无法寻觅。1808年4月,巨野县清朝著名文人陈彦升,刻立了这个宝贵的“汉太尉伯起杨公却金处”石碑。
  ——可惜这一珍贵历史文物在十年浩劫中几乎被人当“四旧”砸烂修桥,一位有心人夜里冒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用车拉到家藏在了家里。
  杨震、“四知村”中“四知先生”就是潼关人。
  潼关不远,暇时去看看、拜会一下杨震,也体味一下他那一份无欲则刚的情怀……

  他或许是史载拒贿第一人。

下一篇
又见飞雪(段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