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
首页 > 文学 > 散文

山的那一边

2016-11-24 09:35:06  ·   17次点击

 小时候,家在乡间的山脚下,长大后,家在群山环绕的小县城。因为喜欢山,时常去登山,每次站在县城北面的凤冠山顶,眺望正北方向重重叠叠的蟒岭群山,心中总会生起无限向往,山的那一边,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丹凤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分析,它一定比我常去的南山的西岭更加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何况那里的庾岭(也称庾家河)境内的七里荫岭,是红二十五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今年来几次听同事小张说起在庾岭镇龙骨岩包扶村中遇到的人和事,心中又多了一份惦念。幸好深秋初冬之际,单位去包扶村开展“健康扶贫”活动,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我与几位同事一起欣然前往。

车子行经丹庾路龙潭水库路段之后,就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深沟大山。涌峪沟是通往庾岭的一条幽深的谷,历经风霜雨露的洗礼,山中的秋更加绚丽多彩,那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树叶,给座座大山披上灿烂夺目的盛装。特别是那如云如霞如血如火的红叶,那一树树落光了叶的柿子,一丛丛金黄色的野菊,一棵棵红果累累的山萸……一次次擦亮人的眼眸。同车的小张小宋和老鲍,都是多次去过庾岭的包扶工作人员,你一言我一语地叙说着各自包扶的贫困对象。那真切的牵挂、殷殷的希望和美好的祈愿让人感动,让我更加急切地想踏上那片土地。

一个多小时后,翻过界岭、七里荫岭,我们终于来到庾岭镇龙骨岩村,早有村民聚积在村委会院子。简单的活动仪式之后,就进入义务就诊活动主题。这次活动由我们单位牵头,联合庾岭镇中心卫生院,对龙骨岩村70多位中老年村民进行体检诊治和有关医疗咨询。操作流程先由医生做血糖、血压检测、心电图、B超等检查后,针对检查结果开据处方,再给患者发放由我单位提供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感冒等疾病的药品。看得出,这次活动深受村民欢迎,大家高高兴兴排着长队,逐个逐项进行检查,整个活动忙而不乱,气氛温馨。

体检过程中,做为志愿者,我一直守在做B超的床前,协助村民做检查,在帮忙搀、扶、推、拉的过程中,一步步地缩近我与村民们的距离。这些父老乡亲,都是大山深处贫困村里的泥腿子农民,他们虽然衣衫不整,面容沧桑,手指粗糙,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汗腥味,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到了朴实、憨厚、坚韧,也读到了信任、期待、感恩。他们中间有的人可能从未走出过村子,更别说走出大山去县城、省城求医问药,对于这样的上门义诊服务,他们很珍惜很看重,医生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更是小心谨慎,热情耐心。

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村委会院子走进来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他手拉一个小女孩,急匆匆来说要体检。小张喊了声“老李”就迎了上去,原来这个男子就是小张曾给我说过的他的包扶对象,55岁的李银存,手拉的扎着两个羊角小辫的小女孩是他4岁的女儿李梓宣。见到小张,李银存很高兴,他说带女儿行了个人情所以就来迟了,看到小张拿出同事们捐赠给他家的几包衣服和鞋子,李银存有些激动,语无伦次地说:“谢谢大家!唉,老让你们操心。想着我们”。他教女儿喊我们“叔叔、阿姨”,女儿却怔怔地站在那里,黑白分明的眸子使劲地盯着我们。

小张招呼李银存做体检去了,我的思绪又回到小张、老鲍曾说过的贫困户李银存的境况中:因为家贫,一直光棍的龙骨岩村五组村民李银存,在50岁时捡拾到一个39岁的智障女人黄春芳,婚后不久家中失火,仅有的两间泥土房遭到损毁不能栖身,县民政局发放的17000元房屋修缮补助款,偏巧赶上妻子难产省城住院救命所需。无奈李银存带着妻女住到隔壁外出务工的哥哥的三间土房里,面对贫困多难之家,李银存想不出啥好办法来脱贫致富,平日除照顾妻女、种点庄稼之外,养了一头猪,算是生活全部的指望。

在山的那一边,在革命老区,竟然还有这样贫困、潦倒的人家,难怪小张和几个同事,一次次地捐衣捐物,买书包、玩具送给李银存家,难怪小张第一次入户调查,了解到李银存4岁的女儿李梓宣还有没有上幼儿园时,当场表态许诺:“让孩子上学吧,从小学到大学,遇到啥困难,直接来找我。”

打开小张的扶贫日志,第一张就是他与李银存一家三口的合影,背景是李银存现在住的他哥哥的三间破烂不堪的土房,一扇二尺宽的木门,守着一无所有的家,守着解不开的愁苦。

好在,扶贫攻坚的春风已经吹到这大山深处,在党的政策的关怀下,在我单位的资金扶持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李银存已经鼓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发展养殖、种殖业。

再见了,壁立千仞的龙骨岩,孤傲突兀的寨子山。再见了,英雄的七里荫、美丽神奇的界岭。再见了,父老乡亲,再见了,沉默的小女孩李梓宣。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我多想看到背着书包放学归来的李梓宣,和一群孩子在路边快乐地奔跑,我喜欢那种小草被风吹拂,欢畅流动的气息。

山的那一边,我一定还会再去。

上一篇
下一篇
这雨 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