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趣

蝉 趣

2014-07-17 11:03:00    29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分享到:

                  白来勤

蝉,俗名“知了”,乃昆虫纲蝉科动物之通称,它的幼虫生于地下,以吮吸树根的汁液为食。至每年五六月陆续钻土而出,蜕一个黄褐色半透明轻而薄的壳儿在树干或枝叶上,就飞走了。蝉蜕下的壳儿叫蝉蜕,或称蝉衣,是一味良好的中药。蝉的成虫喜栖高枝,靠针状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度生。雄蝉腹部有一对发声器能鸣叫。蝉之所以声嘶力竭地鸣叫,旨在于嘤嘤求偶相爱,结亲衍生。

关于蝉的故事甚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据传,古时宋神宗时,东京殿帅宋守约,每年盛夏蝉鸣的时候,令士兵在军营四周捕捉知了。哪个地段没有蝉鸣声,加以奖励;哪个地段仍有蝉鸣声,则给予处罚。这样,士兵们东奔西跑,树上树下,汗流浃背,捕捉知了。宋神宗来这里视察时,闻知此事,深以为怪,便问宋守约何故这样,答曰:“我并不讨厌蝉鸣,现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士兵容易耽于逸乐。我之所以叫他们捉蝉,只是为了训练士卒敏捷机智、吃苦耐劳有素质,要他们跑得快,能爬树,这样训练下来的兵,不是更能打仗么?”宋神宗听罢笑赞:“好!”
不过,蝉类不绝于耳的鸣叫声却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昆虫世界的音乐家,经过漫长的地下生活,蜕变上树尽展歌喉,为其心仪的另一半发出爱得信息,也为大自然平添了几多情趣。忧的是,仿佛老天越热它越起劲鸣叫,吵得人心烦意乱。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对蝉还是满怀敬意的。古玩店里有卖玉蝉的,大一点的叫含蝉,人去世后把它含在嘴里,希望能重生。小的叫佩蝉,作为装饰,价格不菲。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的画作里就不乏秋蝉,甚有灵性。
咏蝉诗词俯拾皆是。蝉最早出现在《诗经·幽风·七月》篇中:“五月鸣蜩”,蜩为蝉的别名。那时人们记住这些物候,是为了不误农时。“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诗句),意思是说,蝉叫的声音越喧闹,深林就越静;鸟儿的声音越啼鸣,山就更幽清,这可谓是描写山之幽静的千古名句。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云:“相去三行里,闻蝉同此时”,盛夏蝉鸣响亮,何等气势!
自古咏蝉之诗词,多是发为哀吟。唐人子兰的“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鸣蝉响清越,树密昼阴暖”(清·徐昂发),这些咏蝉佳句,均是描绘闻蝉生悲之意。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蝉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蝉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在诸多咏蝉诗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了。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议事触迕武后,受诬入狱。于囹圄之中,忽闻“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感而缀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以秋蝉自喻,寄托了他的悲愤。该诗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既是咏蝉,亦是自咏,物我相隔,几不可分,堪谓是咏蝉诗中的绝唱。
人们对蝉的认识,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蝉的幼虫叫金蝉或“复育”,古人曾误认为是地下蚧螬变的,《论衡》中都有误解。在关中农村,不少成人以前还对娃们说,蝉是母的叫唤,这显著是不正确的。真正比较权威且科普价值较高的当属法布尔《昆虫记》中对蝉身世习性的诠释。从中可以了解到,蝉的幼虫一般在地下黑暗中要生活3-4年,最长的达17年,才能钻出地面见天日,变成成虫,成虫的寿命也只有一个多月。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叫声,人们本不该烦,而应向它们与命运的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时光留恋的生活态度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了一时的光明、欢歌与传宗接代,他们苦苦奋斗了17年,不应得到人们的礼遇吗?
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水泥混凝土森林立,想听到夏秋蝉的鸣叫声,简直成了一种奢望。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遇诸如:“蝉联”、“噤若寒蝉”、“薄如蝉翼”、“金蝉脱壳”、“蝉不知雪”等等成语、词语时,作为曾在农村生活过的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三个字:怀念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