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俊作品:巴克图口岸

周养俊作品:巴克图口岸

2016-08-12 09:54:51    527次点击               发布者:admin

分享到:

在新疆的万里边防线上,我们走过十多个口岸,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巴克图。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们出塔城市,沿着笔直宽阔的口岸公路西行12公里,就到了中国、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巴克图,这里是新疆距离城市最近的一个口岸,也是新疆境内17个国家一类口岸中距离城市最近的陆路口岸。
“巴克图”据说是蒙古语“花园城”的意思。
巴克图口岸辐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8个州、10个工业城市,有着250多年的通商历史。早在18世纪末,中国和沙俄双方边民就在此口岸开展往来。清乾隆30年,塔尔巴哈台被清政府增辟为新的官方贸易点,来自内地的绸缎、茶叶与哈萨克的马牛羊等进行交换,成为全疆的第二大贸易中心。1851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巴克图口岸对俄官方贸易的开端,首次对外开放口岸。1852年沙俄在塔城设立贸易圈,商业网络延伸到了乌苏、乌鲁木齐。从此,俄国商品大批进入塔城,同时新疆土特产、畜产品等通过口岸输入俄国。“自斜米至塔城道上,俄商驼铃不绝于途”。塔城对外贸易额占全新疆40%以上,成为名扬中亚、欧洲的繁华商埠。
巴克图口岸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交流的一个重要口岸,虽然不像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宏伟大气,但也有自己的特性。从口岸的瞭望塔上望过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对方蓝色的界碑及边关建筑,哈方铁制的瞭望塔上的斑驳锈迹都可尽收眼底。想起为捍卫祖国的领土,1893年,塔城各族军民力同心,据理力争,如期收回被俄国强行租借达十年之久的巴尔鲁克山,这是清代对外领土交涉中我国的一次胜利;1938-1945年,塔城区各族各界民众慷慨捐献大量金银首饰、钱财、粮食、衣物、数千匹战马,并认捐14架战斗机,支援抗日前线;1951年时任塔城专署专员的巴什拜,捐马牛羊4200只、黄金100两,认购飞机一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5月,兵团军垦人员组建七个“屯垦戍边” 边境农场,促进了塔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此让人禁不住抚今追昔,肃然起敬。不远处的伟人山(边境上的一座山,形似毛泽东主席睡姿)在蓝天的映衬下雄伟,怀揽着口岸,静静凝望着口岸的风云变迁。
巴克图口岸是一个红色口岸。为追求革命真理,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从巴克图口岸秘密进出的有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夫妇、越南国父胡志明、红军银行创始人毛泽民、陈云、陈潭秋及林彪、王明、康生等人。这里还是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主要通道,苏联援华抗日的大批武器弹药、飞机、汽车、坦克、大炮经此运往抗日前线。在1933-1938年期间,原被迫退入苏联的24000多东北抗日义勇军经西伯利亚转辗经巴克图回到祖国。巴克图口岸在提供抗日后方支援与保障功不可没。
与口岸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就是邮政通信。1894年,塔城巴克图口岸就开通了国际邮政业务,主要办理收寄包裹业务和信件业务。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政府在新疆境内设置国际互换局5处,当时进口国际邮件和中国出口去欧洲各国的国际邮件均在塔城与俄国邮局互换。俄国十月革命后,红色革命之风早早就吹到了塔城,承载着马列主义思想的进步书籍《共产党宣言》等就陆续从巴克图口岸传入新疆,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的苏联报刊和书籍都是通过邮政来寄递。苏联在塔城建立了学校,学生们的校服都是从苏联订制并从邮政渠道寄到当地。民国14年(1925年)5月1日起,塔城互换局与苏联巴克图互换局每星期六交换国际邮件总包,取道西伯利亚铁路运递。至民国22年(1933年)期间,塔城设置苏联领事馆,加之苏籍侨民较为集中,国际邮政业务随之增加。当时寄往内地的包裹、函件如经哈密、酒泉、兰州、西安邮运,需数月才能收到,如从塔城出国,交苏联邮政当局经西伯利亚铁路转运内地,仅15-20日便到。因此,寄往内地的邮件大多从塔城出口,使塔城的进出口邮件大幅度增加。民国31年(1942年)5月间,内地省区寄往除苏联及东欧之外的国际邮件,原由昆明互换局经由缅甸转递国外,后因缅甸邮路阻断,上述邮件暂改由塔城互换局发往苏联转递。
新中国成立后,即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互相交换邮件和包裹协定》,在我国西部边境的巴克图、吉木乃、霍尔果斯和托云(吐尔尕特)建立了同苏联交换国际邮件的交换站,从3月1日起,定期交换进出口水陆路和航空邮件总包。巴克图国际邮件交换站位于中苏边境线上,距离边界800米,每周一、三、五(北京时间12点)与苏联邮局交换邮件。1962年9月以前,苏联汽车来塔城邮电局内交换。“伊塔”事件后,口岸关闭,邮件改在巴克图交换站交换,班期不变。当时经济较为困难,缺少交通工具,塔城邮电局用六根棍马车前往巴克图交换邮件。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1969年改用北京吉普车交换邮件,当时称呼为“国际联邮员”都使用俄语交换邮件。此时的塔城邮件交换站承担着所属全县及克拉玛依、阿勒泰地区的进口邮件验关,其他地区的邮件转发乌鲁木齐。据资料统计,1989年最高峰时,平常函件的进口达10485件,出口达7506件;进口包裹1353件,出口343件;进口总包达665件,出口189件。直到1990年10月,口岸恢复开放后,但国际邮件业务却中断了。
对口岸边防部队的服务从未中断过。阿克桥镇邮政支局主要为巴克图派出所、巴克图会晤站、巴克图连队和加曼奇边防连队提供服务。尽管每年部队平均订阅报刊收入只有1.5万元,但邮政每次服务的公里数为96公里。由于部队出入不便,阿克乔支局的服务周到细致,除了投递邮件外,邮局为战士们办理其他业务,生活小事提供了上门服务。
周末,巴克图口岸闭关休息,一片静悄悄,只有零星几个散客参观,没有了平日人来货往的喧闹。在巴克图口岸管委会工作了17年的阿地力·阿不杜热合满调研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他的记忆中,巴克图距离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较近,也是国与国之间的风向标。1990年10月20日,沉寂了30多年的口岸逐渐恢复生机后,2002年由于全球性经济萧条,巴克图口岸暂时又关闭了11个月,直到2005年,巴克图口岸的基础设施建好以后,通关情况开始好转。
说到巴克图口岸的优势,阿地力·阿不杜热合满调研员滔滔不绝,在区位、人文、经济和机遇上都占据优势。在区位优势方面,巴克图口岸是新疆唯一一个和城市相交、相溶的陆路口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巴克图口岸也是距哈国东北区主要城市及土西铁路枢纽阿亚古兹市,及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和高科技中心新西伯利亚市最近的口岸,也是他们国家取道中国公路运输成本较低的口岸。在人文优势方面,塔城当地群众与对方许多边民有着至深的亲缘关系,各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及兄弟姐妹之情使得彼此和睦相处,交往密切。在经济互补优势方面,中哈在经济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农副产品、食品、建筑材料、轻工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家具、机电产品等深受哈萨克斯坦的青睐。同时,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特色产品、土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矿产开发等也很感兴趣,这种互补性预示着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前景可观。在机遇优势方面,塔城地委、行署从战略上将巴克图口岸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积极打造“中亚商贸走廊”,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了大力支持,2007年,巴克图口岸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2009年,建立开通了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哈国公民可以一日免签到贸易区内进行易货贸易。2013年12月,巴克图口岸作为我国第一个向周边国家开通的绿色通道。使巴克图口岸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阿地力·阿不杜热合满调研员话锋一转,不无遗憾地说:“口岸恢复开放后,国际邮件业务却中断了,至今没有通邮”。如今一些当地居民与出国留学子女、定居国外的亲属书信往来、代送包裹普遍通过“民间捎带”形式,现在走邮政渠道,必须绕道乌鲁木齐--北京转寄,时间上少则一个月,多则2个月,费时费力。
近年来,塔城地区提出“西出兴边靠塔城”的发展定位,积极构建巴克图辽塔新区,为转变口岸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巴克图口岸已具备年过货量200万吨的货物通关能力,随着克拉玛依—塔城铁路和克—塔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建运营,巴克图口岸过货能力将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建设,创新了口岸通关模式,如今,巴克图口岸正“重振250年的巴克图口岸雄风”。
阿地力·阿不杜热合满调研员意味深长地说:“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了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给塔城带来了希望,这里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邮政业务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机遇,作为“绿色使者”,邮政有责任、有需求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