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单位老职工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基层单位老职工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

2012-05-27 15:26:38  ·   57次点击

                                                                                                                                  啸鸿
      二十多年前,刚刚兵转工时,我们中国铁建企业的主力是一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如今连当时最年轻的工人也早已过不惑之年。1980年以前入伍的年龄就更大了。这些老工人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多年的奋战,就没有企业的今天的辉煌。
      光阴荏苒,随着老职工年龄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差,劳动就业难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我们公司2005年在浙江有一个公路项目工地为谋求职工就业,与有实力的个体经营者合作组建了一个碎石厂,当时的设想是:一方面安排职工就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场资源,生产高速公路施工所需碎石,消除因便道长、路况不好、地材进场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 既安排职工上岗,又有利施工,是双受益的事。
      职工到位后,三天加工碎石50方,一个个喊苦不停,合作者也因产量太低连连叫苦。五天后,就有职工不断找到项目部,反映体力吃不消。项目部只好为职工另谋出路。结果合作者另行安排的人员上场后,人家当班时日产碎石150方。这让项目部的处境也比较尴尬,只好将职工撤出。项目部又安排职工做附属的水沟,仍因体力不足,即使单价提到高出投标价,仍因劳动生产率太低,职工所得除生活费外,依然所剩无几,依然怨声不绝。无奈之下,只好又签协议安排职工待岗。
       且不说上下场及福利方面的投入,所造成的成本上压力,仅仅是这一过程给职工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就非同小可。
一些职工叹息;往后我们可怎么办?年级越来越大,体力越来越不行了。竞争上岗,没法跟年青人比。
这一现象确实令人深思:
       由于公路施工产品的一次性和短期性,大部分职工都是在项目变换中,所从事的工种也在不断变换。好多技术靠现学现用,又的刚刚摸着门道,工程又结束了,工人的技能也随之荒疏或者因项目变换工种变换中途丢掉。毕竟生存适应是更实际的。
        二十年中我们大步从铁路主战场转向公路、机场、水电、高层房建等建筑施工领域。大都是因岗定人,很难象某些固定产品的企业员工,长期从事某一固定工种,可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精进,使业务技能日益精专,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尤其是老职工,仍有许多职工拿着线路工的岗位证,干着与线路工没有多少关联的工作。在工种和项目的变换中,更多的人则成为普通工人,靠体力劳动养家谋生。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限制老职工的业务技能提高的其他因素,诸如文化水平偏低,施工所在地相对偏僻,学习提高的外部环境不够好等等。
          那么老职工上岗就业的出路又何在呢?
          首先要端正心态。老职工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要看到自身的长处。缺点是文化水平低、体力和身体状况走了下坡路,工作技能偏低。但老职工也有老职工的优势。生存适应能力强;部队培养并在长期工作中磨炼的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好;施工经验丰富,解决具体问题的点子多。要想在竞争上岗中有一片施展身手的机会,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是满足于混工资,而是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主人翁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公路施工项目和某一专业领域独当一面的干将。
           二是要正确面对新的工资分配机制。我们看到有些职工原本挺不错的,就是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新的分配机制,老是瞅着别人拿的多,自己得到的少,带情绪工作,斤斤计较,总是拨拉自己的小算盘,越比越沮丧,越来越消极,工作干得越来越少,发的牢骚越来越多,终于从业务骨干淡出为可有可无的闲人而被淘汰。
         凡是在社会上打过短工的人都深有感触:在外打工难,一是干的活多拿的钱少,有时能不能拿到手还是个未知数。可是有些人一回到单位就是摆不正位置。总认为我是正式职工,单位得养活我。应该明确看到,目前整个社会的分配原则正由原来的大锅饭向绩效工资体制变更。以岗位和绩效定薪,资历、文凭和工龄不再是主要依据。因此要重新对自己的分配观念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大趋势。以主人翁姿态多为单位着想,发扬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正确对待分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工作上独当一面。近期在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工地,我们聘用一些老职工作为值班员,安全员,或者带班维修大临便道,老职工都很好的发挥了经验丰富,超前谋划和敬业负责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要研究社会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工种专业,及时调整,不满足于混工资,而是要不断学习进取,不断进步,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普工岗位逐步转向电工、电气焊工、设备司机、安全管理等单位急需,又适合自身实际情况或与自己兴趣相一致的工种和专业,努力学习,成为响当当的骨干。这样上岗的机会也会多一些。
          四是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着眼社会大市场。在社会中磨炼成熟。
          应该看到由于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就业问题要想一夜之间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职工能够及时调整心态,放下国有企业职工的架子,根据自己工作经历和特长,在社会上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挣钱养家,更为重要的是走进市场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树立自信、勤劳上进等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谋求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拓展,以后单位有项目,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消极等待,自我封闭只会使业务荒疏,助长消极心态,形成恶性循环。使就业的路越走越窄。
         当然仅仅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单位也应该给职工的劳动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花费更多人力、财力、物力加强教育培训,将员工培养成适应企业形势转变的合格员工,为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做最大的努力。
         应该看到:各单位也在为解决此问题而不断摸索新的途径:比如建立劳务中心,组建职工架子队,每年根据上报培训需求安排组织业务培训。为职工就业创造各种条件,但关键还是要靠职工个人。只要你有“金刚钻”,就不怕揽不上瓷器活。


 

下一篇
公路施工单位农民工管理探索